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摄与革新:义务教育武术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022-12-04邢丽颖

武术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体育

邢丽颖 张 峰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1 武术教育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潮流

历年来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载体备受关注,武术教育在实施时不应仅仅是将竞技武术融入教育系统中,用以解决学训矛盾,还需要将武术后备人才培养贯彻到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中,将学校后备人才储备作为发展学校武术教育的基本手段,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同时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达到促进武术教育在学校中的普及与发展。

1.1 变则通——竞技人才的回流

在我国集合全国力量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影响下,金牌导向[1]仍然霸占着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这不仅导致运动员退役安置局限的问题,阻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期学校教练员角色的出现为许多退役运动员的后期的安置提供了保障,退役运动员有机会加入高校或中小学任教,提高了局部地区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积极性,促进了局部地区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引导全民体育发展。以威海南海新区第二实验小学为例,前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世界冠军王楠来到学校,将“冠军课堂”带给同学们,向同学们传授乒乓球握拍姿势、击球动作、步伐移动等具体的技术动作。除此之外,王楠将优秀的教练员带进学校,为学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乒乓球培训,将更多专业的知识技能带进学校,为在学校营造国球文化氛围,培养乒乓球人才,形成特色校本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武术课程实施同样可以采取借助优秀退役运动员之力,将更加竞技化、专业化的技术带进学校。

1.2 传统武术教育是符合新时代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选择

体育教育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为培养目标,而不只是为了夺冠。体育的天性是“玩”,武术教育满足了人对“玩”这一天性的释放,是符合人们体育需求的一条健康之路。满足人们的运动需求成为体育在我国新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体育要满足人们对教育、对健康、对娱乐、对休闲竞赛的需求,要符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接受全民族的检验。

近年来,受到其他潮流文化的影响,我国“伪娘”文化盛行,男性青少年不仅处于青春叛逆期,也处于对是非黑白探索的关键时期,逐渐女性化的男性青年问题日益突出。当代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生理发育提前;体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生活习惯有待改善。”[2]不可否认其他潮流文化的冲击占据很重要一部分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由教育所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体育教育的缺位。2021年1月28日,教育部对《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提到要“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传统武术教育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竞赛意识、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这里的阳刚之气指的是学生的勇气、魄力、洒脱、担当等,有助于学生的人格的完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魄力。

2 武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历经上下五千年,我国武术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形成了完备的技理体系,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资源和手段[3]理应大力弘扬学校武术教育。在中国迈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输出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选择,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各国优秀运动员感受了华夏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旺盛的生命力。当然,文化输出首要的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源于每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它是青年一代举起民族复兴大旗,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提升国民的爱国之心的必由之路。武术历经中华五千年,武术教育不仅让受教育者明理守礼,也让受教育者自尊自立自强,这既是武术教育的目的,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必须,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必须,是文化输出的必由之路。

2.1 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

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上。[4]武术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儒家思想“礼、义、仁、智、信”为主的武德教育;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思想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吃苦耐劳精神为主的意志品质的教育;以强调“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与形神兼备为习练要求的健身教育;以“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为主要韵律的审美教育;以“以武会友、技艺比拼”为主要交流形式的社交教育。到目前为止,武术一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文化传承、强身健体、品德培养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铸魂育人”作用。[5]2021年底,郭玉成等人发起《中国武术教育倡议》提出“发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支撑价值”,武术教育要树立“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尚劳”新目标。

2.2 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价值是其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种价值,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一样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肺功能的作用。但又区别于一般的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注重武德强调内在品质的特点。传统武术的外家拳法套路通常是以技击为本质特征,以达到克敌制胜、强身健体为目标;而内家拳法主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注重意气神的修习,强调形神兼备,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健身气功则是通过调息静气,运气在周身游走,以疏通经络;总体而言,武术运动是一项讲究调息修养、以气导念的活动,注重心、意、气的结合,对调内脏器官的生理平衡,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心理素质的一项优秀运动。

2.3 传统武术的传承价值

2017年,王登峰在学校体育工作会上提出:“让中华武术成为中华民族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想要实现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第一要务是社会环境的变迁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行融摄,革新以血脉、门派为主的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归纳为学校武术教育,将学校武术教育放在与血脉、门派武术传承体系的同等位置,“两条腿”前进以实现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成为接受武术教育熏陶的主力军,将武术由血脉、门派传承与班级授课之相结合,促进武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也奠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基础。

3 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学校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枢纽站,学校武术教育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合力。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校园武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更加注重观赏性训练,忽视了对竞技理念与其所蕴含的武德思想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没有形成健全的武术赛事管理机制,也缺乏对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的重视等问题阻碍了传统武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展。

3.1 把握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新方向

学校体育的内涵包含三个字,第一个字 是“教”,第二个字是“练”,第三个字是“赛”。[6]首先要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武术课程,教会学生基本的武术技能和基础知识,发扬武术课程立德树人、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坚持不懈、诚信守约等精神为教学目标;以勤练套路、突出技击、崇尚武德、全面育人作为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一校一拳”的新观念,以地域特色为基础,补充完善武术课程教学体系;这是学校武术发展的新起点。[7]结合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原则,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并要求武术教师、思政教师的通力合作,从而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3.2 进行制度融合,建立竞技武术赛事体系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强化武术课程教学地位,发展拓展型、研究型武术课,将武术课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想要打开局面,必须进行制度融合,建立竞技武术赛事体系,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武术赛事体系,鼓励社区等组织参与,构建多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治理体系,加强传统武术特色学校的建设,积极开展武术竞赛,把握好“以体育人”的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以实现“体教融合”的目标。

3.3 学校体育成为快乐体育,寓教于乐

毛泽东也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阐释到:“凡静者不能自动,……而于运动尤然。”。这句话说的是,静止之物不能自己动,想它动就一定存在某种动力,这种动力一定是兴趣。科学来源于个体本身的兴趣,运动更是,兴趣是最大的推力。映射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很自然地理解为体育人是把运动项目当作乐趣、兴趣的人。但兴趣与快乐是有所区别的,[8]兴趣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快乐贯穿运动,不仅包含运动过程,它也是运动的结果。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武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和最终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传统武术想要成功入驻学校体育教育中,必须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强身健体、教化育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最高追求。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充满乐趣的武术课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建构学校武术与终身锻炼的联动体系

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重视短期目标培养学生武术运动兴趣,也要着眼于长期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即便是退出学校教育的舞台,仍能够将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仍能够从武术运动中体验到乐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架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网络体系,创设健康第一平台,构建学校自评、社会监督、政府督导的监控体系,形成以班级制为主,师徒制为辅的武术传承制度,在社会上同样可以与学校联合承办相关知识竞赛、技能大比拼等,加速推进民间武术与学校武术的联动。

3.5 文化奠基,打造特色校园体育课程品牌

特色校园体育课程品牌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文化的缩影,也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体现学校体育文化个性与独特性,是学校体育文化乃至是学校文化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首先,学校要以地域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立足于学校校风、校训和人文素养、综合环境条件构建特色鲜明的武术品牌,设立特色武术校本课程为武术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其次,校园体育品牌在创建过程中要有规范性和标准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贯彻武术教育的育人目标;要将特色体育课程品牌作为文化符号进行传播与发展,发扬武术课程的尚武、尚德的价值追求;要尊重学生个性,求同存异,全面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差异性,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差异;要立足校园武术特色课程发展的基础,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在校园体育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将学校运动会、武术知识竞赛、大课间操、特色社团、展示汇报等系列活动作为建设校园体育品牌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体育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