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繁森精神研究的历史考察与现状评述

2022-12-08张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孔繁森学术界精神

张丽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孔繁森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的代表和文化符号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近30年来,冠以“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的论著时有涌现。对于这一学术脉络,还未有学者关注并予以梳理。对此,笔者就孔繁森精神研究的现状、 不足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系统全面的学理支撑。

1 孔繁森精神研究的发展脉络

1994年11月孔繁森因公殉职,全国掀起缅怀和学习孔繁森精神的热潮。1995年至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孔繁森精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表现为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状态,积累了相对丰硕的学术成果,孔繁森精神研究大体分为3 个阶段。

1.1 立论发展阶段(1995—1999年)

这一时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孔繁森精神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凸显了学术界对孔繁森精神研究的高度重视。从文献类型来看,可划分为两方面:一是著作研究。代表作有邢志第、刘继孟的《孔繁森精神与干部价值观》,中共聊城地委组织撰写的《孔繁森的人生哲学》等;二是学术论文研究。利用CNKI 大数据智能检索功能,在知网数据库以篇名“孔繁森精神”为检索条件,发表时间从1995年到1999年,检索到直接相关文献49篇,全部是期刊论文,1995年出现首篇文献。代表作有吉宣文的《论孔繁森精神》;陈延明的《让孔繁森精神永驻人间》;王立胜的《论孔繁森精神的价值生成和价值含量》等。

梳理这一阶段研究成果,学者集中从时代背景、丰厚基础、 本质特征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对孔繁森精神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阐释,已经构建孔繁森精神的思想框架和完整体系,尽管一些问题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且理论挖掘空间较大,但为孔繁森精神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结合创新阶段(2000—2012年)

进入新世纪,中国成功加入WTO,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现象,这迫切需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养分,确保新世纪价值观的正确走向。因此,这一时期不仅注重宣传孔繁森精神,而且把不同年代的代表性人物一起加以研究。如李淑清的《雷锋精神与孔繁森精神》。《人民日报》 在宣传孔繁森时将他称为“新时期的雷锋”“九十年代的焦裕禄”。这不仅避免了宣传单个楷模形象的单一性,同时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研究的最大特色在于“创新”。通过把孔繁森和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楷模形象进行类比,让人们更快地了解新楷模的事迹和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缅怀了孔繁森,另一方面宣传了时代楷模精神。

1.3 融合探索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是以智能移动终端为特征的“移动新媒体元年”。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舆论阵地,新媒体迅速发展,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同时新媒体赋予了受众更多的话语权。2013年出现了关于孔繁森的原创微博,这标志着孔繁森精神研究进入融合探索阶段。2021年《孔繁森日记》的出版,有助于学术界在新时代加强对孔繁森精神的赓续传承,让更多人从其精神中汲取营养。在学术论文方面,利用CNKI 大数据智能检索功能,在知网数据库以篇名“孔繁森精神”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直接相关文献19 篇。其中1 篇硕士学位论文:张龙的《孔繁森精神价值研究——以<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为例》,9 篇报纸文章,8 篇期刊论文,1 篇会议文章。2014年出现首篇文献。虽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但学者们对孔繁森精神研究的探索不乏闪光亮色之处。其中,代表作有包心鉴的《论孔繁森精神的新时代价值》;渠长根、王静的《基于孔繁森精神的新时代领导干部人生价值取向》等。

对这一阶段现有文献进行通观梳理,不难发现,新媒体时代促进了孔繁森精神与现代信息技术学的关联性研究,学术界对新媒体时代孔繁森精神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关于新媒体时代孔繁森精神的针对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其研究的关注和投入亟待加强。

不难看出,近30年学者们在现实社会变动与学术生态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不断调整其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遵循多元追求,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研究态势,形成了孔繁森精神研究发展的大致脉络。

2 孔繁森精神研究的主要观点

经过近30年的研究积淀,学术界在孔繁森精神的生成逻辑、概念范畴、内涵特征、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2.1 孔繁森精神生成逻辑研究

学术界主要从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3 个方面分析了孔繁森精神的生成。史本成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变化,分析了孔繁森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王本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三方面论述孔繁森精神形成的丰厚基础[2]。张盛忠从世界观、文化、人格、奉献、实践论述了孔繁森精神形成的哲学意蕴[3]。包心鉴认为,传统文化的熏陶、先进文化的培育、艰苦环境的淬炼、自我修养的升华,在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有机融合,锻造了孔繁森精神。上述观点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孔繁森精神何以形成的原因,也为理解孔繁森精神拓宽了思路。

