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表达中的智慧化策略

2022-12-17赵申申邱可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公众时代

赵申申,邱可新

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其核心内涵的地域文化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对公共艺术评价标准的依据是中国地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有效结合。

一、借鉴西方公共艺术政策

公共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政策的推动,为了满足精神文明与城市建设的需要,我国各地市城市雕塑委员会相继成立。深圳雕塑院在2005年完成我国第一个公共艺术总体规划,《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2020年),通过政策规划统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表现形式、内容体系和时间规划等。我国公共艺术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公共艺术政策与制度的滞后影响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发展面临着艺术性不高、公共精神不足、城市特色缺失等问题。西方公共艺术发达国家发展起步早,政治、文化和法律基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资金投入较充足,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艺术政策在推动公共艺术发展方面具有优势,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公共艺术政策,有利于更好地协调政府、组织机构、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协调公共艺术的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形成中央、省、市、县紧密配合的协调机制,在总体规范法律的基础之上,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公共艺术的发展,依据不同省、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符合区域发展的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基于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发展,是以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联动发展,建立符合城市文化实际、多层次的公共艺术格局。将公共艺术表达与发展相适应,在公共艺术表达中突出城市经济发展特色,不仅有利于彰显城市经济活力,更是通过公共艺术表达让地域文化推动新时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公共艺术政策与教育相结合,在公共艺术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中,侧重地域文化,保障专门人才促进公共艺术发展。借鉴西方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完善在公共艺术中的资金管理,形成中央财政集中拨款,地方财政按比例拨款,设置省级公共艺术基金会,鼓励民办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监督中完善公共艺术资金管理。公共艺术的参与性特点使公共艺术的相关政策需要更有力的多方宣传,公共艺术表达中地域文化的挖掘让观众在文化认同中了解公共艺术政策,参与公共艺术表达的组织、管理与发展,推动新时代公共艺术政策的规范与完善,新时代公共艺术在地域文化魅力中发展,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中进步。通过推行有效的公共艺术政策,有利于帮助我国不少城市解决在公共艺术发展中定位模糊、千篇一律的困境,使公共艺术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地制宜激发城市公共艺术和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和认同感

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政策与法律法规是优化地域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中表达的有效途径,以政策支持的形式保证公众在公共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公开透明的公共艺术项目,使公众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公共艺术项目的完整信息,参与到公共艺术设计、审批、修改和维护的过程中,保障了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城市居民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满足公众需要、符合公众审美的地域文化,才能有效推动公众对于公共艺术项目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与认同感,在主题选择上从承载大众思想的地域文化出发,关注公众诉求。

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表达的基本属性,在传承城市地域文化的同时,更以其地域文化中公众认同的价值观丰富着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使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倾听公众声音,走入公众生活。只有大众的承认和认可,并且从内心深处对公共艺术作品产生情感,才能对区域文明表达很大程度的相信、理解,去赞同文化、支持它的存在并且想要一直追随下去。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体现在公众与城市、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中,公共艺术不是艺术家个人审美的选择,而是将满足公众需求的城市文化融入公共艺术作品中,发挥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基于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以服务公众为首要任务,尊重公众意识,满足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和心理需求,艺术家走进公众生活,融入城市地域文化中,创作出符合大众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的优秀作品。

三、整合地域文化元素,创新公共艺术形式

整合优势地域文化需要认识和创新地域发展特色,创新的基础是对自身的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与发展,多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面对国际全球化的文化挑战与冲击,我们所缺乏的从不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也不是多样化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是如何更充分地了解地域文化、更深刻地认识地域文化。只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炼其中的优秀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才能推陈出新积极应对世界统一化文化的挑战与冲击。

公共艺术设计的基础是丰富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提炼有益于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积极素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概括生成为公共艺术设计的元素,结合地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等因素,凸显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应达到对社会、对民族、对历史的演绎,把设计表达为城市的一幅真实画面,是地域文化载体的真实体现。公共艺术设计基于提炼出的地域文化精华,使得公共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与区域民族文化和精神品质相融合。

整合优秀的地域文化首先要尊重场域内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把握地形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重构地域空间。推动新时代公共艺术创新发展,需要整合传统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与新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相结合,将丰富多样的艺术设计形式引入到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与表现形式中。在对地域文化内涵和特征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创新公共艺术设计形式,构建我国新时代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论层面,并基于地域文化丰富我国新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形式。

