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集约化分析

2022-12-13施咏滔舒佳宾余文慧朱卫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加工产区产地

施咏滔 舒佳宾 余文慧 朱卫东

(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衢州 324000)

“道地”亦称为“地道”,“道”是指历史上的区域划分;“地”是指由这个地域所产的品种。道地中药材以其产地明确、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和品质优良而出名[1],并与其他地区药材区分开来,形成独特的道地性。《晏子春秋》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2],说明道地产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是道地药材存在的前提。《千金翼方》中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3],说明道地药材采收时令是影响道地药材品质的重要因素。《本草纲目》云:“生产有南北,节气有迟早,根苗异采收,制造法异度”[4],强调了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的重要性。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除人工制成品及鲜品)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又称为中药材初加工或产地加工[5]。中药材在采收之后,除极少部分可直接应用外,绝大多数均需要由当地种植户及时进行产地初加工,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效成分,在我国常用中药材中,约70%的药材需要产地初加工[6]。规范的产地初加工不仅可以保证中药材外观和药效,而且方便中药饮片的制作、仓储和运输。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地初加工集约化已成为中药材行业发展趋势[7]。产地初加工集约化有助于中药材饮片质量管控,不仅可以规范采收加工以及仓储运输过程,而且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标准规范道地产区中药材田间生产规范化,从而解决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产区分散、品种混杂、管理混乱、二次污染、加工标准不一等问题,进一步保障同批生产的中药材品质,有助于建立道地中药材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

1 道地中药材的特点

1.1 道地中药材的历史性

早在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道地药材的雏形存在,其中记载的一些药材就冠以地名来命名,如阿胶、巴豆、蜀椒等。“阿”为山东省东阿县,该地到现在还是阿胶的道地产区,“巴”“蜀”为四川地区,迄今为止,巴豆、蜀椒还是以四川地区生产的质量最好[8]。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对道地药材疗效进一步认可,在一些方剂中记录冠以地名的药材,如代赭石、阿胶等[9]。《名医别录》中已经给药材标注地名,如菖蒲生上洛及蜀郡严道[10],进一步将道地药材理念充实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道地药材理念,明确了不少品种的道地产区[11],并肯定了其疗效。再到宋代《本草图经》,图文并茂,其所记载的药材品种均有详细的地理分布,并对药材采收加工作了详细记录,如“葳蕤生泰山山谷丘陵,今滁州、舒州及汉中皆有之,立春后采根,阴干用之”;“柴胡生洪农山谷及冤句,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12],表明道地药材理念趋于成熟,已形成道地药材特殊命名方式,如银州柴胡等。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作为明代唯一官修本草,在很多药材下专列“地”项,甚至“道地”项[13],以突出表明一些药材的“道地”产区,进一步体现道地药材特色。

随着各朝各代中医学家对药材产地、种植、采收加工及临床疗效的归纳总结,道地药材理念从雏形到成熟再到完善,道地药材文化已成为中医药特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 道地中药材的区域性

中药区划是在充分认识地域特点和地域差异规律基础上,按照科学分类系统将客观存在千差万别的地域,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特定区域,以便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区划与选建基地,以更好地发展中药材生产,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14]。漫长的药材种植和中医临床实践表明,我国目前道地药材主要有十大产区,主要分为关药、北药、怀药、江南药、浙药、广药、云贵药、川药、藏药、西药[15]。对道地药材进行区域规划能为发展中药材生产、合理引种驯化及变野生资源为家种家养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整合土地资源,合理布局,更好地规划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2 道地中药材与产地初加工

2.1 产地初加工对道地中药材的影响

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矿物,在对中药材利用过程中,对其进行初步的采收和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慢慢衍变出比较完善的处理加工方法[16]。道地中药材的形成离不开古人对岁令、五运六气的摸索总结,时令对于道地中药材质量的形成至关重要。《汤液本草》中就提道:“凡药之昆虫草木,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气味少异矣;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矣。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17],说明了古人在利用中药材过程中,已经认识到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重要性。只有对中药材依时依地规范采收加工才能获得高品质道地药材,几乎每个道地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产地初加工方法。

不同药材因其采收部位和有效成分的不同,产地初加工方法也存在差异,不当的加工方法对中药材品质有很大影响。如:槐花、杏仁[18]、黄芩[19]等中药材里含有苷类成分,易被相应的分解酶分解,往往需要加热处理来进行“杀酶保苷”;薄荷[20]、荆芥[21]、鱼腥草[22]等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萜类、挥发油类物质,往往不进行加热处理,而且水处理过程中,也需要“抢水洗”,处理时间不得过长;五味子[23]、虎杖[24]、大黄[25]等中药材含有较多鞣质,应避免用铁器加工,以免鞣质与铁发生反应产生鞣铁盐。

2.2 道地中药材特色产地初加工

每个道地产区对于生产的道地中药材都有独特的加工方法,不仅能形成独树一帜的中药材性状促进道地品牌的建立,而且促进了药用成分的最大保留、毒性成分的减少以及药用品质的提升。如四川江油附子,采用胆巴防腐,利用胆巴对淀粉的凝固作用,采用水火共制的加工方法来实现减毒增效[26];浙江的温郁金,采用清水煮后,挑选较大者折断,用指甲掐其内心,如无响声或粉质稍微熟透,捞出、晒干即得[27]。道地产区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的特有产地初加工方法,是成就其道地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注重总结道地产区产地初加工方法,形成标准,有利于建设道地中药材品牌。