2.2 孔繁森精神内涵与特征研究

孔繁森精神内涵与外延的阐释成为学术界从事孔繁森精神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关于孔繁森精神的构成要素,学术界的基本观点大致统一,但在具体构成要素的确定和表述上,既有交叉重合,也有一定的分歧。具体表现在:其一,“三要素”说。渠长根、王静认为,孔繁森精神表现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积极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其二,“四要素”说。董凤基认为,孔繁森精神是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是坚持根本宗旨,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实务实,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廉洁自律、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的精神[5]。其三,“五要素”说。郑方云认为,孔繁森精神是坚定信念、坚守信仰,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的忠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奉献精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群众的需求了如指掌的务实精神;勇于担当,争创一流,“活着就干,死了就算”的斗争精神;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咱不能沾公家的光”的革命精神[6]。薛守望、杜来雨强调,孔繁森精神体现在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求实务实[7]。关于孔繁森精神的特征,廖承仁认为,孔繁森精神的本质特征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8]。上述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孔繁森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具有启发意义。

2.3 孔繁森精神的价值研究

学术界主要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从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视角对孔繁森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探讨。王凤芹、 胡春霞认为,孔繁森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与核心价值,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英雄精神和党员干部的楷模精神[9]。有的学者探讨了孔繁森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孙剑论述了孔繁森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有的学者分析了孔繁森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关系。赵君认为,孔繁森精神是共产党人理想人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充分展示,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包心鉴认为,孔繁森精神的新时代价值主要包括4 个方面:顾全大局、听党指挥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甘于吃苦、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价值追求。上述文献的梳理,有助于深入理解孔繁森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2.4 孔繁森精神弘扬的路径研究

学术界对于孔繁森精神弘扬的路径策略研究,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是针对新时代孔繁森精神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性应对策略。包心鉴指出,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深入研究孔繁森精神的时代价值; 建立孔繁森精神研究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用好孔繁森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推动孔繁森精神向全社会普及[10]。二是从党员干部的视角提出具体实践路径。史本成认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的世界观[11]。赵君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具有对孔繁森所代表的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高度理性认同,逐步健全和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弘扬正气,运用孔繁森精神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12]。陈延明强调,学习孔繁森精神要围绕改善干群关系学习、结合党风建设、廉政建设学习、结合共产党人的党性要求学习[13]。胡彩芬认为,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清正康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刻苦学习,勤奋敬业[14]。三是从学科的视角提出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建设方案。杨旦从传播学出发,以人物通讯报道的视角分析,立足典型事实客观提炼真实美,采用人性化视角立体展现形象美,用心表达自然流露情感美[15]。孙剑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弘扬孔繁森精神[16]。上述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孔繁森精神传承的理解与阐释。

3 孔繁森精神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近30年,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孔繁森精神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第一,孔繁森精神的生成。学者们达成共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二,何为孔繁森精神。学者们对其基本内涵与特征尽管表述与角度不尽相同,但都涉到孔繁森精神的基本要素与不同面相,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第三,孔繁森精神的价值。学术界达成了共识,主要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进行分析。第四,弘扬孔繁森精神面临的困境及何以弘扬。学者们都清醒认识到弘扬的艰巨性,在路径的建构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新时代,学术界围绕孔繁森精神还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研究。

首先,更深层次地阐释孔繁森精神的基本问题。尽管孔繁森精神的研究领域,已经从各个视角铺开,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零散化、感性化、表层化的特点。就现有文献来看,高质量学术成果数量偏少,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同质化倾向严重: 研究成果存在相当数量的空泛而谈、重复论述,且研究多属于一般性描述;研究的持续性不够,体系化研究尚未形成。因此,孔繁森精神研究还需在理论系统性和深度上进一步努力。

其次,孔繁森精神的现实研究需提质增效。现实问题是主题研究的重心。如何弘扬孔繁森精神?研究者们积极努力地探索出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理路,有效提升了孔繁森精神弘扬的效果,促进了孔繁森精神研究的整体发展。但具体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应该继承以及如何继承,哪些方面、哪些维度可以创新以及如何创新,如何提升孔繁森精神弘扬的路径等问题,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亟待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解决发展进程中孔繁森精神研究表现出的诸多问题。

最后,推进多种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目前国内对孔繁森精神的研究方法仍然以阐释性论述为主。学者们在立足文献证据基础上形成孔繁森精神的特征、内涵等抽象概念的认识。这种通过逻辑推理建构孔繁森精神体系的阐释性分析范式,描述性分析论证色彩较为浓重。研究范式要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只有与时俱进的研究方法才能促进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孔繁森精神现有研究成果的学科视野相对狭窄,学科交叉性不强。因此,需进一步推进多种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的综合研究。其一,历史审视与现实关照相结合。对孔繁森精神的研究,既要有历史的一脉相承,又要有鲜明的时代视角,才能推进客观的研究。其二,综合多学科交叉视角研究。除了政治学受到一定关注,加强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之间的协同研究,是系统研究孔繁森精神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新时代孔繁森精神研究仍然存在着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与研究前景。加强孔繁森精神研究,有助于文本理论和具体实践的鲜活呈现,体现孔繁森精神研究的时代活力,在新时代展现其更大的魅力与价值。

猜你喜欢

孔繁森学术界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孔繁森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印太战略”分析的研究综述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拿出精神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文献综述 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