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州以“三个统筹”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2022-12-06滨州市委编办

中国机构编制 2022年9期
关键词:市直周转核定

●滨州市委编办

滨州市以提高机构编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目标,建立市直行政编制统筹、事业编制统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全域统筹三项制度,加强整合挖潜、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山东省滨州市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提高机构编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目标,聚焦编制使用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加强整合挖潜、优化资源配置,在编制统筹调配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主要探索

(一)建立市直行政编制统筹制度。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改变行政编制“单位所有”的状况,在编制总量内,建立与市直行政单位履职成效及职能增减相匹配的行政编制调配机制。一是探索统一标尺。依据市直各单位行政编制占比与全省16市同类单位行政编制占比相比较的统一衡量标尺,测算市直各单位行政编制超、缺基数,即:同时,依据市直各单位近三年年度绩效考核“一般”和“较差”等次,测算减少行政编制数,对两年考核等次中含有“一般”或一年考核等次中有“较差”的单位减少行政编制1名,其他考核等次的单位编制不作调整。综合以上因素,测算市直各单位行政编制及内设机构、科级领导职数调控数额,即:编制调控数=编制超、缺基数(±N)-编制增加数(+N)+编制减少数(-N)。二是超额逐步回收。对市直单位行政编制综合测算超额应当收回的编制,存入市级行政编制周转池。其中,有空编的立即收回,满编超编(因改革原因)单位按照“退三补一”(退休三人补充一人)逐步收回;特殊事项提交市委编委一事一议。综合测算缺额的,不收回空编,不补充缺额,只有新增职能时按程序研究补充编制。三是保障重点任务。综合运用行政编制周转池为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关键保障,进一步发挥行政编制的撬动作用。本次统筹共收回市直行政编制121名,已一次性收回空编49名,使用编制服务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壮大、助力儿童产业发展、强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等,推动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二)建立事业编制统筹制度。为破解部门、地区、层级间编制配备结构性问题,滨州市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探索从事业单位整体角度统筹谋划编制配置。一是精准测算核定编制。结合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情况,对照内设机构及类别,从严从紧进行综合测算核编,原则上以服务中心大局为主的按5名左右配置,以公益服务为主的按4名左右配置,以行政辅助为主的按3名配置。2021年通过改革共收回市级事业编制150 0余名,切实做到精简高效,实现核编总数小于实有在编人数。对超编部分实行周转编制管理,因人员调出、退休等空出编制及时收回。二是按需供给周转编制。按照事权下放、市场化、智能化、管理扁平化、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对相关“瘦身”单位通过“基础编制+周转编制”的模式,在持续深化改革、压缩编制的基础上,保障运转、提高效能,周转编制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比如,公路系统,住建、水利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共核定周转编制2 5 4名,全部消化后将每年减少市财政支出5120万余元。三是动态平衡县域编制。除群团机关,中小学、中职院校、幼儿园,公立医院,乡镇街道、基层卫生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事业单位外,所有县(市、区)直事业编制全部纳入范围,统筹管理。以各县(市、区)“常住人口数、财政收入、城区面积、市域中心”为测算指标,重新分配各县(市、区)直事业编制,建立起全市县(市、区)直事业编制统筹专户,并以测算结果为基数,根据编制超缺情况,收回或补充编制。

(三)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全域统筹制度。对标群众期许与城市发展需求,聚焦突破滨州教育事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通盘考虑”、全域统筹。一是动态平衡调控。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实行单列管理,创新实施编制统筹制度和动态调控机制,每年一个小周期,每三年一个大周期,以预计生源增幅高峰期公办中小学在校学生数核定教师编制。二是周转专户保障。以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为总基数,将重新核编后剩余的教职工纳入周转编制专户16 68名,解决教师编制缺口,优先满足高素质教师引进,保障教育事业高质均衡发展。三是配套政策完善。分类保障用编需求,对有空编的县(市、区)足额配齐,对满编的县(市、区)做好用编进人控制,对超编的县(市、区)逐步解决超编问题;助推集团化办学,推动各县(市、区)建设76家教育集团,明确将乡村薄弱学校全部纳入教育集团化管理;重点做好代课教师(含教师雇员)化解工作,明确退休教师返聘支持政策,落实好“县管校聘”改革,助推县域教育水平均衡提升。

二、改革成效

(一)动态调控,破除“一核定终身”固有模式。通过机构编制统筹制度的建立,打破“一核定终身”的固有模式,对设置臃肿、效益不高、作用不明显的,大力精简压缩机构编制,全面重塑再造,精准科学配置,激活了闲置低效编制,盘活了可使用空余编制,解决了“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矛盾。行政事业编制统筹制度实施后,设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为市科技局核增行政编制3名,增设科技创新促进科和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助力科创引领“双型”城市建设;市县两级将职能重复、职责相近的479个单位整合为153个,精简68%;优化设置市属事业单位内设机构918个,精简36.8%,其中承担市委市政府长期重点任务307个,对应上级职责、提供公益服务301个,综合管理内设机构109个、仅占11.9%。

(二)科学配置,促进“岗、责、编”有机统一。以“三个”统筹为契机,建立起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动态统筹机构编制的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统筹难、匹配难、落地难等问题,推动形成了谋全局、管长远、利长久的工作格局。全面制定事业单位《机构职能编制规定》,对所有事业单位均重申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安全等共性职责。聚焦安全生产保障,为市应急管理局增设安全生产巡查督查科,为市县两级应急局及所属事业单位合计增加编制1 2 8名,在市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相关科室加挂安全生产监管科牌子。围绕强化疫情防控体系,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次性核增66名事业编制;将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增事业编制39名;为三个市属开发区分别设立正科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核定65名事业编制。

(三)促改增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益。在确保“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统筹调配,有效盘活现有编制“存量”,推动机构编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2021年以来,市县两级为92个乡镇(街道)下沉事业编制566名,向经济发展、民生一线、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倾斜补充事业编制130 0余名;为主城区等经济发展快、人口流入多、编制供需矛盾突出的县(市、区)逐步调剂增加县直事业编制1100余名;2022年已批复全市招聘中小学教职工和引进教育人才计划1047名,其中354名专项用于高素质教师引进,占33%;扩容高层次人才“蓄水池”编制至300名,最大限度保障人才招引需求,为市直部门批复“硕博优选”等各类人才引进计划412名;大力实施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政策,已累计落实事业编制83名,并为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共核定人员控制总量1000名,充分发挥了编制引才留才“杠杆”作用。

猜你喜欢

市直周转核定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关工委走进市直机关单位
断 掌
铁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周转及措施探讨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思考
遵义市召开市直单位老干部情况通报会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核定征收
河津市高中健美操运动现状研究
水库移民无法核定人口分布的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