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合”美学观中的造型设计方法研究*

2022-12-06王义鹏张诗林

陶瓷 2022年10期
关键词:美学事物传统

王义鹏 张诗林

(吉林动画学院设计与产品学院 长春 130000)

1 研究背景

设计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有着密切关联的创造性活动,以数字技术的发展及感性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超越有形和无形的价值,并且随着应用领域的高级化及多样化,其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全球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市场急速扩张,设计也从追求产品的功能性转向文化性,更加注重设计语言的个性化表达。其中,造型是设计表现的基础,是事物内涵属性的外化,是设计外在美感表达的重要实现路径。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传统以功能性为主导的设计竞争趋于饱和,转而追求文化性与个性化的表达。

传统的造型理论对于快速掌握造型方法与提高表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造型理念多停留在“外”学方面,也就是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和解释,缺乏对造型方法更深层次的“内”学解析,特别是缺少根植于东方美学价值体系中的造型哲学,在还原传统东方美学的艺术性与解析艺术作品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艺术创作与鉴赏中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艺术设计领域缺乏新思潮与新观念的冲击,过去西方主导构建的设计框架已经无法引领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仍有许多哲学性的创新思想有待发掘,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当下艺术理论的知识,这对于引领当下艺术发展的新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和合美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地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谐现象的无数观察和探索,是具有中国传统人文关怀和精神积淀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当下文化强国与构建中国特色设计学理论体系的宝贵资源。因此,本研究以和合美学思想为基础,从造型设计角度分析其蕴含的造型方法与原理,提炼具有中国审美特性的造型方法,进一步丰富艺术理论的知识体系,探寻可以引领当下艺术发展的新思想。

2 和合思想与和合美学观

中国传统美学的根本是应对历史、根据历史决定存在意义的遗产,其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意识形态的虚构世界中形成的特定思想,因此美学的最高价值概念是对美本质的感受,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一直是中国美学思想最主要的特性,其核心在于“求和”、“和而不同”强调整体之美而非个体之美,重视整体的构建方法与秩序逻辑,其本质在于寻找事物直接最真实、合理、浑然天成的组合方法,正如儒家孔子主张的那样,“美就是善”,其中的善指的就是协调和融合,这也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在美学思想中的反映。

和合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含义为调和、和平、祥和,“合”,主要指结合、合作、聚合之意。和合意味着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状态。《易经》说到“乾道变化,各正其道”,主张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中的一致、矛盾中的统一。和合思想作为一种处世哲学,蕴含了儒家在个人修养提升、协调人与自然之关系、处理人与社会之关系等方面的“尚和”理念,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合思想构成了儒家文化圈的哲学基础,其思想主要应用在3个领域:分别是治国、修身以及审美3个方面,其中和合美学观便是和合思想在审美领域的集中表现,因此和合美学继承了和合思想中的辩证关系与和谐精神,这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创作意识。和合美学观对儒家文化圈的美学思想、文学理论、尤其是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包括传统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形象、比例、内容等都可以看到和合美学的影子。和合美学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美学的贯通,其理念包含了美学创作的本体的与非本体的、合理的与工具的、抽象的与经验的、哲学的与艺术的冲突和融合,同时也体现出情感的与理智的、独创的与同一的、个性的与共性的冲突,在对美的认知中,西方美学倡导主观和客观的区分,着重于天人对立,而儒家传统文化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东方审美更加突出辩证性、整体性、和谐性、综合性的特点,这也更加符合当下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大设计”理念的构建。

3 和合美学观内容及构成要素

儒家思想中针对和合的论述很多,《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合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和合美学观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而孕育出的美学理念,是基于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下,朴素的哲学与自然观在美学中的表达。赵凤远(2007)在和合观的审美内涵中将和合美学的特性分成三个层面进行,分别是“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理念”、“阴阳和合的生态动机理念”、“自然朴素的生态自由精神”。其中“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理念”主要指艺术创作要做到“人与天一”,反对人为破坏自然界事物,要寻找事物最纯粹的状态,鼓励审美要回归本源,避免过多人为的干预;“阴阳和合的生态动机理念”主要指事物具有两面属性,阴与阳互为融合,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共生,指引人们关注事物的整体性;“自然朴素的生态自由精神”指艺术创造要遵循自然规律,合乎自然本性,认为自然和谐既是美。王诗雨(201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在动画创作上的运用》中将和合美学观归纳为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中和之美要求审美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设计上表现在造型、技术、文化、功能等多种要素间达成一种平衡;协调之美主要强调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各种相关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主观与客观达到和谐统一,同时构成设计作品元素的构图、色调等层面的协调。和善之美是指和谐的形式与仁善的内容的有机统一,它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上,力求道德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使作品起到审美与教化的双重功能。

