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富麦101小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2022-12-13杜广友徐庆龙丁仁民张在金丁长富华鹤良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原种病虫草害技术规程

杜广友 徐庆龙 丁仁民 张在金 丁长富 华鹤良*

(1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江苏扬州 225009;2扬州长富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6)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小麦品种扬富麦101是扬州长富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镇麦4号变异株的基础上,经连续优中选优系统育成的优质、高产、半矮秆常规小麦新品种(苏审麦201401),具有高产、抗倒、中抗赤霉病、成穗率和结实率高等优点。扬富麦101为春性小麦,全生育期208 d左右,较对照扬麦11迟1 d。幼苗直立,叶色深,株型半紧凑,穗层较整齐,株高为79 cm左右,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籽粒红色、半硬质,千粒重40 g以上。籽粒商品性较好,平均容重816 g/L,粗蛋白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1.3%,稳定时间6.6 min,硬度指数66。该品种抗黄化叶病,中抗赤霉病。高产栽培条件下扬富麦101适宜穗数为472.5万~624.0万穗/hm2,穗粒数为39~42粒,千粒重40 g左右。

扬富麦101在江苏省淮南麦区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的平均产量均排名第1位,相对于对照品种表现增产达显著水平,具有较高的稳产性和广泛适应性,适宜在淮南麦区广泛种植。目前,扬富麦101小麦品种在江苏、安徽淮南地区、上海等地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但目前还未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致使该品种的生产应用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为使该品种在生产中更好地推广应用,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3]和种子生产规范化技术研究,制定扬富麦101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以期指导扬富麦101种子生产,促进该品种生产推广。

1 范围

本技术规程规定了扬富麦101种子生产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种植地区和种子地选择、栽培技术、种子收获、清选、包装和贮藏等技术规范。本技术规程适用于扬富麦101种子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规程应用下列文件不可少。凡是注明日期的应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含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 4404.1—2008)、《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GB/T 3543.5—1995)、《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GB 7414—1987)、《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GB 20464—2006)、《农作物种子贮藏》(GB/T 7415—200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GB/T 8321)、《小麦产地环境技术》(NY/T 851—2004)。

3 原种生产

3.1 适期播种

原种采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适宜播种期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将育种家种子精量条播于原种生产地,基本苗控制在90万~120万株/hm2之间,尽量稀播扩大繁殖系数,实现更高的原种产量。

3.2 鉴定与去杂

小麦齐穗后成熟前进行纯度鉴定。根据《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GB/T 3543.5—1995)要求,严格拔除杂株、劣株,携带出田外。

3.3 原种收获、保管和检验

原种收获后,须在专用场地及时晾干。在收获、运输、晾干和脱粒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人为混杂。入库前,要整理好仓库,备好种子架、布袋等用具。脱粒后将种子装入种子袋,袋外各附一个标签,并根据田间排列序码,按顺序贮藏。贮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种子水分含量应小于13%。对检验符合《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GB 4404.1—2008)要求的原种签发合格证,不合格的淘汰。

4 良种生产

4.1 地块选择

适宜种子生产区为江苏省淮南地区。种子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地力中等偏上地块,前茬作物一致,交通便利,具有良好排灌条件,环境应符合《小麦产地环境技术》(NY/T 851—2004)规范的要求。

4.2 播前准备

4.2.1 种子准备。原种晒种1~2 d,用人工或精选机去劣籽、去小籽,每8~10 kg原种用立克秀16~20 g兑水500 mL拌种进行种子处理。

4.2.2 沟系配套。麦田外三沟应在前茬收获前清理开挖,逐级加深,确保田间排出的水能及时排走。内三沟(竖沟、横沟和田头出水沟)播种后即开挖,沟深分别达到25、30、40 cm左右,竖沟每隔3 m开挖1条,横沟在田块两端距田埂2~3 m各挖1条,长条田每隔30~50 m挖1条横沟,做到内外沟配套相通,雨止田干,旱涝保收。

4.3 播种

在确保播种质量的基础上抢抓早播,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适期早播可以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的温光资源,促进早生分蘖,使群体分蘖率达到75%以上。培育壮苗,以便安全越冬。麦苗在越冬前达到4叶以上,可明显减轻越冬期冻害。

