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2-12-08尹康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尹康儿

(宜春市宜阳学校,江西宜春 336000)

中华传统文化在道德约束、精神力量、个人价值观塑造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进步都因此而受益。但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之下,应该积极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未来发展。

1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其价值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道德约束

古代社会受到经济、生产力、交通、信息沟通、社会运行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国家机器的约束力相对薄弱,法律、制度也难以达到现代社会的体系化和完善化程度,即使建立了制度,在具体执行层面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人类社会从远古时期发展至今,从没有制度到逐步建立制度,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制度缺失的境况中,为了维持秩序,保持公平,人们必须借助一些具有公共约束力的思想观念,所有人都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道德的演化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对社会公德、个人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分析其中关于道德层面的表述,不难发现,大多都是以人的自我约束为出发点。“仁”是中国古代强调的重要思想,其含义是对待他人和社会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中写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所谓恻隐指的是感受他人的悲痛,表达自己的同理心[1]。在现代社会下,仁爱依然受到广泛的认可,现代制度下的公益活动、援助活动等都是仁爱之心的体现,并且这种价值观念由来已久,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广泛,世界上几乎任何一种文明中都涵盖了关于仁爱的思想。“仁”发端于心,是对他人的一种体恤,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体会他人的困境。“义”则是在“仁”的基础上对他人做出实质性的帮助,“义”体现出行动和具体的执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传承至今,《论语》中关于“仁”的表述多达数十条,如“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信”指的是诚信,是个人履行承诺、兑现社会责任的能力、意愿和结果。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衡量个人的重要指标,诚信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商业信贷中要评估个人过往的信用表现,凡是信用不佳的人,大多都会被拒绝。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诚信,也不可能获得其他人的认可,最终会失去合作机会。中华传统文化将诚信作为道德评价体系的核心组成。“让”指的是谦让,是人们对待利益冲突时的处理方式和态度,谦让提倡先人后己,显然,谦让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一方面可以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加剧;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维持秩序。试想,如果所有竞争方都毫不退让,有可能导致事情无法向前推进,最终搁置不前。

1.2 精神力量

精神是人们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获取充足的食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干旱、洪涝灾害、低温、蝗灾等时常发生,历史上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大饥荒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明朝末期的农民起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人们在与大自然对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文化。“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对面的一位老人,为了打通阻碍,依靠自己的力量移除大山。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其中传达了人们与大自然做斗争的不懈精神。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例如,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日本侵略者凭借军事和科技上的优势,对中国发起了残酷的战争。一方面,中国军民在军事力量严重落后的情况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赢得战争。在抗战时期,日本军队拥有军舰、飞机、火炮、坦克等各种重型武器装备,并且还具有机械化的优势,中国军队与之相比完全处于劣势,每一次重大战役或者战斗,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都是日军的数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是最坚固的支柱,只有精神上不放弃,最终才能赢得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经过七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 总量达到世界第二,扭转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甚至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切都离不开精神力量[2]。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活力,人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提高生活水平。自力更生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从国家层面看,西方国家曾经开展技术封锁,中国的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必须依靠自主研发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从个人角度看,中国社会并没有形成阶层固化,只要个人具有进步的意愿,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通常都能获取充分的发展机会[3]。

1.3 个人的价值观塑造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有些是心理层面的,有些是价值观层面的,在物质条件日趋丰富的现代社会,个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突出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使人们找到正确的自我定位。第一,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天祥在诗歌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的伟大事迹口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作用,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价值素养。第二,古代社会交通闭塞,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因此受到限制,尤其是跨国度的文化交流。但是现代社会却大不相同,交通条件非常便捷,再加上互联网渠道,信息和文化交流逐渐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塑造个人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利国利民、诚实守信等都是现代社会广泛提倡的价值观念。以个人发展为例,人们通过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赢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遵循等价交换的公平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个人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4]。

