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22-12-16陈希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行合一四力

摘要:社会生活中的“观”包罗万象,除了常常提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有金钱观、消费观、财富观,爱情观、婚姻观、择偶观,教育观、是非观、人情观等,不一而足。在新闻工作中,新闻观直接影响着对新闻的选择、加工、传播、评价,实实在在地支配着新闻实践活动。不同的新闻观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选取、对采访路径的选择、对宣传方向的锚定,使得同一项政策的报道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立场不同、行动不同、觀点不同,结果就不同。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马克思 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历程,得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在知行合一的结论,提出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的具体建议: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统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相统一,夯实新闻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工作;新闻真实;四力;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155-03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精气神,最终外化表现为传播者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记录者遵循规律、把握真实,推动者导向正确、鼓舞人心, 守望者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贯彻、树牢正确的新闻观,并用其指导具体工作,将其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全过程。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可以遵守、能够遵守和必须遵守的正确的新闻观。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指导新闻工作中具有充分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其初心足够赤诚,为党为人民;在于其从未故步自封,与时代同频; 在于其已经形成体系,经得起检验;在于其汇伟人之精粹,并在继承中不断修正创新、发扬光大。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不断蔓延,媒体格局激烈分化,传播方式飞速演进,意识形态争锋依旧激烈,舆情情势日趋复杂,这对新闻宣传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落地成效,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福祉的增进,更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好的使命和责任。这就需要从根本上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主心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指南针”,维护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定盘 星”,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的渗透。进入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是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不辱使命的背后,始终要以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舆论工作的精神力量,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宣传工作的行为准绳,以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工作的最高追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为主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在知行合一,化原则、概括、总结为具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总的来说,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担负喉舌的功能。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国的新闻媒体首先是党和人民的媒体,而非某个人的媒体、某家企业的媒体,必须始终把党性和人民性放在首位,而且必须做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不可偏废。

这是因为从理论维度看,党性和人民性是交融在一起的。坚持党性,最核心、最根本以及最需要铭记的就是要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开门办报。

“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1]。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换言之,新闻媒体不能当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要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水平;坚持人民性,也不意味着吹毛求疵,以找短板和不足为最终目的,而是要真正致力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显而易见,做好经济报道,责任重大。因此要多宣传党领导下经济工作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多宣传具有推广意义的改革成就和生产举措,多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奋斗事迹,通过生动的案例,证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优越性,引导人们认可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经济》杂志策划了一系列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报道,让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激昂。

二、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融合,夯实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是具有指导性的,可以启迪鼓舞人民,推动产业和事业的发展,但也可能形成误导,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弱化新闻的指导性,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也必须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对指导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适应技术的迭代更新、适应传播的繁衍复杂、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握牢新闻舆论的主导权与控制权

我国的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它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它既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又能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言行和政治方向;它既是群众的知心朋友,又被群众视为可信赖的老师[2]。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面对热点、焦点勇于发声、善于发声。不随波逐流,也不标新立异,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发展规律,自觉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对于存在不确定性的报道,宁可不发,也不能为了速度和“抢头条”轻易发布。面对热点、焦点,发不发声,什么时候发声,怎么发声,均需要新闻生产流程中的把关人员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发布的时间慢了容易导致新闻不够新鲜,但有时慢也是另一种快。

在具体的业务开展过程中,采编人员、审看人员、签发人员都要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层层把关、人人负责。《经济》杂志探索并逐渐明确具有新闻报道审稿和发稿权限的工作需确保导向正确,同时以党员干部带普通群众、以政治学习带业务工作,通过引导、建立制度等手段,确保整支队伍都具有正确的新闻观,并使 其成为共同价值观和制度基础。同时,对所有采编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明确标准、立好尺子、标清底线,要求策、采、编、审、校、发、排、印各环节把关人员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确保把好政治关、导向关、政策关、事实关,一旦出现问题逐层追查追究责任。

(二)增强正面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

做好正面宣传,要秉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下功夫做强做足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感染力。做好正面宣传要求新闻报道不能生硬,更不能站在道德和事件的制高点来“指点江山”,告诉人民群众“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灌输式的传播效果之差是可以预见的。新闻工作者在具体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即区分新闻的指导性和指挥性,一字之差就会影响采编方式,也将影响报道、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效果。

