APP下载

透过诗意寻找逻辑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规律透析

2022-12-27河南李保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老腔白鹿原印章

河南 李保春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要求很高。此外,多元性解读文学类文本带来的主旨与表达的朦胧性,导致考生在答题时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对考生来说,一方面是因为鉴赏能力有限,难以打开思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答题时不能很好把握文学专业术语背后隐藏的逻辑思维。其实,以选拔优秀人才为目的的高考语文,更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最显著的标志是把“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规定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基于对此种现象的清晰认识,特级教师王大绩认为,在日常试题训练中,逻辑训练至关重要,答题要有理有据。他提倡考生不要迷信权威与答案,要有自己的“备考答案”。这种答案要有理有据,言之凿凿,才能符合答题要求。笔者认为,这种底气是牢牢建立在对事物认知的基本思维之上的,即“是什么”(表层内容、深层本质)、“为什么”(原因、方法)、“怎么样”(影响、结果)的思维方式。在此,笔者对此不在学理上细究,而是更关注它在实际中的运用。围绕思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九字诀,笔者把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问题模式及相应的答题思路进行如下梳理:

一、问题模式:是什么。答案模式:是什么+怎么样(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的要义:题干从文本内容“是什么”的角度设问,答案不仅要答出“是什么”,还要答出“怎么样”。以小说《青衣》试题为例:

有文学评论家说过:“写结尾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奖赏,一个好的结尾更是对读者最好的馈赠。”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可看作以“是什么”为思路设题,在思考答案时,用“是什么”逻辑,关注小说结尾内容:

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自然环境“漫天飞雪”,小说情节“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台下早已空无一人”,对九叔的细节描写,以及最后一句的场景描写,都能够折射出小说的主旨。我们通过“是什么”的逻辑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筛选了有效的答题信息,然后在“是什么”——写了哪些内容的基础上,答出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与上文“台下早已空无一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两个青衣女子表演的投入、专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痴迷与坚守。②“漫天飞雪”照应上文大雪,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三月杨花袭人面”则以暖春三月、杨花袭面的比喻,写出了两个青衣女子同台合作表演的和谐画面,两相对照,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更给人以温暖、欣慰之感。③以场景描写收束全文,让金凤在与香玲的合作中实现了人性的自我救赎,回归到自我及艺术本真,凸显了艺术美、人情美,从而升华了作品的主旨。

参考答案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小说结尾所写内容:“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与“台下早已空无一人”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塑造人物的形象,表达人物的情感;照应上文的自然环境描写,再加上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从读者角度答题;收束全文的场景描写,加上“是什么”内容的作用,即主旨作用。此题是典型的“是什么”+“怎么样”的答题模式。再如:

(2020年新高考Ⅰ卷)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暗含“是什么”和“怎么样”)

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内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然后依据文章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怎么样”)。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怎么样”)。

参考答案(1):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是什么”)及其历史传承(深层“是什么”);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内的烟火气息(“是什么”),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怎么样”)。

参考答案(2):一是在结构上更为完整,饮食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怎么样”),要展现建水的风貌(“怎么样”),浓墨重彩的饮食描写几乎是必然(“是什么”)。二是在内容上,饮食描写凸显了建水老城的人间烟火气(“怎么样”),让人体味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什么”)。

对比两个答案,答案(1)更合乎思维逻辑,而答案(2)更合乎答题套路(结构、内容及主旨),答案(2)看似顺畅,学生却不易理解其中的逻辑,给答题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正说明了掌握正确的思维模式对答题的重要作用。

二、问题模式:为什么(问原因)。答案模式:是什么

回答此类问题的要义:题干从现象的原因角度,即“为什么”进行设问,答案需要答出“是什么”,从而得出原因。

(2021年全国甲卷)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归属逻辑思路“为什么”范畴。虽然问“为什么”,我们却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是什么”,即结合“达吉雅娜”及“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深思人物是谁?村庄又是什么?通过分析文本内容,我们明确这个村曾是普希金的流放地,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人物“达吉雅娜”是书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有着“永久的魅力”。作者来到此地,自然想到女主人公。另外,原文中提到“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这是文本呈现出来的“是什么”),即女主人公也与作者的青春回忆相关,故而引起作者的联想。