四、平衡公共艺术表达时代性与传统性

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时代背景下,寻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融合,注重将传统地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未来发展方向相结合。在批判地域主义理论指导下,当代公共艺术表达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利用和借鉴历史遗迹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公共艺术设计与表达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历史遗迹是城市历史发展形态、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的真实写照,是当代城市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基础。利用历史元素的公共艺术设计,绝不是历史遗迹的简单模仿和文化元素的堆叠,而是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结合,寻找地域历史元素的时代发展性。对地域文化的坚守,不仅只是对过去传统文化或地域符号的崇尚,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关注地域文化演变,将地域文化要素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符号学理论指导下,当代公共艺术表达要注重展现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取向,发挥公共艺术文化价值选择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时代发展对公共艺术家与公共艺术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策制定与艺术创作中,需要以更具前瞻性的艺术态度关注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使传统地域文化能在新时代公共艺术表达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延续其优秀的内在文化内涵。尊重传统地域文化内涵,即尊重不同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优秀的公共艺术文化设计涵盖了城市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是城市传统文化的缩影。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公共艺术以新的使命,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面对时代挑战,基于地域文化设计富有新时代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建立文化自信。通过公共艺术作品,传递中国文化与特色,以多样的形式与世界沟通和交流,在创新与发展中实现传统地域文化的新时代意义。我国在将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很多建筑与设计都将地域特色与中国因素融合得很好,极大推动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公共艺术走入新时代,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景观、古代建筑、风景名胜与新时代公共艺术设计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公共艺术发展之路,让公共艺术作品融入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品牌形象。

五、遵循地域特征,建设生态城市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代,面对着气候变暖、能源危机、资源破坏等一系列全球化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对我国公共艺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公共艺术发展要在遵循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城市,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遵循地域生态环境的理念,是当代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求,关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充分挖掘其可利用的艺术元素。面对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大量“冰冷”的公共艺术作品,遵循自然、朴实的生态公共艺术,反而能以其真实性更易为公众所接受。

生态视角的艺术研究,提倡重视地域文化自身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征,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规律和有节制利用的同时,强调公共艺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实现公共艺术领域的地域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地域生态发展基本情况的公共艺术,以反映发展问题为主题的公共艺术更能让公众产生共鸣,借助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与公众展开心灵的沟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公众关注城市发展现状,以主人翁的精神关注问题、发现问题,以实现地域生态公共艺术的价值追求。

基于关注公共艺术地域自然资源的视角,其主旨是公众在参与公众艺术、与公共艺术互动的过程中,提高社会意识,形成保护自然资源的理念,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地域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空间格局,发挥好政府引导的积极作用,依托公共空间原有的地域地形结构,遵循原有的生态环境格局,不以内部的规则过多约束和改造的公共艺术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公共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于城市原有的地域风貌,公共艺术与多样化的造型结构与环境相互渗透,充分利用可持续、可再生的公共艺术材料,打破千城一面的平庸城市形象,营造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当代公共艺术构建于自然环境之中,理应在遵循地域生态原则的基础上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在对城市艺术修饰的过程中展现城市地貌特征和历史脉络。近年来可再生废旧材料通过艺术家的审美选择与艺术创作,巧妙地运用于公共艺术表达中,产生了良好的公众互动效应。独具地域特征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空间环境与公共艺术作品相互交融,既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又能够发挥好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追求。

六、形成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理念

面对世界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全球化浪潮,地域文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格局概念,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理念,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发展中。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理念的形成需要尊重新文化和新理念,对不同文化、理念与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持辩证态度。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认为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公共艺术的发展为两者之间的平衡建立桥梁,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地域文化的国际交流,提高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力。

在国际交流融合、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当代,我国公共艺术发展也面临着转型,新一代的艺术家学习交流的环境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对西方公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在设计理念与思想方面更加自由、开放。我国的文化发展环境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与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不少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与表现手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受到赞誉。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公共艺术发展的政策、艺术家参与公众交流等方面都已有较好的社会环境。而在中西部部分地区,公共艺术还处于边缘化的产业地位,尚未为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包容、开放的地域文化理念的不断推进,需要平衡好我国不同地区公共艺术的发展,尊重和借鉴新文化、新理念,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形成全社会的参与关注,才能实现基于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

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公共艺术

东西方地域文化差异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多方面密切相关,传统不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保守,而先进也不是西方公共艺术所特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网络与交通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城市化、商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带来了公众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乡土情结的淡化。不少具有时代使命感的艺术家以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为己任,不断探寻传统地域文化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乡土情结与地域文化的延续。中庸的传统哲学思想使得当代艺术家在公共艺术表达中努力平衡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力图兼顾本土地域文化与国际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公共艺术表达中既不一味追求传统地域性文化的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也不片面模仿、照搬国外流行的公共艺术理论与设计理念。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对公共艺术有着大量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基于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设计与表达,避免照搬、照抄的同一性公共艺术设计以及陷入片面地域主义的设计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文化呈现趋同倾向的同时,尊重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理念和设计元素,才能为新时代公共艺术发展创造更多活力,才能有效消减全球化带来的弊端。强调中国特色的本土公共艺术,首先需要把握适度原则,抵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强调基于地域文化的本土公共艺术,绝不是只局限于本土,而是要不断地自我突破,在追求传统地域文化和本土精神的同时,从更深层次理解外来观念。敢于直面全球化文化冲击,让我国地域文化与之平等沟通、对话,而非简单对立,通过公共艺术表达与国际社会交流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对本土地域文化梳理与反思的过程中,促进本土地域文化的不断演变,公共艺术表达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使命,推动城市文化精神的提升。

摒弃传统地域文化公共艺术在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局限性,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之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公共艺术,以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实现与公众的交流互动。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公共艺术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公共艺术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优秀经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完善。

基于中国特色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在充分认识地域文化、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地域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建立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动中国公共艺术自豪感与认同感的提升,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公众时代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