和合美学虽是中国先秦时代的产物,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高度一致,例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的“美都是经由其对立面的协调、和谐而孕育”,以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事物对立面的协调统一达到和谐之美”的观点也存在相通之处。不仅如此,和合美学发源于东方土地,是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艺术创作观和审美观,其内容更加符合东方审美结构,对于和合美学理念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当下造型色剂方法。同时,随着全球化持续发展,亚洲国家影响力日益提升,构建符合亚洲文化基础的造型方法和原理,对于提升亚洲国家整体设计水平和文化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4 和合美学观的造型要素

造型创作的过程是追求事物“形式美”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设计之美。根据和合美学观的要求,要达到设计之美的状态,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理性”和“诗意”,这也是实现和合之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性”指造型创作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符合自然规律的逻辑性,“诗意”则指造型创作不仅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更要注重情感与方法,这要求我们在造型过程中不能把造型作品看作冰冷的事物,而是调整人和人、人和物之间关系的有益尝试。和合美学作为一种审美理念,其中蕴含的智慧不仅包含充满理性的造型方法,也包含了具备人文关怀和注重感性表达的观点。黑格尔(W·F·Hegel)在其《美学(第一卷)》(Lectures on Fine Art)里讲: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张艺术创作要把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揭示了美是人类心灵实践的产物,而这也与和合美学的“理性”与“诗意”不谋而合。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提出:美的最高理想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平衡。如果我们在设计造型中将“内容”理解为“功能”,就能很好地说明造型创作的2个重要元素——功能和形式,造型的过程就是实现“功能与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和合美学不仅包含了对功能与形式的解析,还有对审美方法与教育方法的指导。为此,根据和合美学观的特性,研究将从造型原理和审美教育2个方面来分析和合美学的构成要素。

在造型原理方面,和合美学主要包含了“美的关系性”、“阴阳与虚实的转化性”、“统一性与变化性”、“综合性与整体性”、“构成元素的多元性”5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1)美的关系性。美国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 Land)提出“设计的目的是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造型的目标是寻找构成造型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寻找元素之间存在的规律和排列的方法,构建具有明确特征和规律的造型,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还是产品、空间设计,其目标都是规划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性,通过强调、对比、对齐、叠加、平衡等造型方法,构建各元素之间最恰当的也最具美感的造型。

(2)阴阳与虚实的转化性。在和合美学中,阴阳的对立、统一和转换是事物充满美感的根源,主张美好的事物都是变化的。在具体的造型方法上,阴阳与虚实的转化指造型创作要注意元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实体元素与虚拟空间的转化,色彩的阴阳对比,光与影的对比,材质光滑与粗糙的对比等。

(3)和合美学的统一性及变化性。在和合美学中,主张事物的美感蕴含在变化之中,造型要充分考虑统一与变化的协调,在冲突、融合、再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寻找平衡状态。

(4)和合美学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在造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事物的整体性,在构建造型时,从整体特性出发,避免造型中部分元素过于突出,破坏整体的协调感,这要求造型过程要兼顾事物的整体和部分,构筑和谐的美丽形象。

(5)构成元素的多元性。和合美学强调,造型要充分考虑构成形态要素的多元化,鼓励多种材料综合使用,避免造型主体的单一性,尝试采用多种元素和材质进行设计。

在审美方法方面,和合美学包含了“技艺和道理的结合”、“审美活动的共识性与历时性”、“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构建审美人格”等内容,其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1)技艺和道理的结合。从和合美学中“技艺”和“道理”的解释来看,“技艺”主要指设计的表现技术,“道理”可以理解为设计的原理和规律,这要求我们在进行造型练习时,不能只关注技法的学习,更应该注重方法和原理的解释,做到造型表现能力和造型创意能力的结合。

(2)审美活动的共识性与历时性。审美活动具有历时性与共识性,其强调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具有阶段性和历史性。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创作会经过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应不同的审美境界,它要求审美教育要关注审美活动的发展变化性,同时也要关注审美活动在某一特定时刻或者某一阶段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审美人格构建。克尔凯郭尔说,“人是精神,但是精神是什么呢? 精神就是自我”。这句话本身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以及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审美主体性强调人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人在艺术活动中,需要培养,锻炼审美主体人格。和合美学强调审美活动是人的生命的精神活动,而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对生命的领悟,艺术作品是个人审美心理的创作,而并非工具性的临摹。

5 结语

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与和合美学观,研究和合美学观造型观中蕴含的造型方法与原理,探讨传统和合美学造型观与当下造型原理的相关性,将传统的哲学层面的造型思想具象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传统美学的造型内涵,对于理解传统美学和掌握造型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在当下文化强国背景下,立足儒家文化圈,从中提炼造型原理,将传统和合美学进行现代化的解析,构建具有东方文化哲学的造型语言体系,提升设计的文化属性与精神属性,丰富造型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美学事物传统
盘中的意式美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美好的事物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另一种事物(组诗)
外婆的美学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