尽管经常引发爆炸式傳播效果的自媒体和一些新媒体账号为了流量每每失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媒体账号确实掌握了“煽动”读者阅读、评价、传播等诉求的手段,在趣味性上下了十足的功夫。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政策解读+案例”的报道模式比较常见。经过积累,记者往往能做到对所报道领域的大政方针政策较为熟悉甚至如数家珍,但大多是坐在办公室写材料,混淆了新闻和公文,表面上看方向正确、事实清楚,但实际上仍具有片面性,习惯性或选择性忽视了这些政策在具体执行中的难处以及群众的意见呼声,这样的报道没有深入回应群众关切本身,更遑论指导企业、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了。满足读者需要是新闻报道的天职,无人问津的报道则是无用功。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两面,方式方法不同,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 都有利于维护团结、鼓舞士气、推动工作。同时,两者的实现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致的,即通过选择哪些事实或事实的哪些部分,从而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正面宣传容易走进过“正”的误区,舆论监督同样容易陷入过“负”的陷阱。舆论监督的优势在于可通过产生威慑力监督政策的执行、促进问题的解决、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有力地维护了党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因此,要发扬舆论监督的优势,做好舆论监督报道,就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确保事实准确、分析客观、适度适时,在保持新闻战斗性的同时,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闻伤害,要鼓励建设性批评,避免颠覆性批评。

(三)凸显经济报道专业性和服务性

不仅时政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同样也有舆论导向问题。讲政治,并不是所谓的简单重复一些口号。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维护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思考、定位自己的办刊宗旨,不断锤炼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经济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服务性,且最终要服务人民生活、服务社会生产、服务国家发展。

坚持这一点,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经济新闻报道极具专业性,涉及领域指向性和专业性非常强,不容许一丝一毫差错,比如一个数据的差错对于一家公司的股价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也能让老百姓对国家政策的落地成效的理解大打折扣。同时,经济新闻报道中“国家叙事”和“专家叙事”居于强势地位[3],所以有趣、可读、能口耳相传,显得尤为必要。

为打造《经济》杂志的特色,近年来杂志在内容建设上,坚持围绕两个重点,打造四条主线。两个重点是聚焦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聚焦宣传、阐释、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四条主线是以金融、资本为重点的财经报道,以乡村振兴为重点的“三农”报道,以新能源、数字经济、低碳为重点的产业报道;以“关注”“调研”为代表的机动报道。

三、坚持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相统一,锻造新闻生命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西方的新闻,强调“猎奇性”和“刺激性”。《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曾说,“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瓦利克尔提出,“新闻就是女人、金钱和犯罪”。

新闻有两个天然的属性,一为真实,二为新鲜。它强调事实决定新闻的“性质”,即“性质”并不能决定事实或者新闻本身,事实总是在新闻之前客观存在。

在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中,纵然“爆点”本身能很快引来流量,并迅速掀起讨论的热点,但真实仍然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操守所在,更是传统媒体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优势所在。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都必须经得起检验和校对。搞假新闻谋流量、片面截取新闻事实吸引眼球变现的方式,终将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甚至给社会、国家带来危害。“浮夸风”和 “造谣风”对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新闻报道百害而无 一利,无中生有、添油加醋、隐瞒事实、移花接木都是不可取的工作手段。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做到引导人、鼓舞人、感化人,才能让人民群众和党手牵手、心连心。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在从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时,必须一切从事实出发,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分析、判 断,必须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既要剥繁化简,准确得当地把握微观真实,从宏观大势中找到焦点、热点、痛点本身;又要一叶知秋,擅于站在宏观真实层面思考、剖析问题,从微观事件超脱出来,站在更为宏观、全面的立场梳理问题;还需鞭辟入里,于表象真实之下找到本质真实。

新闻事实从何而来?虽然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承载了纷繁复杂的信息源,但新闻真实更多的还是来自田间地头、社区楼栋、工厂车间、学校医院、菜场摊点,而 非“鼠标在手,万事皆有”。

新闻事实怎么来?就要靠新闻工作者有过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过人的脚力,即能做到走出去、走得远、走得稳;过人的眼力,即能做到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深;过人的脑力,即能做到想得多、想得远、想得对;过人的笔力,即能做到写得清、写得美、写得妙。

可以说,“四力”是新闻工作者夯实经济报道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眼、脑、手、脚都“活”起来, 才能确保报道的真实性、趣味性、时效性、重要性。记者编辑应不断加强对新形势的了解,在各自报道领域之外,强化对当前经济形势、国际局势、贸易态势的了解,每天浏览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报纸网站,自觉了解央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等各部委的最新政策动态。此外,负责区域报道的记者要加强 与地方沟通,了解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需求、新策略。

对于一支新闻队伍来说,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重视“引进来”的力量。在实践中,《经济》杂志通过定期召开学习业务交流会,不仅提高了记者编辑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也提高了核心报道、主题报道、重点报道和融合传播能力。通过强化人员管理、优化工作制度等举措,凝聚队伍力量,严肃新闻纪律,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结语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永不过时且永无止境,增强报道影响力也不能停下脚步。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强化学习,才能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提高其业务水平,改进其工作作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科技进步,信息传播工具、传播方式更新迭代势不可当,作为新闻工作者,仍要稳妥把握时与势中的变与不变,借力好风,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32- 333.

[2] 王黎江.耕耘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写作轨迹[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260.

[3] 戴维.经济新闻应关注民生[J].新闻窗,2008(1):65-66.

作者简介 陈希琳,硕士,主任编辑,执行主编,研究方向: 新闻思想。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知行合一四力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