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徽派建筑的美学特征*

2022-12-06

陶瓷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徽派木雕徽州

李 丹

(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0)

青砖黛瓦马头墙,这是徽派建筑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徽派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是江南区系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徽派建筑集山川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依山就势,构思精巧,雕镂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徽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使徽派建筑无论村落规划,还是建筑空间布局、雕刻装饰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人文艺术价值。

1 徽派建筑风格形成的地理、人文背景

徽州多位于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多样,西北部为黄山山脉,东南部为天目山、率水、新安江,其支流密布,不适于传统的耕种活动。顾炎武曾言,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受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徽州地区的男人们大多选择了从仕或者经商。明清是徽商鼎盛时期,受“程朱阙里”的儒家、理学思想的影响,徽文化造就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成为中国古代三商派之一。徽商不仅带动了徽州经济发展,富有得徽州商人衣锦还乡之后,通过修建祠堂、住宅、书院、牌坊、古塔、园林等方式荣耀乡里。大部分徽商具有“官、儒、商”一体的文化情结,徽州商人也将他们的文化修养、精神理念表现在徽派建筑艺术中,对选址布局、建筑形态、室内装饰、色彩运用等有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徽州建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木、石雕别具一格,“三雕”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徽派建筑是在特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物化表现形式,不仅受古徽州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条件的客观成因的影响,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精神理念在物质上的反映,蕴含独特的人文内涵,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性,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

2 徽派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徽派村落的规划布局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科学规划,突出了徽州人的勤劳智慧。徽州村落在选址时,会结合地形地貌、水系、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使村落布局、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风水学中有“山厚人肥、山清水秀、山驻人宁”的说法,所以徽州村落建设选择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村址大多背山面水,环境更为理想化[1]。选址一般都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理论,通过观察自然,利用自然,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

徽州古村落规划建设都具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浓郁的徽州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如安徽宏村,村落选址北面倚靠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南抱羊栈河,背后的山脉阻挡了冬季的寒风,而正面朝向南阳光充裕。羊栈河不仅是宏村用水的源泉,还起到了防洪排水的作用。另外村落选址的这块土地有一定的坡度层次,视野更为开阔,符合了“望向好”的条件。特别是古宏村的人工水系,堪称“建筑史上一大奇观”。整个牛形水系围绕月沼这口半月形水塘向外部延伸,月沼与其周围地形、水系构成“牛”图。的雷岗山为牛首,参天大树似牛角,聚集的民居群如牛身,家家户户门前的溪流为“牛肠”,皆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沼在流入村外的“牛肚”——南湖。村子里四处跨溪的栈桥可以看做牛腿。真可谓“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宏村牛形水系设计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和木结构建筑的消防用水问题,而且调节了小气候,创造了良好的室内外居住环境。

徽州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徽州村落多为山地,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但勤劳智慧的徽州人始终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保持着尺度,千余年来始终保持着山清水秀、绿荫如蔽环境,如江西婺源徽派古村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徽派建筑追求建筑与自然山水相融,依山顺势,通过自然山水的映衬,将整个村落、建筑、自然山水构成丰富悠远的层次。

2.2 粉墙黛瓦,朴素高雅

白墙黛瓦是徽式民居最明显的标志,辨识度极高。“黑白”在绘画艺术中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象征着天地的两种极性色彩,成功地应用于徽式建筑的主体面貌上,使徽式建筑质朴高雅。外室内虚的建筑结构、点线面的建筑元素、黑白灰的建筑色彩,清新爽目又古意斑斓。向上挑起的檐角、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为肃静的徽派建筑添加增条了韵律之美。

徽州民居的色彩意蕴之美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空间自然环境、建筑所用材料息息相关。徽州古民居外墙称“灌斗墙”,是用窑烧的大号“开砖”砌成空心状,称为“斗”,斗内用碎砖土填实。这种墙体保温隔热,也有不耐水得缺点,所以徽州建筑会在外墙批上厚厚的石灰防潮吸湿、保护墙体。老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墙面斑驳,脱落的石灰显露青砖,与白墙黛瓦,青山绿水映衬,构成了一幅幅幽远雅致的黑白灰水墨画。

徽派建筑外立面素雅洁净,室内喜用原木色,与崇尚朴素自然的道家传统思想理念。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徽派建筑的无彩色受道家审美观的影响。后来儒家朱子理学对将审美伦理化,徽州儒商受朱熹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影响,建筑形式与色彩愈加“平易,少自然“,色彩倾向淡雅的无彩色。

2.3 布局紧凑的空间智慧

徽派民居建筑形制多为多进院落式,以大门中轴线对称布局。“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为寝堂,若装修自三门做起至内堂止;中门开四尺六寸二分,阔一丈三尺三分两边耳门三尺六寸四分,阔尺九七寸……中门两边俱后格式……”[2]这是《鲁班经》有关徽派民居尺度的记载。进大门为前庭,中设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分隔开,设置成一堂二卧,堂室后靠墙设天井,两边为厢房,此为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两堂室,卧室四间用隔扇分开。此结构可向深处延伸三、四、五进,屋套屋形式由此而来。由于徽州民居建房土地有限,随着家族成员增多,一个支系住一进,这种多进式住宅在徽州很普遍。“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便是形容一些大家族住宅,它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徽派建筑的民俗风貌。