参考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统观全局,此题答题思路为结合语境深挖“是什么”,从而在文章所给的信息中筛选、整合、总结出答案。能力要求方面,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与梳理能力,难度虽不高,但若不关注文章写的“是什么”,则很难准确答题。

三、问题模式:为什么。答案模式:是什么+怎么样(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的要义:题干从现象的原因角度,即“为什么”进行设问,但是答案既要答出“是什么”,又要答出“怎么样”。

(2016年北京卷)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试题解析:试题背后思维逻辑是“为什么”,命题具有隐蔽性,答题逻辑应围绕“是什么”和“怎么样”展开,即先解释题目说的是什么,再答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②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笔者认为,参考答案简洁但不够全面,逻辑性不强,不能帮助学生厘清答题思路。解答主观题应有一定的备考逻辑和答题步骤。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笔者总结的备考答案:

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借小说《白鹿原》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环境。(是什么:“白鹿原”深层内涵)②小说《白鹿原》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关中大地,而老腔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题目把二者关联在一起,既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血肉关系,又暗示了《白鹿原》和老腔的必然联系。(是什么:二者深层内涵的一致性)③《白鹿原》的艺术成就很高,是作者的代表作。作者把“白鹿原”和“老腔”并提,且交代了老腔在后来的话剧《白鹿原》上得以演绎,暗示了老腔和小说一样被作者看重,既体现了作者被老腔的震撼性所影响,又表现了作者对老腔的喜爱和敬意。(怎么样:喜爱和敬意)④作者曾为《白鹿原》未能写到老腔而遗憾,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目,有弥补自我遗憾之意。(怎么样:弥补遗憾)

四、问题形式:怎么样(作用题)。答题思路:是什么+怎么样

回答此类问题的要义:试题从作用角度,即“怎么样”进行设问,答案要先答出“是什么”,然后推断出“怎么样”。

以《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试题为例: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

试分析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试题解析:原文其实是想通过一个比喻——把“小小的印章”比喻成“一扇落满晚霞的窗”,这给作者带来“灿烂”温暖的感觉,进而由印章联想到艾芜先生及其辉煌作品。这些内容从表层含意到深层意蕴,属于“是什么”思维。同时,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所想的人和书,由衷表达作者对先生的敬意。这是形象比喻及联想的作用,属于“怎么样”思维。

参考答案: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笔者认为,此答案答出了深层次的“是什么”和“怎么样”,但却缺少浅层次的“是什么”,即对把“印章”比作“落满晚霞的窗”的解读分析。

下面是一位教师整理的备考答案:

木头印章,疏疏落落,呈网格状,形似窗户:夕阳透过窗格,温馨平和。这是由印章产生的关于夕阳落满窗户的温暖联想,印章和窗户之间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层“是什么”)窗户的联想来自印章,又可以由印章想到印章的主人,想到他的作品,再想到他年轻未成名时的才华和盛名之后乃至于今的沉寂。(深层次“是什么”)晚霞代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强调了作家的巨大成就和如今受到的冷落;晚霞又有一份恬静自得,暗示作家的价值终将被读者认可,与“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标题遥相呼应。(“怎么样”)

该答案由“印章”的特点,联想到“落满晚霞的窗”,进而联想到人,从表层的“是什么”联想到深层的“是什么”,同时延伸到此句的作用:表达对作家艾芜的敬意。答案表述合情合理,说服性更强。

又如:

(2021年全国甲卷)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理解本文的钥匙”,也就是解读本文的关键句、“文眼句”,隐含着临终遗言的重要作用,属于“怎么样”的范畴。答案的第一层内容挖掘的是深层的“是什么”;答案的第二层内容是从“怎么样”的逻辑,即作用的角度入手答题。

参考答案: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及解析,可以看出面对含蓄多变、考查形式繁多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生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站在逻辑思维的高度,厘清问题实质,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一定的逻辑思路,合情合理地答题,掌握答题规律,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并在做题中加以实践,精心设计属于自己的“备考答案”。这样,在学习和考试中才会有效获得思维的锤炼,能力的提升,在考试中从容应对。

[注]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任务群视野下语文核心素养与考试能力平衡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B210117007)研究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老腔白鹿原印章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唱首老腔给党听
我们有印章咯
老腔新韵绕梁来
《白鹿原》
老腔唱新歌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印章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