3 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问题及集约化

3.1 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存在的问题

中药材采收有很强的季节性[28],俗话说“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来当柴烧”。中药材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收时间。如辽宁桓仁五里甸镇五味子在9月25日采收和阴干的加工情况下混合木脂素含量最高[29],然而个体户药农对于采收时间把控不严、加工车间简陋、加工方法落后,严重制约着中药材品质,使其药效下降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30],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另外,药农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标准化种植加工培训不够,对标准化种植加工方法认识不足,药农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工意识亟待加强。

目前,许多道地产区均存在上述问题,种植区域分散,栽培品种混杂,不同加工点或药农产地初加工方法不一、加工设备落后、加工环境不卫生,极大地影响了道地品牌影响力,严重制约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3.2 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集约化

中药材是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物资[31]。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材需求量不断提高,仅仅依靠野生中药材和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32]。随着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越来越成熟[33],不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不断建立,如预知子[34]、丹参[35]等中药材的种植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分散无序的小作坊加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产地初加工集约化就成为必然。亟待建立与规模化种植相匹配的产地初加工基地及对应标准,集中产地中药材进行产地初加工,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及中药材资源浪费,提升道地品牌影响力。

4 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集约化的优势

4.1 有利于促进道地产区中药材产业规范化

通过在道地中药材种植产区建设现代化大型中药材共享加工基地以及仓储基地,或者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培育种植与产地初加工一体化龙头企业[36],帮助企业建立共享加工车间以及仓储基地。鼓励种植散户进入本地共享加工车间加工中药材,保证加工技术规范,减少加工工序重复,防止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减少,从而确保道地产区生产的中药材品质均一稳定。此外,散户加工好的中药材可以就近贮存在共享仓储基地,统一存放管理,出入库登记管理,保证中药材仓储条件达标的同时,帮助种植散户增加贮存时间及拓宽销售渠道,借助集体优势减少突发情况造成的短期价格波动,稳定中药材价格[37],更好地建立中药材溯源体系[38],有助于道地产区中药材产业规范化,促进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4.2 有利于产地初加工方法统一

采收时间及年限对道地中药材药效影响至关重要。秦岭地区引种的北五味子在8月30日采收的活性成分优于8月15日和9月30日[39]。独活中蛇床子素和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的含量在2~3年期间,随着年限增加而增加;在4~6年期间,含量随着年限逐渐降低,并且在春季时采收含量最高[40]。中药材种植与产地初加工密不可分,及时有效的产地初加工对道地中药材品质也十分重要,不仅节约运输成本,而且能及时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及时终止其生理状态,减少药用成分流失,提高中药饮片质量[41]。例如:栀子干燥前杀青和切制,其活性成分含量保留最高[42];肉苁蓉趁鲜干燥更有利于保留苯乙醇苷类成分[43]。因为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方法不同,其药用成分会发生改变,临床应用也会发生根本改变,所以应确定好最佳采收期及采收年限,在确保中药材品质达标的同时保证产量。通过道地中药材产地集约化初加工,有助于统一本地区道地中药材采收时间、年限及方法。

4.3 有利于建立道地中药材种植与产地初加工标准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出现许多问题,如中药材种植品种混杂,产地分散,化肥和农药滥用,加工点分散、加工标准不统一、加工关键工序重复、质量管理难把控、仓储条件不达标等问题,造成中药材品种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加工工序重复繁琐,有效成分缺失、中药材品质不稳定、虫蛀、霉变、气味散失等现象而导致品质不达标。在规范道地产区中药材种植与产地初加工的同时,借助集约化共享加工车间优势,建立中药材市场准入制度,制定中药材种植与产地初加工标准,禁止种植不合规及加工不达标的中药材进入市场,扰乱市场价格,影响道地中药材品牌建设。按照标准来指导药农规范化种植中药和合理采收加工中药材或进入共享加工车间,同时加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工人才队伍建设[44],对药农进行系统的标准化种植与产地初加工技术知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相关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将中药材标准化理念根植于药农心中,自觉维护中药材标准化建设。

5 结语

我国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种植产区分散、种植品种混杂、散户种植随意、不讲究道地性、跟风种植情况严重、土地利用率低、采收加工标准不一、仓储条件不达标等诸多问题。这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及中药材品质不达标,严重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以及道地品牌建设。

通过建设共享大型产地初加工车间及仓储车间,可以促进种植产区集中,有助于道地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道地品牌建设;有利于种植品种及种植方式的统一规范,减少品种混杂及劣质中药材的问题;有助于建立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并规范采收时间及加工方法;有利于仓储运输集中管理,减少中药材损耗,保证中药材质量;有利于建立中药材可追溯体系,让中药材来源更清晰,去向可追踪,进一步规范中药材市场。

猜你喜欢

初加工产区产地
橡胶初加工废水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固定化修复
四川道地药材初加工研究现状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以顶级专业的眼光选择顶级品质的产区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警惕“洗产地”暗礁
法国波尔多产区迎来10周年庆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