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2022-12-08董东栋陈娇袁勇赵晶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留学生文化

董东栋,陈娇,袁勇,赵晶晶

(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 571199)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现阶段对于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培养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在来华留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学习阶段,就需要通过相关课程、日常管理、文化体验活动等探索中国文化认同培养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够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感知并融入中国文化,从而顺利地在华学习与生活。

1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背景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有超过50 万名的来华留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来自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排名靠前的分别是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和美国。依照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如《学校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高校应对来华留学生在中华文化和各地风俗等方面进行教学,以此来促进其尽快适应并融入环境,完成学业。无论从学生数量日益增长,还是从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来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往来有助于各国文化交流,使国家之间有更多的理解,相关国家也增强了在国际平台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因此,高等教育应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这将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并增强全球人才市场竞争力。

2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

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其本身具有发展的动态性,在历史进程中持续丰富与充实,实现了对各个时期思想观念的吸收和对相关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一些学者认为,从根源上分析中国文化并非是一源分流,其强调的是殊途同归,属于各种文化的融合呈现。基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华文化的思想流派之间是相互渗透与影响的,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均起到一定的形塑力量。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今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应创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关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来华留学生作为重要载体,其本身在华学习和生活可以感受到最为直观、真切的中华文化,让其充分了解、感知优秀中华文化,无论对于国家、高等教育而言,还是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3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情况

基于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培养调研的目的,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形式与基本内容,并结合相应分析可以对认同现状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为后续文化认同的培养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

3.1 研究对象

选择海南某高校的学历教育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随着在华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深入,尤其是汉语综合水平的持续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实际认同度有多高?提升认同感的途径有哪些?基于这些问题,选取大学一年级的学历教育学生、 通过HSK 三级和四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与问题

为深入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实际认同感,该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和专家建议,访谈问题主要概括为:第一,新生的跨文化适应性。第二,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学习的主要途径。第三,通过培养之后,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提升情况。通过访谈分析现阶段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的实际成效,探讨提升中华文化教育水平的有效路径[2]。

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根据访谈分析,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结果与讨论如下。

第一,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学习的主要途径。课程方面主要有汉语、中国概况课程等;实践方面则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迎新晚会、中秋节及春节系列活动、各类汉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运动会等体育比赛等。其中,中国概况作为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核心课程,对于来华留学生能够在中国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中华文化认同感提升情况。访谈显示汉语水平与中华文化认同度具有显著关系,新生虽然在初期表现出一定的兴奋,但由于语言水平所限,不能深入与中国学生和教师交流,认同感偏低,而通过了HSK 三级、四级或更高级别的学生则表现出更强的认同感。参加活动的频率和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认同感,但学生表示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等方面需要做好总体设计,强化内涵,打造特色,提升活动成效。作为教学与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在强调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满足来华留学生接触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以致用,在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之中[3]。

4 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感提升的措施

4.1 加强中国概况课程建设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国概况课程虽然作为一门必修课,但与汉语和专业课程相比,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大纲的修订、课时数保证、 教学内容的选取等方面均需要总体统筹规划。该研究中的《中国概况》教学大纲在修订和完善中,主要内容如下。

