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变异与传统武术的文化抉择

2022-12-04

武术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变异

刘 聪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 传统武术中文化变异的特征体现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文化冲突并不仅限于某一种文化,还伴随着各类文化的变异。因为文化变异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尽相同,对各类文化领域都产生巨大的挑战,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传统武术对文化的抉择也有差异。传统武术的文化变异是自身技术文化结构、物器文化类型与精神文化面貌的适应、整合、变迁过程。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在面临的多元文化冲突下审时度势,在“他者”眼光下通过自身文化的整合反省,在文化变异的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文化抉择,是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传承的保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对话中掌握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在历经久远的历史浪涛中,无数文化经历了从最初的文化适应到促进文化大整合,最终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文化变迁,这就是文化变异性所特有的衍变历程。[1]其中文化整合的条件包括文化性格相同或相近,或者文化都出现变异,主要的趋向是优势文化改造了劣势文化后,才将之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以“他者”[2]的身份介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随着国家政策和国际体育化(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武术在文化接触和交流中经历了从技术升华到传统文化的嬗变——竞技武术,在历经繁杂多样的技术体系“整形”与“文化割舍”[3]后所沉淀出别具一格的武术文化特性。因为通过不同区域特色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可以促使新生的文化力量,催生出繁杂多样的新生文化,这样的文化变异无论是对本土文化的形式内容,还是其原有的核心价值都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根基,它是中国传统“内倾”文化与“外倾”文化的结合体。“内倾”文化是指从心及身、由内向外进行主体实践,而塑造和建立起来的三观、社会实践的方法论和各种社会文化形态。[4]理论层次的逐渐升华属于内倾文化的表征,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则属于外倾文化的表征。传统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以自然和社会环境为基础的,它的技术体系、器械改造等文化类型、结构、面貌的变异,都是它在社会实践中的一种自然化生态学适应。这种阶段性的适应过程体现为了“内倾”“外倾”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异。

2 以“文化变异”的观点对传统武术文化抉择的探问

2.1 传统武术“文化资本”系统内部的整合

文化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具有整合性。[5]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取决于多种文化现象在经历了碰撞与交流之后完成的有序融合,而非依靠单一的多种文化现象生拼硬凑而促成。传统武术是一项互动的“身体文化”,[6]而传统武术文化则包含了与武术相关的一切理论思想和客观器物等文化资源。身体的原始互动造就了文化的互动,即“身体技术”的变异;传统武术门派之争,体现为各自文化的内部冲突,传统武术必须充当“媒介”进行门派文化的多元化整合。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文化资本论”中,认为文化资本存在的首要形式是具体,再者是客观,最后是体制。根据这一理论大体可将传统武术文化资本分为:与“技能资产”传播者、武术相关器物资源、区域性的武术流派相对应的物器技术、制度习俗和心理价值三大文化层。传统武术自成形以来,传承方式由“口传身授”到武术拳谱的出现,武术器械由复杂多变到规范统一范式,武德精神从无到有,文化特征从有到无,皆体现了传统武术从技术层次的“隐学”到文化层次的“显学”嬗变,[7]以及传统武术文化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的改变。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必须随时代变迁,为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进行的文化形态和结构的调整和变异。

2.2 文化变异过程:传统与现代的较量

主体文化变异方式有两种:一是“求补”,在文化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同一领域里,通过接受同一领域中的新文化促进自己的变异性发展,二是“求同”或为“趋同”而求变。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最初的变异中,体现出异域文化强势融合的不平等交流,此时的西方体育文化来势汹汹,为降低此类文化浪潮带来的影响,传统武术文化以其“技术变异”的衍生文化竞技武术文化打开世界文化的大格局。在经历武术文化的核心体系“技术变异”之后,原有的传统武术技术形式、内容、结构被逐渐打破,而这样的核心体系改变必然导致传统武术文化中以技术为核心的文化载体的消失,原有文化载体的消失则意味着原有文化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即传统武术文化内部结构到文化类型的变异。

传统武术从一种简单的身体技术发展到如今内容繁多、拳种各异、技术复杂多样、门派众多的武术体系,重复体现出其历史传统性,尽管如此,在此基础上改革创新后的新事物——竞技武术逐渐背弃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文化面貌。竞技武术将民间传统武术的师承传承制改为统一化的追逐利益化教学模式,用所谓的国际规定竞赛套路替代了原有的传统武术套路,从传统武术的内炼“精、气、神、韵、意”变成外型的不断寻求“高、难、美、新”,这种文化变异基本是以量变和渐变的方式进行,使传统武术原有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3 全球背景下传统武术文化的“幻觉”:守旧与迎合

在文化全球化充斥世界背景下,竞技武术所追寻的是一种“后殖民媚俗模式”,[8]即一味地去迎合他人的需求。传统武术为了打开世界文化的视野,满足多元文化的需求,在“高、精、尖、美”的新视野审视标准下,打破了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与原有文化结构,逐渐变异成“技术异化”的竞技武术,别人想看到什么,自己就变成什么,以“他者”的眼光和标准进行自身文化的变异,这种盲目迎合的心态彻底割裂了传统文化,更是忽略了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武术“本源”的地位。那么,作为传统守旧文化的支持者会以“俯视”的姿态看待别国的文化矛盾,在别国文化危机的漏洞中寻找传统武术文化崛起的契机,并且习惯性地出现对自己文化的“幻觉”,认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逻辑会在传统守旧的坚持中演绎。