“天井”,俗称“四水归堂”,象征聚财之道,四水归堂,聚水、聚财、聚福气,天井的建造和徽商文化可谓是紧密相连。徽派民居采光主要依靠天井,每一进都设有天井,其布局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两侧均为闭合的山墙,由前后山墙堵住,雨天时,水便由四周流入天井中,具有聚财和留财的寓意[3]。这种对称性的布局,着重体现了和谐美的自然环境。在功能方面,徽派建筑整体上过于封闭和潮湿,在采光和通风上都有极大的缺陷,天井的设置则使得屋内光线充足,增强了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产生气流,形成“烟囱效应”,在炎热的夏季也能起到有效的降温作用[4]。

2.4 独具人文内涵的装饰艺术

徽派民居装饰繁多,梁头、门楣、外檐、托架、斗拱、雀替、垂柱、门窗、隔扇以及家具等均有装饰,图案纹样包括植物类、动物类人物故事类及其他类纹样符号,既有具象符号和也有抽象符号。纹样图案多具有教化寓意,往往通过象征、比喻、谐音的手法,映射历史典故和社会传说,宣传好德善终、宣扬孝道、作风清廉、诚实守信、忠贞报国等价值观,充分表达了“仁”、“礼”、“忠”、“信”、“节”、“义”等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例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和“杨家将”等宣扬精忠报国的题材;“尧舜禅让”、“鼓腹而歌”和“文王让贤”等推崇儒家的“以孝为先”思想;“冠带传流”、“弹冠相庆”、“寒窗苦读”与“状元游街”等题材表现了读书及第的思想及对后人的成才期望;木雕以典故《三顾茅庐》为题材宣扬锲而不舍、虚心求才、礼贤下士的精神品格。

装饰题材除了表现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传统民俗文化也赋予了更多装饰素材。装饰图案多以花草树木、动物、博古纹、各种几何纹为表现形式,不同纹样各有寓意。常用的植物有梅兰竹菊、松柏、莲、瓜果等;动物则有龙凤、狮虎、鹤、鹿、龟等;博古纹通常有壶、瓶、炉、斗配以如意八宝、文房四宝等;几何纹饰有方圆三角、菱形、回纹、云纹、水纹等,如以“卐”和“回”字纹作为图案骨骼,“回”字纹作图案装饰骨骼寓意周而复始,“卐”字纹作四方连续装饰骨骼,形成连绵不断的锦文,取长长久久之寓意。另外也常采谐音、寓意等形式表现特定的民俗题材,如谐音蝙蝠(遍福)、鹿(禄)、猴(侯爵)、莲(连、年),鱼(余)、瓶(平安)等。再还有渔、牧、樵、耕等生产生活场景。这些独具人文内涵的装饰题材,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完美结合,形成徽派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2.5 精美绝伦的雕刻工艺

徽州地区多为山地,民居用地紧张也使得建筑面积受限,徽派古建筑又多以木构架为主,以砖、木、石为原料,徽商便将财力用在建筑装饰上,以精美绝伦的三雕工艺彰显实力。徽州三雕为砖雕、木雕和石雕,以其精致的雕刻手法、流畅的线条以及深远的意蕴而享誉海内外,其中以木雕工艺尤甚。徽州木雕多为“水雕”,即不在木雕表面施色,只有一小部分部分涂上了红色、黑色和金色。直到清朝中叶,才有少数木雕开始使用金饰。这种保留自然色彩的做法,是明初对民间色彩的严格限制和文人对高雅风格的追求所致。徽州木雕保留了天然木纹之美,与徽州粉墙黛瓦建筑如出一辙。

徽派民居主体梁架结构、门窗隔扇、家具皆为木材,徽派民居重装饰,使木雕工匠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木雕技艺愈加精湛。徽州木雕是根据雕刻物件的形式和功能需要,灵活运用浮雕、平雕、圆雕、线雕、透雕、镂雕等手法综合运用,刀工简洗练刚劲、线条流畅,、饱满立体、一气呵成。徽派木雕作品讲究图像布局的章法,内容充实、层次分明,且能利用雕刻的深浅与徽派建筑顶部(天井)采光交融产生的光影效果,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灵动立体。徽州木雕技法不断发展,从明代的圆雕、平雕浅浮雕、深浮雕较多,清代增加有凹浮雕、线雕、镂雕。一副木雕作品结合多种雕刻工艺,为达到叙事效果,往往用多层雕刻形式,甚至七八层之多[5]。

宏村承志堂“三雕”凭其精湛的工艺被誉为“民间故宫”。承志堂前厅横梁上雕有一幅《唐肃宗宴官图》,镂空雕刻空间达七层之多,在如此精密的雕刻空间中,民间艺匠娴熟地驾驭工艺与形式的关系,采用三点透视全景结构,在狭长的梁体空间内,将35个人物分作六个单元并列处理。中间四组人物分别是琴、棋、书、画的场景,左右两侧出现掏耳朵和烧白开水的日常生活场景。画面以人物为主,辅以建筑、家具、植物、器皿、动物等视觉元素。官员形象是图像塑造的主题,各组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穿插关系、前后关系恰到好处,他们或立或坐,或蹲或俯,姿态各异,三五成群,彼此呼应,整个图像趣味盎然,以此起彼伏的动态感、节奏感营造出生动的视觉效果。

3 结语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徽州建筑风格的形成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徽派建筑艺术是一种可以从雕刻、绘画、空间、宗教等多种角度来理解的美学模式,蕴含着先人们的智慧,体现了古徽州人民文化修养、精神理念与审美情趣。传统建筑可识别符号的保留与强化,是对历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探索途径。通常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缺乏针对性,导致古建筑保护出现同质化,强化可识别地域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重点分析了徽派建筑所蕴含的美学特征,以期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特色小镇”、“古建筑维护与重建”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依据,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徽派木雕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
木雕鱼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