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日语翻译研究

2022-12-08王中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敬语日语译者

王中盼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乳山 264500)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各国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因此变得更加突出,人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语言既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独特的文化形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别在文字、文化内涵等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语言翻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工作,成功的翻译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交流,还可以维护两国之间友好的关系。因此,称职的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熟悉该国的语言及文化,还需要认真地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及语言运用习惯[1]。

1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

1.1 称呼语的使用差异

在称呼他人时,日本人习惯采用敬语,这一点与中国汉语完全不同[2]。汉语言文字当中没有专用敬语,而是通过一些词语来表达尊敬之意。日语中的敬语其实是一种称呼语,日本人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习惯运用恰当的敬语来表示尊重。以“先生”这一称呼为例,在日语中一般称为“さん”,但这一称呼通常只限于律师、医生、教师等,在称呼其他人时,则需要在前面加上对方的姓或者名。在中国汉语当中,“先生”的用途十分广泛,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甚至是各个年龄段的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对于部分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著成就的女性,也可称之为“先生”。但在用日语进行表达时,如果不注意身份、年龄及职业方面的分别,一律采用“先生”,反而会让对方觉得尴尬,甚至产生误解。

1.2 拒绝语言的使用差异

在说话办事方面,中国人一般较为直率,而日本人则显得含蓄委婉,尤其是在社会交往当中,只要不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重要问题,日本人即使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也不会当面反驳,更不会非常直接地拒绝[3]。导致日本人说话比较委婉的原因与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这样的特征在日语当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比如,当其中一方向另一方发出请求时,如果对方并未直接否决,而是用模糊不清的语言回答,则说明对方不愿意提供帮助。

1.3 否定语言的使用差异

如果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中国人通常会直接提出反对意见,而日本人则会说:“そういうことか。”(是这样吗?)等语句,或者说:“あなたは正しいですが(けど)……”等语句,表面看似肯定,真正表达的意思却是否定,这种方式在日本人的社会交往当中十分常见,所以需要结合当时的场景及日本人的习惯,才能理解对方话语的真正含义。在翻译日语的过程当中,译者同样也要考虑日本人在语言方面的习惯,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词义,其次再进行翻译,而不能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去理解[4]。

1.4 词义联想的差异

生活环境、自身认知、文化水平会对人的思维观念造成极大影响,而上述差异会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联想。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生活环境、历史习俗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面对相同的词汇时,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理解和感受全然不同。以“乌龟”这一词汇为例,在日本文化当中,“龟”代表健康长寿之意,所以“龟”在日本人的名字和姓氏当中都十分常见,如“龟田”“龟谷”“龟冈”等。而“龟”在中国文化当中,虽然也代表长寿,但中国人通常不会将“龟”字作为姓氏,因为在中国人的语言文化当中,“龟”还含有一定的贬义。再比如,中国语言中的“牛”,是勤劳朴实的象征,虽然也有“牛脾气”“对牛弹琴”等贬义,但整体上仍然比较积极。但日本语言文化当中对于“牛”的观感则完全不同,一般提及“牛”时,只突出力气大的特征,没有赞赏之意,大多数与“牛”相关的词汇,对应的语义多为“笨拙”“懒怠”等。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由于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存在极大差异,对于词汇的联想也完全不同,这也是日语翻译所要关注的重点所在。

2 中日语语言文化差异的成因

2.1 语言习惯的影响

首先,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环境当中生活,形成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习惯,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各具特色[5]。在长时间的发展当中,还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典故及民族历史。比如,中国汉语当中的“太极”“八卦”等,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而言,理解起来会存在极大难度。以“浪费金钱”这一词为例,中国人表达时会用“挥金如土”来形容,而对于不熟悉水性的人,中国人则会称其为“旱鸭子”。其次,对不同国家的人而言,不仅语言的内涵有差异,思维观念、生活习俗也会体现出极大的差别,从而对语言翻译造成极大的影响。以“犬”字为例,在日本人眼中,“犬”是自己的朋友,中国人尽管也认为“狗”具有忠诚的品质,但大多数时候对于“狗”的观感,仍然是负面的居多,如“狗腿子”“走狗”等,而这种看法和观点,是日本人难以理解的。由此可见,在进行日语翻译时,需要先认真地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才能通过翻译实现相互交流的目标。