3 传统武术如何在变异中抉择文化

3.1 传统武术在文化变异中“涅槃”[9]

“武术技术是武术文化的基础”,[10]因此,技术变异必然导致的是依附于技术载体的文化的变异。传统武术到竞技武术的发展,正是以“身体技术”变异引起的文化变异,传统武术在与中国传统“内倾”文化与“外倾”文化的结合下,促成了文化“涅槃”。传统武术文化的变异首先体现在“外倾”文化中,即技术变异;再者是由外至内的“内倾”文化的变异。古代武术技术在社会文化需求的作用下从徒手搏斗、角力角逐的单式动作,发展成为动作连贯成套的“武舞”“剑舞”等技术上的变异;“在清代民间,武术已与军事武艺逐渐分离,加强了武术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兵学、宗教、养生思想与方法的借鉴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武术的内容”,[11]以此不难看出传统武术外在技术的“形”文化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传统武术“艺术哲理化”思维方式的“内倾”文化。

假使把传统武术技艺传承过程看成简单的既有文化的传递过程,那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传统武术文化的变异,文化的整合与创造就是在变异主体互动时,文化主体对武术内容、思维模式、价值追求中实现文化的破茧重生。传统武术文化的变异过程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它是一个漫长的、整体性的(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过程,也不是一个绝对的结果,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是所有文化不得不接受的命运,文化的变异也是传统武术所不得不承受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武术必须实现文化的“整合”,即在此时此地,由此时的传统武术主体,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将传统武术的“内倾、外倾”文化皆被世界所知晓。

3.2 文化冲突与整合中的自我反省

古代社会,传统武术面向本土大一统的文化,传统武术的文化抉择反映在传统武术的内容上和思想上,通过不同武术门派的技艺文化风格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深厚。近代社会在中西文化博弈的情势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是当下的紧迫使命,从总趋势上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出逐步抛弃传统,逐渐向“现代”主义靠拢,这些其实是以西方为文化示范的全面转型。当今,传统武术文化所面临的文化处境是:在客观上,文化多元并存与冲突带来的无限发展机遇和传统文化存亡危机的并存;在主观上,处于已经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文化发展思维模式有所怀疑、批判但又没有找到适合的文化发展与创新立足点的两难时刻,只好盲目地用“融合”了结,传统武术文化变异后成形的竞技武术是一种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尴尬局面。

这种文化冲突过程中通过文化整合的文化创生必然性,给予以技艺传授为目的和功能价值文化追求的传统武术带来巨大的冲撞,但同时也为充满文化创造活力的竞技武术提供了脱颖而出的基础性条件。

3.3 “后东方主义”思想下的文化融合

王岳川“后东方主义”的思想是针对中西方文化竞争的问题所提出的,从“后东方主义”的视角审视传统武术文化的抉择问题,意味着传统武术要走出中西二元对立,将传统武术的多元文化精神置身于文化全球化的视域中,形成主动、平等的文化对话。对传统文化来说,文化变异不是只有一种结果,而是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生生灭灭的可能性。对传统武术来说,让传统武术做自己的代言人,以“本我”的姿态掌握世界文化平等对话的话语权,是延续传统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存之道。“武术运动是体现内隐性传统文化内涵的身体文化形式,而此种身体文化形式的国际化发展代表着多样的身体文化互动”。[12]不同文化间的互动通过不断的适应、整合、变迁实现了文化的变异,在经历了对原有文化的继承到现有文化创新的过程后,文化系统才能在全球化语境中扩充自身的文化张力。传统武术作为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与竞技武术、西方体育之间的较量正是不同身体文化间的互动,传统武术既不能一味的坚守文化传统,也不能盲目的走现代竞技的迎合道路。竞技武术作为构建世界文化接纳中国武术的沟通桥梁,传统武术可采取顺势而为的主动方式,在坚持“本我”的传统文化特色基础上,通过支持与配合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渐植入中国传统武术及其文化内涵,在东西文化的对话中加入自己的声音,做“后东方主义”自己的代言人,在世界文化的冲突中实现互相渗透的历史回归。

4 结语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它依托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理念和现代整体医学理论,在运动训练学为其提供科学锻炼理论知识的保障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传承后,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深深喜爱,以广泛的群众基础优势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变异要求传统武术文化在变异过程中实现阶段性的成长与发展,能够实现“容纳百家”,在文化形式、结构、内容、核心价值上体现出具有更强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使传统武术文化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保持着适度的文化“张力”,而非趋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文化大同”,学会在冲突中进行理性的文化抉择,以“本我”的姿态掌握文化对话的话语权,借“他者”的眼光审视传统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问题,在文化变异的过程中获得文化新生。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竞技变异
传统武术怎么了?
变异危机
变异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变异的蚊子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