播种方式可采用板茬免耕机条播,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行距25 cm,播深2~3 cm;也可采用撒播或套播的种植方式。严格实施精量精细播种,扩大行距,改善个体生长环境,培育壮苗。适期播种,播种量120~150 kg/hm2,适宜基本苗约225万株/hm2;如果推迟播种,可适当增加基本苗[4]。但应防止基本苗过多,造成中后期群体过大,降低穗粒数、粒重,从而使产量结构不协调影响产量。

4.4 肥料运筹

合理肥料运筹应掌握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则。肥料施用纯 N 180~210 kg/hm2、P2O590~105 kg/hm2、K2O 90~105 kg/hm2,氮、磷、钾比例为 1.0∶0.5∶0.5。 氮肥施用比例为基肥∶分蘖肥 (平衡肥)∶拔节肥∶穗肥=6.0∶1.0∶1.5∶1.5;磷、钾肥基肥略多于追肥,基、追肥比例为 5.5∶4.5。

基肥在播种前施用或在复合机械播种机播种时施用,可以施用45%复合肥300 kg/hm2、尿素150~300 kg/hm2;壮蘖肥(平衡肥)在越冬至返青期根据苗情施用,施尿素30~45 kg/hm2促平衡;拔节肥在小麦基部节间接近定长时施用,一般在3月20日前后施用45%复合肥225~300 kg/hm2;穗肥在剑叶露尖时施用,一般施尿素 60~90 kg/hm2。

4.5 抗逆管理

抗旱主要在播后墒情不适时进行,当土壤耕作层20 cm含水量降至60%以下时,需要灌水促进及时出苗,注意不能大水漫灌,以防烂芽、闷芽。春季雨水偏多时,及时排水,防止明涝暗渍。

冻害预防可采用镇压、覆盖等措施。发生冻害后,根据发生严重程度增施肥料,以促进小麦恢复生长。小麦拔节前受冻,可不施恢复肥;拔节后发生冻害,应及时施用恢复肥,减轻冻害损失;茎蘖冻死率达 30%~50%时,施用尿素 75~150 kg/hm2。

预防倒伏的措施主要有扩行精播、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较大群体的田块在拔节初期(2月底至3月初)可用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1 050 g/hm2叶面喷雾。

4.6 鉴定与去杂

小麦齐穗后、成熟前,进行纯度鉴定。参照原种生产的鉴定和去杂方法。

4.7 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草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化学农药施用。农药使用应符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GB/T 8321)。在播种后可立即用除草剂进行封闭处理,初春时节根据田间草情进行化除;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测报结合田间实际,做好早期纹枯病及中后期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穗期病虫害防治可以采取药肥混喷,病虫兼治,早防早治。

农业防治要采取合理轮作换茬,清除沟渠路边杂草,消除病虫滋生场所,降低病、虫、草的基数;化学防治根据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特点,结合当地病虫预报适时防治,选用广谱、高效、低残留药剂。注意轮换交替、合理混用及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克服和延迟病虫草害抗药性的发生。

4.8 收获与干燥

5月底至6月初,经验收合格的种子田,在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收割,收获后及时晾晒或进行干燥处理,有条件的可采用烘干机进行低温干燥,使小麦水分低于13%。

4.9 种子清选与包装

种子清选采用风筛或机械清选,种子包装标准按照《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GB 7414—1987)要求执行,标签则按照《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GB 20464—2006)要求执行。

4.10 种子信息登记

种子生产应全程记录建档,包括品种名称、来源、种植年限、地块、收获时间、纯度、发芽率、含水率、种子等级等信息,登记者签名。登记档案应保存2年以上。

4.11 种子贮藏

种子贮藏按《农作物种子贮藏》(GB/T 7415—2008)要求执行,确保麦种安全贮藏。

猜你喜欢

原种病虫草害技术规程
广西:审定通过4 项果品深加工技术规程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桂蚕8号原种繁育效果分析与配套繁育技术
流苏树嫁接耐寒桂花技术规程
技术信息来源对水稻农户病虫草害防治行为的影响
作物病虫草害的农业防治措施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