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12-21刘艳青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舆论引导媒介素养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直播、短视频、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形态,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大量不良和非专业内容出现在人们眼前,传播内容“失范”、传播行为“失序”、行业监管“失位”,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面临巨大挑战,公众情绪时常被错误引导,公众力量被错误动员,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文章分析移动互联时代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新形势下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内涵和外延发生的巨大变化,并提出要通过学校、社会和媒体“三驾马车”,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使公众能够科学认识媒体,理性面对和使用媒体,避免被各类不良信息影响、误入歧途,从根本上提升舆论引导的实效性,在用户侧壮大主流舆论,让主旋律更加高昂、正能量更加强劲。

关键词:媒介素养;舆论引导;移动互联;新媒体;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028-04

建强“主力军”、筑牢“主阵地”、投身“主战场”。移动互联时代,各级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能力建設和人才、技术投入,不断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主流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壮大主流舆论,除了要打造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外,还要在用户侧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人们面对纷繁复杂信息时甄别、质疑、批判、评价的能力,以及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消化和运用、表达的能力等,让主流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自觉追求的价值导向。

一、多管齐下做好舆论引导,高度重视公众媒介素养教育

移动互联时代,媒介已被有的学者称作与空气、阳光和水同样重要的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第四要素”。“现代社会也已经打破传统的以媒介传播者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格局,而转化成‘媒介传播者—受众双主体相互影响的格局。每一位公民都会在这两个角色中相互转化,甚至同时兼具”[1]。

(一)巨变之下,理性对待传播信息和传播权力的初心

有了一部智能手机,你就拥有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新闻和资讯你都可能收到。新媒体的即时互动功能让“人人都有了麦克风”,都有了“话语权”,成了“自媒体”。这样一个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移动互联时代,考验着新媒体的社会责任,考验着新媒体从业者、管理者的专业水准,也考验着公众的媒介素养。公众如何认识媒介,如何理解媒介传播的信息,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在这种巨变中保持一颗理性对待传播信息和传播权力的初心,十分重要,对加强舆论引导、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提出了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百年变局,每个人都处在信息的洪流中。个体媒介素养强,则能够科学、理性、平和地看待周边的人和事、网上的新闻和评论;个体媒介素养缺失,则容易导致价值判断失准、道德水平下滑,甚至被社会戾气影响、出现不理性行为等。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种不实信息、虚假谣言不断出现在短视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各级各部门在紧张的抗击疫情战斗中,不得不分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辟谣,这样不仅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同心抗疫舆论氛围,而且很难凝聚起共度时艰的社会合力,造成宝贵公共资源的浪费。

(二)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趋势。现代化建设内容丰富、层次复杂,既包括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等,更包括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提高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移动互联时代,媒介素养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西方国家的公众媒介素养研究历史较长、积淀较为深厚,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时间相对较晚,研究成果也有差距。但自从互联网引入我国后,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以来,我国新媒体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加强移动互联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对于不断完善我国相关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利于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水平,促进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移动传播技术和终端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网络与现实世界、网络舆论场与现实舆论场日渐融合,各类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引导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重要战场,并处在最前沿。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同时也是公共危机高发期。新媒体已成为社会思潮、公众情绪表达的有效载体,对不同年龄、地区、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的公众,都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能够产生直接而有力的影响。如何尽快掌握移动互联网这个最大舆论场上的主动权,让新媒体主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公众明辨是非、认清真相、得到解疑释惑、情绪疏导的重要平台,对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合力、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影响力与日俱增,社会情绪积累、社会思潮发展、社会事件发酵,背后都有新媒体在发挥重要作用。新媒体在公众媒介素养教育中,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共同建设社会的重要工具。

二、移动互联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内涵外延发生巨大变化

1992年,美国召开全国媒介素养领导会议,学者们经过讨论达成了对“媒介素养”概念的共识,那就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2]。

结合权威专家解读和各界普遍理解,媒介素养重点研究的是个体和群体理解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其内涵和外延囊括应用媒介的技能,对各类消息源的选择、理解、判断、评估、批判的能力,以及信息的传播与发布能力。