课程总学时为60 学时,其中入学教育10 学时,理论课50 学时;开课学期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至第二学期,每学期30 学时。值得一提的是,在预科教育阶段提前安排了相关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和中国概况,具体为中国基本概况(国旗国歌国徽行政区域划分);中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国家机构和司法制度,建国至今的经济发展成就;海南概况(行政区域、历史文化、气候、特色旅游景点及美食); 从中国历史看对外开放;“一带一路”下中国外交,中国援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故事;中国传统节日,通过以上专题主讲,以及实践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进入学历教育后,第一学期主要从中国思想、民风民俗、传统礼仪、美食文化、书法国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展开,第二学期从中国解放史、中国科技、海南文化、中国之旅(中国重要的南北方城市及热门人文景点介绍) 等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展开,从而由浅入深、由浅及里地向来华留学生介绍中国和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通过学习物质文化更多地了解精神文化,了解文化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及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4.2 提升来华留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文化,语言是最为重要的一道门槛,只有提升其语言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并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因此,在招生环节需把好入口关,无论学生将来是参加英文授课或是中文授课项目的专业学习,语言能力均应设置相应的标准,不仅是考察语言本身,更要考察其对文化的感知和综合学习能力。该研究中的大一年级学生经过预科教育均达到HSK 三级水平,相比此前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品行表现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不仅是讲授语音、 词汇、语法、字形等语言本体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相关中国故事进行教学,如讲解成语时,按字面意思学生比较难理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通过融入成语背后的故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成语意思的实际理解,同时也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最终满足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4]。在教学创新模式下,该研究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如在HSK3 标准教程第一课“周末你有什么打算”一课的导入环节中,通过“去公园”这一话题引出海口积极建设公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并通过“打算去看电影”这一话题引出当下热门的主旋律电影,如《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红海行动》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传递给学生,达到汉语教学中思想文化教育的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和见行见效,简要概括为“融中华文化之情,创教学方法之新”。

4.3 建设地域特色文化

留学中国不只体现在学生数量规模、 国际化学科建设发展等硬指标上,其指导思想为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推进来华留学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教育的国际品牌。各省市在此理念下应积极发展自身的品牌和特色,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自贸区(港)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留学海南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融入海南地域特色文化应紧密结合。第二课堂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与延伸,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文化实践活动真切感知海南文化内涵。如海南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黎苗文化、苏东坡诗词文化、地方曲艺等(琼剧、公仔戏、儋州调声),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都是来华留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可以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生活的地方,具有中国情,海南梦的情感。

4.4 加强“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作为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重要场所,需要加强积极向上、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知。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实现优秀中华文化以及丰富科学知识的传播,中外学生通过不同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来华留学生在校园里感受中华文化,拓展从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与技能[5]。

育人环节方面,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除了专业教师外,也应重视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的言传身教。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人员而言,这个“器”实质上应是文化素养。管理人员应加强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不仅要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习惯,秉持尊重、包容和理解,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实际工作和沟通中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基本原则让来华留学生切实认识到法治、公平、规范等。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不断增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跨文化素养,鼓励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积极交流,给予其充分的社会支持,从而让学生通过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体验并实现跨文化转型,通过文化素养的习得,最终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并增强中华文化的实际认同感[6]。

4.5 打造网络舆论宣传阵地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通信技术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建设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可以实现中华文化传播途径的有效提升。在当前网络时代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要在传统线下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线上宣传教育的作用,依靠灵活丰富的网络语言形式,通过视觉形象、网言网语、大众表达的话语情境,吸引来华留学生的关注,激发其与中华文化的思想共鸣及情感认同[7]。

基于实证研究分析,网络媒体能够很好地发挥其舆论宣传作用。尤其在疫情期间,通过给来华留学生分享关于中国抗疫的图片、故事和视频,可以使其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精神有进一步的了解。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 号令),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的第一条即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因此来华留学生的辅导员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教育来华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该研究中,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给来华留学生回复的两封信、 学校致全体来华留学生的信件、 在学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宣传材料和科普文章,《从中国抗疫看中国硬核》思政课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简言之:“疫路同行、传播声音、用心陪伴、立德树人”[8]。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来华留学生:“你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因此,在建党百年之际,一些优秀来华留学生代表也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中国共产党、 中国及中国人民的深深热爱,积极踊跃地用汉字书写华章,言为心声,以信抒怀。

5 结语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精髓传承,为现代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宝贵的文化软实力,高等教育更应把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传播至人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不离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民心所向。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本着留学中国的品牌建设理念,切实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提质增效。无论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时,还是学业有成归国后,在中国学习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尤其是价值观等方面势必影响其今后的人生以及思想观念。因此,无论从提升国家的文化输出角度,还是从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的角度,都需要在马克思文化观的理念下着重于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提升,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助力国际人才教育和培养。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留学生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