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题讲评课的“三要”和“三不要”

2022-12-23吉林刘兴吉于波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要题干题意

吉林 刘兴吉 于波

2018 年,笔者有幸参加吉林市举办的“四星级”教师评选活动,经由理论考试合格后进入到习题课的讲评环节。课题定为辩证唯物论,由教师事先选定习题,然后学生现场做卷,教师现场点评。

导课环节,在简单介绍了唯物论的知识框架后,便进入到做题环节,学生在做题时笔者巡视了他们的做题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能选出正确选项。于是笔者让一位学生站起来讲解做题思路和方法。该生运用的是排除法,等其讲解完排除的理由后,笔者适时地评价排除法是一种快捷的方法。同时追问该生:那正确的选项你是怎样依据题干情境材料做出选择的?学生却无法回答。笔者又提问了几个学生,发现情况都大同小异。于是笔者详细地介绍了一下做选择题的基本技巧,然后再让学生做第二题、第三题。果然情况好多了,学生基本会对试题进行分析,但这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等学生做完试题,基本上也就到了下课时间。这节习题课看似并不完美,但是对学生来说,他们收获到了方法,更提升了能力。

这节课结束后,笔者一直在反思如何才能上好每一节习题课,经过三年来的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上好习题讲评课要做到“三要”和“三不要”。

第一,要耐心倾听,不要急于取代学生分析。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做题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耐心倾听学生解题的“心路历程”,这其实也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情境与选项之间,材料情境与答案之间的生成思维路径以及消除学生解题误区的最佳时机,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从试题情境的呈现以及选项的设置来发现自身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辩论、反思和总结解题技巧来提升解题能力。

例1.(2018·江苏卷·31)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由此可见 ( )

A.真理都是具体的

B.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价值判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本道试题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大部分选择集中在A、B、C 三个选项上,当学生说出选择时,笔者并没有急于纠正他们,而是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解题过程。选A 的学生认为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后来才认识到这是正确的,因此从过去到后来有了变化。此时选C 项的学生进行反驳: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后来才认识到这是正确的,因此“开始”和“后来”应是条件。笔者耐心倾听着这些学生的表达和争论,选择A 项和C 项的学生其实都是对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的理解有误,导致出现错选、误选。而当选择A 和C 项的学生争论进入尾声时,笔者适时地问道,其他同学认同他们的观点吗?一些学生则发表了不认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题干中有时间上的前后变化,但是并未涉及真理的内容被丰富、发展和完善,因此A 项不符合题意。开始和后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说是条件,但是本题中的开始和后来并不是真理存在的条件,并以“在平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为例,这里的“在平面中”才是条件。进而他们又进一步分析,亵渎有鄙视之意,其实就是不认同,因此题干说的是人们从过去的不认同到后来的认同这一认识上的变化,因此B 项符合题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使表达和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

第二,要合作学习,不要独学以及虚假合作。在习题讲评课中我们经常利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此过程中会凸显出一个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往往只注重结果的正确性,没有对问题有更多实质性的分析和解决,亦或是人云亦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就出现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热烈场面”,其结果往往是独学虚化和合作虚假。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准确抓住小组合作的时机,也就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开启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在上习题讲评课时,以学生讲题为主,当学生分析材料情境与选项之间的思维路径不准确或者发生偏离时,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例2.(2021·山东卷·1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 )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这道试题学生的错误率也是非常高的,选择集中在A 和C 两个选项,笔者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现在咱们班分为A、C 两大阵营,请你们站在对方阵营的角度思考一下这样选择的理由。”选择C 项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A 项的错误之处,指出A 项只是“外师造化”而没有“中得心源”,因此不全面。此时笔者提问选择A 项的学生们是否认同这样的分析呢?其中依然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坚持选择A项,认为虽然不全面,但是其中有正确的一方面,并且认为C 项表述有误。经过独立思考后,学生们都将精力集中在C 项,于是笔者让学生开启小组合作,并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笔者按照差异化分组的原则将全班分成6 个学习小组。每组中有2 名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和副组长,2 名中等学生,2 名学科素养相对薄弱的学生,这样的分组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升。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各组都推出了结论,而且基本一致。他们的分析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方面说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因此,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外师造化”是向自然学习,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中得心源”中的“心源”是指“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强调能动的反映。

第三,要逆向排除,不要忽视正向选择思维。所谓逆向排除,即选项与题干情境不对应。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项本身表述错误,另一种是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这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但学生除了要会逆向排除,还应学会正向选择。所谓正向选择,即选项与题干情境相对应。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题干情境与选项对应的正向选择,另一种是基于题干情境的逻辑推导的正向选择。这种思维方法是教师在讲题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的。

例3.(2020· 海南卷·16)在距地球5.6 亿光年的类星体“马卡良231”内,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一科学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③物质是由人的意识产生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这道试题学生的正确率很高,利用排除法,依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得出②③两个选项因表述错误容易排除。这个时候笔者会让学生进一步讲解①和④为何符合题意,学生依据“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这次银河系外氧气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一题干表述,得出“世界是可知的”结论,因此④符合题意。①则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有的学生是从物质的概念出发:物质是客观的、可知的、客观实在的。中外科学家联手首次发现了氧气,“氧气”是客观的、可知的、客观实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还有的学生从另一角度得出结论: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依赖于物质这三个维度都能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题干说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因此能进一步佐证①符合题意。

猜你喜欢

三要题干题意
数字算式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三要”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翻转课堂下作文微课设计“三要”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