2 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

2.1 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诞生的背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按照现代的理论分析方法,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方面的事物,而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中华传统文化诞生于生产力、科技水平都不发达的时代,古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受到制约,其产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也难以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体系庞大,涵盖的内容异常丰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时,要注意区分其诞生条件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即便是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也不可能做到事事通达。例如,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王朝统治,皇帝自称为“天子”,接受万民的朝拜,人民要忠于“天子”,显然,这种思想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早已失去立足的根基,在近代的反封建斗争中,这种思想正是批判和打击的对象。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人们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在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其诞生的背景,对比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古今之间的差别,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5]。

2.2 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多元化社会的价值共性

古代社会物资匮乏,医疗技术有限,生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并且历史总是以朝代更替为主旋律,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西北方的游牧文化,以及东南沿海的商贸文化并存于世,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频繁地发动战争,这是古人生活的时代。当时的文化从类型和规模上都难以和现代社会相提并论,中国古代以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最大。进入现代社会,以西方国家为主建立起的科学文化体系全面进入中国,使中国的文化体系不再以人文社科为主导,西方的科学文化体系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探索世界的起源,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眼界,并且带动了生产力、教育、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事业,中国自近代起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文化体系,并且不断将其发扬光大。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开展交流的共同“语言”,是文明开化的象征。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6]。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生产力如何发展,人类社会在某些方面的价值观念始终是不变的,这些是由人的动物属性所决定的。例如,公平公正、相互尊重在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都是被广泛认可的文化价值取向。“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自古就深入人心。西方国家常常宣传人权自由,其对公平公正的重视程度尤甚。只有找到现代多元社会与古代传统文化的共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出正确的取舍[7]。

2.3 有所取舍地传承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广泛,有些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失去了传统的社会基础,在运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不是全盘接收,而是批判性地接受,有利于当今时代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加以保留,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要加以摒弃[8]。

第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和平发展是这一时代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经过70 余载奋斗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十三五” 期间达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十四五”期间有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事实上国家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富国强兵的发展战略,这些思想文化古已有之。因此,无论未来如何变化,和平发展的战略不会变,韬光养晦的政策不会变。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脉搏的文化思想,与此同时,国家近几十年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事力量,这是在和平时期的未雨绸缪,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思维,同时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9]。

第二,从个人发展的层面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文明的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立在现代化大工业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才是社会的根本特征,古代人才的发展出路是出仕为官,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理想。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职业路径也是千差万别,人们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一些具有普遍认同感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今天依然要认真践行。

3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未来发展前景

3.1 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相容性

社会制度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社会主义制度要实现共同富裕,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求都会得到尊重和满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到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目标,届时,人们不再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更加关注精神和现实的统一。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非常讲究个人的修行,儒、释、道的文化思想无不教人加强自我修养,重视内心秩序的构建。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都关注人的内在发展需求,物质条件仅仅是实现内在发展需求的基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发展具有普遍的公平性,尊重每一个人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起一整套公共活动下的秩序,如平等、诚信、谦让、友善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形成于过去,但普世的价值观具有古今一致性,过去、今天、未来都会获得人们的认可,一直延续下去[10]。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具有高度相容性,这是保障其未来命运的核心基础。

3.2 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活力的条件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地的文化通过网络、经济合作等方式不断交融,中国的经济规模在过去几十年间大幅增加,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中国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外国的投资者走进中国,这种对外开放的发展模式将丰富多元的外来文化引入中国社会,并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制度,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知,而中华传统文化和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现代商业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可见,内、外部文化条件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且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导致其活力下降。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重要倚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积极构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条件。首先,全社会应该大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媒体、社会共识等方式将其广泛地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广泛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其次,利用社会制度、社会共识巩固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典型的例子是在商业活动、求职、工作考核中引入道德修养、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4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即使在今天的多元文化体系下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如道德约束、精神力量、个人价值观塑造等。但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时要有所取舍,以社会客观规律为衡量依据,探寻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