2.2 语言环境的影响

首先,汉语与日语的使用环境不同,语言承载的深度与广度也完全不同,这一点在语域范围大小方面体现得最为鲜明。以汉语当中表现亲缘关系的词汇为例,其对应的语域明显大于日语。汉族向来极为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与日本人的家谱相比,汉族家谱更加复杂。以父亲一辈的亲属为例,汉语当中的称呼比较详细,具体可分为叔叔、伯父、姑父等,但日语一般统称为“おじさん”;而姨妈、舅妈等亲属,则统一称呼为“おばさん”。这种称呼显然难以准确地体现不同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日语当中很多词汇都体现了这种特殊性,以“足”字为例,既可以表示腿,还可以表示脚,再比如,日语当中的“兄弟”,既可用于指代兄弟,也可用于指代姐妹。其次,由于中国与日本在社会体制、 文化习俗等方面有所不同,使得语言表达形式存在显著的差别。部分词语看似语义相同,但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却完全不同。所以,在翻译日语时,译者需要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环境的影响作用,才能在翻译当中更好地体现这种差异,进而显著地提升翻译的质量水平。

2.3 社会意识的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日本人通常更喜爱群体生活,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他们将处在同一集体当中的人看成“自己人”,而不属于集团的人对他们而言则是“外人”。因此,日本人具有极强的集体观念,而且将这种“内外关系”分得极为清楚。在不同的场景当中,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日本人都会按照这种思想意识来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在谈话的过程当中,日本人一般会先厘清内外关系,对方与自己的关系越亲近,所使用的语言就显得越轻松;对方与自己的关系越疏远,所使用的语言也就越客气。与外人交流时,日本人会刻意运用敬语,来区分两人间的关系,从而给人疏远的感觉[6]。这一点在日语当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区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日本人通常运用“うち”来指代“集团”内,用“そと”来指代“集团”外,与汉语当中采用“你”“我”“你们”“我们”的方式完全不同。比如:日本人会用“うちの人”来称呼自己的丈夫;用“うちに帰る”表示“回家”;用“うちの会社” 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在谈及国内报纸时,则采用“うちの新聞”来表示。由此可知,日本人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及自己所在的组织称为“うち”。在日语当中,“うち”代表家,对日本人而言,“うち”能够带给人温暖、愉悦的感受。“うち”是自己熟悉的空间,也最能给自己安全感。日本人正是这样以“うち”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圈子,圈内与圈外的关系,从亲密到生疏,极其分明。“そと”与“うち”恰好相对,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讲,“うち”对自己而言是陌生的,容易产生不安全的感觉。日本人用“そとで食べる”表示在外面就餐。用“そとの空気を吸う”表示呼吸外面(一般是家外面)的空气。再比如“秘密がそとに漏れる”,意思是将秘密泄露给局外的人。除“そと”之外,日本人还经常采用“他人”等措辞来称呼集团外的人。比如,用“赤の他人”来表示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用“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表示弟兄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中国汉语当中也有“他人”之类的言辞,但没有褒贬的区分,也不像日语当中的“他人”,让人感觉疏离、见外。因此,针对这种由于不同文化而导致的语言内涵方面的差异,翻译时需要将字意与对方国家的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进行翻译。

3 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日语翻译的注意事项

3.1 适当转变表达的方式

我国民众在平时的交流当中,一般都比较直率,也就是直奔主题,不会拐弯抹角。但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却显得十分含蓄,表达自身意愿的方式也比较委婉。所以,日语翻译工作者必须注意这一特征,翻译时要适当地转变语言表达的方式,要尽量贴合对方国家的说话特点。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表现日语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在日语当中,通常用“~てください”来表示“请”的意思。但在生活当中,这种方式显得有些强人所难,通常日本人在请求他人帮助自己时,一般采用“~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用中文翻译也就是“您可以为……我吗?”除此之外,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还会采用一些语气词,其中又以“が”和“けど”最为常见,同时省略后面的语言,让人感觉话外有话。因此,在实际的翻译工作当中,需要译者根据情况适当进行补充,使译文显得更完整,但要注意不能影响语句本来的含义。

