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2-12-08明翠翠尕旦木草丁文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训室职业技能应用型

明翠翠,尕旦木草,丁文婷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甘肃合作 747000)

2017年1月19 号,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基地和新型智库,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促进培育新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强国首先要强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活力,使我国高等教育可以站在世界教育的前列,从而有效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是该民族地区唯一一所省属高校,多年来,学校始终为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不懈努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同时也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考核与挑战。学校抢抓国家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大契机,教育科学系更是在学校的指导下,热烈讨论,反复推敲,细致修改,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建成民族地区一流本科学前专业而努力。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国家“二孩”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与深入,学前教师作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学前教师素养更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高等教育更应追求“内涵式发展”,着眼于对“全面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该文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讨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培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为促进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1 探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第二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该专业课程进行调整:首先,对照国家标准对部分课程名称进行修改,并对部分课程进行增减;其次,对照认证标准及要求,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根甘肃及周边民族地区,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保教机构、幼儿园、幼儿培训及儿童福利机构从事保教、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制定出包括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8 个方面的毕业要求,并进一步推敲明确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与体现,修订教学大纲,设计和优化课程的各个环节。最后,对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四大模块,尤其是实践课程模块进行调整,增加职业技能的课时比重、学生设置以及考核力度。以实践技能训练倒逼课堂教学,加强课外实践训练与课堂教学的联系:第一,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通过课外实践训练,在夯实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特点,着意培养技能特长,从而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有所发展;第二,课堂教学能够集中有效的解决学生日常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困难,反过来,课外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又使实践训练得以有目的、有针对、有计划的系统开展;第三,以课程设置为依据,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使训练可以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形成四年一贯的日常化训练模式,切实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养,促进自我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创新,从而探寻出学前教育专业集标准化、基础化、个性化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民族与区域特点鲜明的专业特色。

2 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的,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最主要的依据[2]。该校教育科学系借鉴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藏族地区对学前教育藏汉双语人才的特殊需求,修改和完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学科专业平台下建设“发散式”4 大模块,使课程结构呈现立体化,层次化:以“三学六法+艺术基础+中外教育史”为核心基础课程群,以“说、弹、唱、舞、做、观”等相关课程为发展课程群,以幼儿园班级管理、家庭教育学、蒙台梭利教育、儿童哲学等相关交叉学科为选修的拓展课程群,以幼儿故事讲述技能训练、幼儿舞蹈技能训练、幼儿歌曲钢琴弹唱技能训练、幼儿美术技能训练、 幼儿园游戏设计与组织等相关训练为应用实践课程群。同时每模块均包含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两部分,尤其是实践课程模块,以实践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凸显了对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培养服务于甘南及周边地区的地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学前教育学生的期望与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专业理论课体现“基础性”,要求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最基本的概念、理论;专业训练体现“适用性”,在众多的训练项目中,选择既符合教师资格证考核需要的又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工作需要的相关项目[3]。

3 创新“三位一体”实训室建设,增加实习基地建设及园所间合作共赢

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素养,深化职业技能训练改革力度,满足社会对学前专业人才需求,培养基本技能、教学技能良好的幼儿教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教育科学系大力筹建各类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着力改善实训、实践条件,建设一套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专业发展为基点的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训体系[4-5]。按照功能不同分为:手工作品展室、音乐教育实训室、保育实训室、表演实训室、幼儿园模拟教室、蒙台梭利和玩教具展室,从而创新了实体教学、模拟实践、教育科研职能三位一体的实训室建设。根据目前学生技能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一步拟建数码钢琴实训室和活动排练室,为学生提供更多技能训练的平台和场所,使技能训练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为了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切实结合,在学校的引领下,教育科学系积极与地方幼儿园进行沟通协调,并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实验幼儿园这一所藏区“藏汉双语”示范性幼儿园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校内见习观摩,发挥了示范指导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与甘南州幼儿园合作,并将其列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之一[6]。另外与合作市第二幼儿园以及合作市布杰仓幼儿园合作,并为其提供公开教学、观摩学习的场所,共享实训室的各类器材。除此之外,该校聘请优秀的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实地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试讲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入幼儿园中,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切实结合;另一方面,一线教师也在指导过程中教学相长,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7-9]。除了与校周边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我校还与北京中兴教育、深圳大唐等机构积极联系,达成合作意向,并且每年安排近百位学前专业学生去相关机构参加实习,使学生能够走出去,开阔眼界,增益知识与锻炼技能。

4 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考核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考核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后从事幼儿园工作所应掌握的知识、 技能以及道德素养作出的评价。为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及训练成果,同时也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水平有明确的认识,对考核方式进行变革,将原来仅仅依靠专业技能课程期末考核变为末考与多平台展示相结合[10]。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教育科学系为学生提供多个展示平台: 教学技能大赛、舞蹈大赛、儿歌弹唱大赛、简笔画大赛、讲故事大赛、游戏设计大赛、手工作品展览、毕业汇报演出、迎新晚会、欢送晚会、公益演出等,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考核评价以 “必考+选考”“系级+校级”“校内+校外” “比赛+认证”的多种方式在多个平台开展。在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将“故事讲述”“舞蹈”“歌曲弹唱”和“美术”作为必考技能,给予学分认定,“游戏创编”作为选考技能,学生自愿参加技能认定但不计学分;根据学生参加系级以上(含系级)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比赛和校内试讲、 校外教育实习表现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进行认定。在相关比赛和活动中的获奖者,技能考核认定为优秀,没有参加比赛或未获奖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认定,获合格以上者颁发《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考核认定证书》准予毕业[11]。通过将教学技能大赛、舞蹈大赛、儿歌弹唱大赛、简笔画大赛、讲故事大赛、游戏设计大赛、手工作品展览;毕业汇报演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考核认证;即“七赛一报一认证”活动常态化,随着技能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帮助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12]。

5 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课上课下联合培养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丰富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夯实熟练的专业技能,并能够应用于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人才[13]。为更好地实现该人才类型的培养,教育科学系对原有的单纯的课上培训进行改革,探索出课上课下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14]。一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修订,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职业技能训练的课时及比重,保证课上充足的教学时数;另一方面,积极尝试采用“导生制”的办法,“导生制”是一种在课下进行的旨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辅导模式。在专业教师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请音乐舞蹈系和美术系优秀的实习生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儿童画、手工制作、幼儿舞蹈以及儿歌弹唱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的辅导。课上学习与课下辅导比例为1:1,从而使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稳步上升。

6 结语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促进我国教育行业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将人才培养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通过探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三位一体”实训室建设,增加实习基地建设及园所间合作共赢,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考核机制,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课上课下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服务甘肃及周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推动了师范技能类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加大了师范类应用技能教学改革的力度,启发了西部民族院校的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猜你喜欢

实训室职业技能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训室管理与研究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基于6S模式的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改进研究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