(一)移动互联时代,提升媒介素养成为每一位公民的必修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但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明显不足。“三俗”真人秀类节目、恶俗短视频段子、浮夸题材影视剧、灰色交友APP等层出不穷,享乐主义、奢侈之风、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一度盛行,高消费、重享受、走捷径等成为部分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善恶不分、美丑不明、立场不清、是非观颠倒、价值观扭曲,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境外势力和别有用心的所谓意见领袖和利益群体代言人,标榜公知和正义,利用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放大社会偶发事件,炒作社会群体事件,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肆意联系,引导公众偏听偏信,让公众为他们呼号奔走。

移动互联时代,专业媒体有发布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公众也有自己的麦克风和小屏幕。海量信息传来,如何不呛水,就要求公众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选择、消化、吸收、解析和运用的能力。在参与信息互动、发表与传播信息的时候,应该核实信息真伪,作出价值判断,评估传播风险,确保不侵犯他人隐私、影响他人权益。

例如,“网暴”一些社会现象、“曝光”一批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个人等,虽然可以给一些单位和个人施加影响,强化监督,但一旦越过边界,就会给当事人带来不该承担的损失和伤害。移动互联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提升应成为每一位公民的必修课。

(二)以手机为中心,与万物互联、与时空互联,扩展认知边界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较2021年12月新增网民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较2021年12月提升1.4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8.8%。

其间,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2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42万,占网民整体的97.7%。在网络接入环境方面,网民每人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较上一年12月提升1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接近100%,达99.6%,远远超过使用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电视上网的比例。

综上,手机已成为现代社会人获取信息的中心设备,已成为超级连接器,与万物互联、与时空互联。手机之上,从微博、微信,到今日头条,再到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技术、形式不断更新迭代,信息生产者社会责任的主体身份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大量不良和非专业内容出现在人们眼前,传播内容“失范”、传播行为“失序”、行业监管“失位”,整个传播过程“失控”,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面临巨大挑战,存在较为严重问题。

特别是眼下,短视频作为一种现象级新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接受影响、发表观点、参与互动的主要工具之一,在舆论场内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引发舆情发酵、搅动舆论场等方面能量巨大。新形势下,如何把握短视频新闻传播的舆情演化规律,充分发挥其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是做好舆论引导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公众媒介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

移动互联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内涵在不断变化,从技术应用到内容甄别,从知识积累到心理调适,公众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必备知识越来越复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每个年龄段人群的生存技能;与此同时,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也在不断延伸,涉及个体生活与发展、成长与进步的方方面面,需要进行系统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媒介公众媒介素养水平,让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之路越走越顺畅。

三、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在用户侧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

新媒体影响广泛而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4]。

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需要在用户侧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应在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下来开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全流程、全链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教育全过程。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组织性,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公众对媒介进行科学认知,是对这一社会新生力量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对在校大、中、小学的学生,应该在学校必修课程中加入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章节或科目,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媒介的属性,学会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发表负责任的言论,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并理性判断各种消息的真伪和可能带来的传播风险,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自觉抵制媒介庸俗化、低俗化表达,提高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共同参与媒介生态综合治理,共同参与维护网络安全,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上海各区各校都在不断探索课后服务的新模式。嘉定区华亭学校邀请东方卫视主播为老师们作暑期培训,并引进由主播团队开发的“学生媒介素养”课程。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们也会挑选这些课程中的热点新闻展开探讨,开设《新闻课堂》课程。华亭学校的学生们不仅对社会新闻、时事热点感兴趣,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校园新闻也有着很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华亭学校的老师们感慨,“一年多来,学生们通過‘新闻课堂后的思考互动,能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了,同学之间也经常讨论各种观点,并能以相关文献和数据作为支撑,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5]。

(二)社会教育

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是巩固提升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随着新的传播方式、传播平台不断出现,公众终身接受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将成为新常态。

社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党委、政府层面,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让媒体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要架起“高压线”、划出“生死线”,并让规定长出“牙齿”,让媒体从业人员知敬畏;同时,进一步加大公共信息的公开力度,让谣言和不实信息没有生存空间,止于公开透明。一旦谣言乘虚而入,要及时辟谣、避免公众被谣言误导。

社会层面,要走进社区、走进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中,聚合社会力量,推行社区教育,利用党建课堂、老年大学、社区“议事园”等阵地和情景剧、联欢会、知识讲座等方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个人层面,要强化个人主体责任,不断提高自身认知水平,要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提升认知水平,增强对负面虚假信息的免疫力,构筑遭受不良信息攻击的“防火墙”。

