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2022-12-11陈犇璐蔡颖颖张全爱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经经气心气

陈犇璐 蔡颖颖 傅 芸 张全爱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灵枢·经脉》中提到手少阴心经络穴主治“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通里作为心经的络穴,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舌强不语等症,而鲜少用于治疗“支膈”症。笔者从源流上探究通里穴治疗“支膈”的依据,为临床提供诊疗思路。

1 “支膈”释义

“支膈”一词最早出现于《灵枢·经脉》中,为手少阴心经络穴的主治症候。《读素问钞》言“腹满䐜胀,支膈胠胁”[1],《灵枢悬解》曰“支膈,膈上偏支作满”[2]。支,指的是隔塞、支撑胀满的意思;膈,为病位。文中的“胠胁”对支膈病位划定了确切范围,参照《说文解字》的释义,“胠,亦(腋)下也”“胁,两膀也”,即“腋下至胁上”,恰与心经的循行“从肺系,横出腋下”相符。因此,“支膈”当为腋下至胁上的支撑胀满不适。

2 “支膈”症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胸内痛,胁支满……是心气之实也”[3],这里所列的“胸内痛,胁支满”与“支膈”症所具类似,由“心气实”而致心经经气不畅,可能就是“支膈”症的主要病机。此外,“支膈”症的形成原因与心、肝、脾三脏及经脉有密切关系。从五脏五行关系来看,其病症是因心肝脾三脏疏泄失司,“子病犯母”而产生腹满䐜胀的症状。有学者[4]认为经络是十二脏相使的“使道”,是脏腑协调的主要通道。在经脉、经筋、经别的关系中,心经与肝脾两经各有交接,通过直接使道来维持脏腑间的平衡,即“脾足太阴经之脉……其支者……注心中”“手少阴心之筋……上入腋,交太阴”,足厥阴肝经经别合足少阳“贯心以上挟咽”。从病理变化角度看,心经之气变动易通过直接使道传变到肝脾两经,心气实则会导致肝旺脾虚、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痰凝,停聚在腋下至胁上,形成“支膈”。

3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的理论依据

3.1 与“经气”运行的关系:通里作为手少阴心经的络穴,能够沟通心经与小肠经,小肠经其经别“入腋,走心”,其经筋“入结于腋下”。故针刺通里还能激发小肠经经气,与心经协同作用于腋下,同“支膈”的病位相符。《易传·系辞上》载“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可以推断通里穴作为经气的通路,能够打开两经的门户,输送经气,使得经气有来有往。脾经支络、肝经经别贯心中,与心经经气相通。因此,通里穴作为经气运行的要塞,能够调节心肝脾三经逆乱之经气,与“支膈”病机相符。

3.2 与六经“开阖枢”气机调节作用的关系:“开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用来描述阴阳离合、气化枢转之机。张景岳在《类经》中将其解释为“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主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可见阴阳的出入都仰仗于“枢”的开合,也就是说经气在少阴进行周转,三阴经经气枢转不利时可以选用少阴经进行调节。此外,有学者[5]认为,《天星十二穴》中所包含的穴位是以北斗七星的立体空间分布为基础,具有调节人体气化枢转之机的功能,即“通里并列缺……北斗降真机”。因此,针刺通里能够调节厥阴与太阴的开合紊乱。

4 小结

综上所述,“支膈”症是由心气实导致的腋下至胁上的支撑胀满不适。针刺通里可治疗“支膈”症,调节三阴经逆乱之经气。

猜你喜欢

心经经气心气
读《心经》五首
人体经脉养生律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有“心气”才大气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常按通里开心窍
解析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
必 要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
从经典中浅谈针刺治疗中左手与经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