3.2 结合翻译文本合理使用敬语

日本人具有极强的等级观念,所以在日常交流时,一般会通过使用敬语来表达尊重之意。敬语的具体运用需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合理地运用。所以,汉日翻译工作者需要深入分析具体的场景和谈话内容。在翻译时要了解文本或者对话的具体场合、内容、相关人物等,还需要掌握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比如,在介绍他人时,用语要尽量礼貌,可以采用“こちらは~です”等,而在介绍自己时,应采用自谦的语言,比如,“~と申します”等。类似的语言运用对翻译工作的成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导致误解,还会影响双方间的关系。所以,译者一定要注意翻译工作的复杂性,要多听,多想,要尊重对方国家在语言交流方面的习惯,通过合理地运用敬语增进双方之间的好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自己的日语翻译水平。

3.3 翻译时要注意体现性别差异

日本男性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明显高于女性,在家庭当中,一般以男性为主导,男性负责决定大部分事情,而女性主要负责内务,因此比较温柔贤惠。所以,在生活当中,不同性别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女性的语气通常显得更加轻柔,而男性则较为霸道。特别是语气词,女性大多采用“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比较有韵味的词语,而男性用语则显得比较粗俗,以“ぞ、ぜ、おい”为主。而这些语气词不仅鲜明地体现了说话者的个性特征,也可以让他人清晰地感知到说话者的性别。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要注意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翻译时使用的语言要能体现对方的性别特征,才能通过翻译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

3.4 注意省略语的处理

日语当中还有部分省略语,需要认真体会才能理解,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还需要结合文意,补全省略之处,从而通过翻译更好地表情达意。随着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译者既需要具备出色的语言技能,还要深入地了解对方语言文化的特殊性。以日语当中的单词为例,是在长时间的社会交往当中不断简化形成的,比如,“日本教職員組合”简称为“日教組”,“厚生労働省”简称为“厚労省”,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全,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信息。翻译既是不同国家之间语言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任何一个优秀的译者,都需要关注文化方面的特殊性,否则就会导致双方交流出现障碍,难以实现通过翻译促进交流的目标。

3.5 翻译要符合民族思维逻辑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因此,语言表达方面也具有特殊性。以“做一件事可以获得多种好处”为例,在汉语当中通常用“一举两得”表示,英语的表述为“一石二鸟”,德语用“一个拍子打两个苍蝇”形容,法语表达为“一个石头打两处”,日语用“一石二鸟”表示。通过上述例句可知,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民族在思维方面的差异,即使是表示相同的意思,也不能完全进行照搬。一定要考虑民族思维逻辑的作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认真地体会文本的原意,找出语言逻辑关系。第二步,确定文本语句的具体层次与结构安排。上述两个步骤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完成工作。日语翻译的过程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本逻辑分析,也即理解文本。在这一阶段当中,译者需要通过深入分析追踪文本原作者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理解文本的含义。第二阶段,综合表达。在这一阶段,译者需要运用翻译目的语,来表达文本原意及语言逻辑,也即通过组织译文来传达文本的原意。上述两个阶段相辅相成,不断循环。以事情的先后顺序为例,日语当中有专用的标记。当同时需要描述两件事时,一般采用“一つは……”“もう一つは……”或者“一方では……”。这种表达的方式和我国汉语存在相通之处。可以翻译为“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者“一则,二则”等。

3.6 注意文化的融合性

就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顺畅的翻译对于外国文化在本国的传播极为重要。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本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态度也更加宽容,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性也因此显著增强。以日语翻译当中女性表达爱慕之情的语言为例,不必再像二叶亭四迷时期那样,翻译为“死んでもいい”,完全可以翻译成“好きだよ”或者“私も”。在翻译成语或者谚语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译者具体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翻译,取决于具体环境及读者需求。所以,不同翻译方式之间可以互为补充。在翻译时根据需求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显得既自然流畅,又具有浓厚的他国文化意韵。从某种程度上讲,无论是本国文化,还是他国文化,都并非始终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性特征。随着异质文化交流程度加深,相互间的了解也更为透彻,因此,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在实际的翻译工作当中,不同翻译方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可以相互包容,互为补充。在实际的翻译当中,只采用一种方式,而完全排斥其他方式的做法明显不合理。要想做好翻译工作,就要掌握多种表达方式并合理地运用,才能在读者与译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融会点”。唯有如此,语言翻译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在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当中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

4 结语

由于跨国翻译需求的不断增大,翻译工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日语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系统学习本国语言文化知识,还要透彻地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习惯及思维方式。因为翻译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的表达,与文化传统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广大翻译工作者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更好地致力于我国日语翻译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敬语日语译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英文摘要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