总之,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兼具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党委和政府、社会、个人等多个方面、多个维度一起努力、一起推动。

(三)媒体教育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虽然呈现“媒介传播者—受众”双主体格局,但在一个法律法规健全的现代文明社会,媒介传播者在整个传播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担当信息“把关人”、价值观“守门人”的重要角色,应坚守道德底线,提升专业水平,创新表达方式,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提高公众的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鉴别能力,自觉树立起民主、法治、诚信、友善、自律、理性的文化理念,做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网民。

移动互联时代,广大网民也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提升鉴别力,提高信息筛选、过滤和寻找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切莫在漫天飞舞的信息中不知所措;要时刻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千万不可盲目跟风,丧失独立思考、审慎观察、客观判断、谨慎行动的能力;要严格按照后台注册实名制要求,坚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理性维权、适度维权,切莫成为他人通过维权博利的工具;要全面系统接收各方信息,认真消化吸收权威媒体信息,对过分离奇、过分偏激的信息和言论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并对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确认,不偏听偏信,增加综合思辨能力,切莫陷入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被所谓“意见领袖”带节奏;要不断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提升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在网络交往中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严守掌握的商业机密或国家机密,切莫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今天的世界,特别是中国,因为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格局”[6]。随着移动传播技术发展,新媒体社会责任实践、新媒体国家监管和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都在共同促进新媒体理想角色的实现。其中,新媒体自身起内因决定作用,只有找出一条适合新媒体自身发展特点的道路,同时加强监管和引导、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使新媒体社会责任发挥与新媒体本身商业模式、资本逻辑和企业发展并行不悖,才能实现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完美履行。

在学校、社会和媒体三方教育中,媒体教育更为直接、高效,也伴随用户的一生,其中新媒体公众媒介素养教育优势更加明显。培养一支媒介素养高的用户群体,是媒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媒介特别是新媒体要在公众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

2022年暑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融媒体中心、江宁传媒集团举办第三届“梦想星少年”小主播夏令营活动,80名孩子参与了采访主持、视频制作等融媒体素养课程培训,并实地采访江苏园博园、江宁档案馆等教育实践基地,学会在行走中读懂家乡江宁、在采访中传播城市文明。

在融媒体调度指挥中心,孩子们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采集、编辑、传播以及后台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有了更直观和全面的认识,也提高了正确理解和使用媒介的能力。

在专业实训课上,孩子们接受了主持、演讲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专业辅导,并通过模拟主持等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学校、社会和媒体三方教育与网友自我教育相结合,我国网民媒介素养提升将呈现新局面。

四、结语

移动互联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对传播和传媒业的影响日益深刻,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新闻客户端等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具有互动性、多元性、开放性等诸多创新特点的媒体形态,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阅读、收听、观看体验,各种用户包括大批不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内容生产者,都可以借助移动终端直接介入信息生产、制作、传播,进而影响用户和受众的生活。他们制作和传播信息的行为,突破了传统传播者如报纸记者、电视记者、广播记者、杂志记者等角色定位,以及信息审查、过滤模式,真实、客观、全面、权威、深度、原创等信息质量要求难以实现,管理机构原有的监管体系和制度安排也失去原有效力,行业规范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公众情绪被错误引导,公众力量被错误动员,社会矛盾锐化,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

新兴技术促进新媒体快速发展,社会责任推动新媒体行稳致远,公众媒介素养水平决定社会整体文明风貌和现代化水平。5G商业领域,中国已是全球的领跑者。5G时代的新媒体发展,又将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局面,新媒体社会责任履行的基础和条件又将发生深刻变化。要通过学校、社会和媒体“三驾马车”,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使公众能够科学认识媒体,理性面对和使用媒体,从根本上提升舆论引导的实效,在用户侧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让主旋律更加高昂、正能量更加强劲。

参考文献:

[1] 胡德贵.媒介素养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及途径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24):89-91.

[2] 张硕.试谈新媒体下公众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J].商,2016(24):204.

[3] 中国互联網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http:// 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8/t20220831_ 71823.htm,2022-08-31.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

[5] 东方教育时报.嘉定这所学校把媒介素养课当成“催化剂”,让“双减”更好落地[EB/OL].上观新闻,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09/25/546954.html,2021-09-25.

[6] 孙松林. 5G时代经济增长新引擎[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46.

作者简介 刘艳青,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舆论引导媒介素养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