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2-12-21段丹东刘婧童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创新路径新媒体时代

段丹东 刘婧童

摘要: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战。文章探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强化目标,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依托新媒体,强化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认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者的引领作用;增强辨识力,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机遇与挑战;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06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2021年度一般项目“‘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FKY04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培育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培根铸魂”,也给高等教育“如何培养人”,以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增强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过去,大学生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种方式往往受到时空限制。二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虽然电视可以实现现场直播或实时播出,但是观众不能自行选择收看时间,且无法交互沟通。三是通过纸质媒体如报纸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纸媒虽发刊时间固定,但刊物承载的信息量有限、拓展性不强。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借助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已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以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平台连接上亿用户。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不受时间、空间以及环境限制。借助新媒体,大学生可以及时掌握相关热点,实时不间断、跨媒介传播最新消息[1]。这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并且通过群体传播,拓展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

(二)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和民族历史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等等。

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纸质媒介宣传、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教育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相关案例较少,覆盖面窄,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不强,难以持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削弱了教育实效。

而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供给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新媒体打破了纸质媒介的版面容量限制,具有信息容量大、查询便利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整合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借助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拓展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

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通常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这种渠道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愈发多元。新媒体具备个性化、分众化等特点,QQ、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并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加;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9.5个小时[2]。其中,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有较大比重,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也远高于平均水平。可见,当代大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相较传统媒体的“眼看”,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眼看”“耳听”“脑思”“手动”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采用实时互动、制作小视频等方式及时抒发爱国情怀,传递正能量。

(四)提高了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媒体具有平等性、自由性、便利性等特点,用户使用时不受身份、时间、地点限制。

1.借助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构建更加平等的“传”“受”关系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应发挥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新媒体就能很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如在使用學习通等软件时,学生可以搜索相关知识点,通过弹幕、发言等方式与教师互动,教师则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回应,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平等、自由、广泛。如此,不仅改变了“一言堂”的教育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新媒体更有利于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传统教育模式下,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极不利于学生外化于行。而新媒体能让学生在海量的数据库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如在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开展经典研学、主题云参观、远程人物访谈、微视频制作等,实现教学目的,让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于心。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但仍有少数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不够,主要表现为重口号、轻行动,知行合一能力有待提升[3]。导致大学生知行背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新媒体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困境与挑战,尤其不容忽视。

(一)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随着QQ、微信、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等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已全面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堂,教材统一而权威,教育过程规范且易于监督,教育时间及地点有充分保证。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面临两方面挑战。

1.由教师主导型向师生双向交流型转变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新媒体的出现,使学生能便捷、自由地对受教育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实现与教师的互动交流。

2.课堂授课优势被削弱

过去,大学生通过课堂授课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其所掌握的知识容量有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单一。运用新媒体,大学生能快速获取海量知识,信息获取方式、途径更加多元,如可通过QQ、微信、百度、知乎、新浪、搜狐、抖音、快手等,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里的教材,课堂授课优势被削弱。

(二)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正面说教为主,教师往往给学生留下严肃、刻板、生硬的印象。虽然很多教师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如集体备课、翻转课堂、专题授课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一些年长的教师,思维固化,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使得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必须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逐步转换角色,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授业者,还是平等的沟通者、活动的发起者、情感的开导者。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找准学生关注的焦点,读懂学生的网络谣言,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三)给大学生带来困惑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5G技术的日趋成熟,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们利用新媒体向不特定的群体或特定的个体传递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信息,信息传播的自由度、随意度明显提高。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相互交融,各种文化交叉渗透,势必会给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辨别能力带来挑战,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虚假信息误导大学生

通常以伪装解密档案的方式歪曲历史事实,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冲击。

2.海量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渠道,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其无论是传播渠道还是传播效果,都比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具优势。但是,海量信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甚至会导致其刻意的逆反。

3.形成小众群体,解构教师的主导地位

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结识,形成小众群体,并形成共同认知。这些认知不一定符合主流教育的要求,且对教师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目标,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激励大学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首先,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至关重要。新媒体时代,应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局限于维护政权安全与领土完整,还应包括维护国家的信息、科技、经济、生物等领域的安全,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主动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其次,伴随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密切,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引导大学生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视野看待问题,培养家国天下的情怀。如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应理解、支持我国对他国施以援手,彰显我国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依托新媒体,强化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

通过打造“互联网+思政理论课”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强化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课前,依托智慧教学工具,设计线上导学内容,如选取优质爱国主义教育视频及拓展阅读资料,形成课程教学资源包。 学生以任务为驱动,自主查看导学资源,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通过网络提交实践感悟、展示学习成果。

课中,强调参与式学习,记录学习全过程。首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及测试情况,有的放矢地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其次,通过头脑风暴、抢答等互动方式,开展深度探究学习。如教师在讲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借助新媒体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从而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后,通过智慧教学工具获取“课堂报告”、发布测试、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完成在线测试,阅读章节拓展资料,实现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另一方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参观考察、网上宣讲、制作小视频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外化于行。例如,以“身处新时代,我能做什么”为主题,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目标与理想,自觉肩负使命职责。同时,打造好校园媒体,通过官微、官网、电子屏、学校贴吧、班团QQ群等新媒体实现正面引导,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三)提高认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者的引领作用

首先,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应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其次,教育者应提高对新媒体重要性的认识,应积极融入大学生中,了解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兴趣爱好和沟通方式,充分认识新媒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教育者需强化自身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主动参加新媒体技术培训,熟练掌握获取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的新技术。以学习通为例,教育者可通过平台发布学习要求,并查看后台数据,以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形成数据分析表,优化教学效果。

(四)增强辨识力,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4]。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渠道。但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导致一些非理性的声音出现,甚至引发群体性舆论事件,严重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对此,高校可通过校园媒体,生产契合学生需求的专题网页、小视频等,在确保信息真实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强趣味性、生动性;重视设计互动环节,吸引大学生主动关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助力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四、结语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适应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方式方法,探寻适应新媒体时代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使命意识,主动担当,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侯茂佳.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报业,2021(18):100-101.

[2] 李政葳.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22-09-01(10).

[3] 李晓桐.爱国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學,2019.

[4] 今天,我们如何爱国?听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EB/OL].人民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79940990720387510&wfr=spider&for=pc,2020-10-08.

作者简介 段丹东,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婧童,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机遇与挑战创新路径新媒体时代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MOOC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