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和技法与创作主体的关联性探讨
——以中国画为例

2022-12-03狄珂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技法笔墨

狄珂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1 材料是创作主体艺术情感的物质载体

在艺术创作中, 材料承载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中国画用笔墨纸砚打磨自身的创作情绪,西方绘画用铅笔、 色彩表现主体的审美意志。 以中国画为例,创作者对材料的选取和重视,在外界看来几乎可以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 这虽与艺术家敏锐的感受力、细腻的情绪等个体特征相关,但如此这般重视材料的选取,究其根源,还是来自不同材料的运用会产生不同效果这一因素。艺术效果表达的不同,艺术情感的体现也会出现偏差, 接受者所产生的艺术感受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可以说,材料的选取是最基础的艺术创作,这一点不仅在中国画创作中有所表现,早在新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最初的材料选择,虽然此时的材料选择受地域影响较大,但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环、 石珠和石坠等选料都已经体现出了刻意挑选的特性。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出现了许多石制的装饰品, 墓葬中也有了石珠、石片和绿松石制成的串饰[1]。

之后社会发展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展现了先秦时期绘画艺术的真实面貌。帛是古时丝织品的总称,也是战国中期楚人创造的独特绘画方式。 由于丝织品细腻、透、韧、薄等种种特点,在绢帛上作画的方式也渐渐得以流传,使用绢帛作画的画家也越来越多。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纸本艺术创作开始出现,至此中国画绘画材料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 工笔画讲究线条细润流畅, 这便对纸张产生了极高的要求, 纸越光滑,笔在纸上的摩擦力越小,画出来的线条也就更加丝滑均匀,古时的纸很难达到如此要求,所以许多工笔名画均是绘于绢帛之上。 唐吴道子所绘道教经典名画《八十七神仙图》以线条描绘了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在侍者、仪仗、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 单纯的以线条作画对创作者线条功力要求极高,对绘画材料的选择也尤为重要,线条的轻重、浓淡、粗细、疾徐、疏密、曲折、刚柔、长短、虚实在薄透的绢纸衬托之下愈发清晰。在中国画颜料中,石色和水色的选取,也决定了画面的艺术风格:石色色彩厚重、浓艳,多用于大青绿的创作之中;水色透明、淡雅,多用于水墨浅绛的色彩表现。石色的绚丽厚重承载着创作主体强烈的情感, 而水色的清透则暗含着创作者浅浅的心绪。 例如,少年英才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以大青绿、明艳的色彩描绘祖国山川,颂扬中华大好河山,实则在《千里江山图》的背后,也寄托着18 岁少年的热血与豪情壮志。元代文人画家黄公望笔下的《天池石壁图》以水墨浅绛设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自己含蓄内敛的隐居情怀。 这便是创作材料承载创作者情感的表现, 也可以说材料便是艺术情感的物质载体[2]。

2 技法是创作主体审美思想的具体表现

自中国画诞生之时, 笔墨技法在其艺术创作中便一直占据着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 一笔一墨乃是中国画两千年来绕不开的传统与核心。

中国画的笔墨之中蕴含着艺术家们绘画技法的内容与形式,由于中国画的不可修改性原因,每一笔落在纸上的墨都是画面中的关键,落笔不能悔。这就对艺术家们的技法运用有了极高的要求, 技法的内容体现在每处笔墨的质量是否经得起推敲, 技法的形式彰显在用笔的力量与节奏当中。 随着绘画审美水平的提高、书法和绘画关系的深化,画家们逐渐发现以书法的笔意、 金石气入画可以提高画面的品位与内涵。元朝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以书法的笔法笔意入画, 书画同源的理念自提出便广受画家们的追捧。 明代写意花鸟画大师徐渭在青年时期曾以书法考取功名,以草书为擅长,其对书法颇有见解,行笔走势之中有一股跳腾狂纵之势, 甚至不按照字体原有的间架行笔,突出整体气势,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和领悟对于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将草书的笔法运用至书画创作中,笔势蜿蜒流转,笔法纵情挥洒。以其最为著名的《墨葡萄图》为例,他用浓墨干笔作葡萄藤干部分,藤干的走势清晰、舒畅,不难发现其在作画时速度之迅速,下笔之果断。而藤干由粗变细之时, 树枝交界之处的结节交代得十分清晰,但又未觉堵塞、哽噎,反倒有一种鱼贯而出的气势,强调绘画中的笔势风情,可见其深厚的书法功力、极其熟练的控笔能力和深谙其中的审美情感[3]。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以线条和墨色为特点,因此笔墨技法的研究成为中国画绘画修炼之路上一道不可避开的门槛, 笔墨结构也被视为中国画中重要的内涵。对于笔墨技法所呈现出的效果,中国绘画家们偏爱用自然界的形象来形容,例如以“锥画沙”来形容笔锋的劲力, 尖锐的利器在平坦的沙滩上划出匀致的线条,将笔锋比喻成如锥子状的利器,尖锋落笔, 中锋行笔让墨色尽可能均匀地展现, 待墨迹干后,便呈现如锥画沙般的痕迹。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与怀素在讨论笔法时,素曰:“吾观厦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怀素在与颜真卿谈论到自己用笔的心得体会时,连用了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四个自然比喻, 在颜真卿说到屋漏痕时又忽地顿悟、灵光乍现。用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比喻来描绘笔墨之痕迹,即形象生动,又令人难以忘怀。 这些来自于自然的描绘宗其源,大抵是来自于中国画“师造化”的传统创作理论,古时画家们常常流连于大河山川、汀花野蒲,吸收大自然中的精华和养分,取法自然。师法自然的创作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自然观的影响。 自然观是构建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孕育出取之、 用之于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孕育出自然为上的审美情感。唐代末期张彦远在其做创作的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个评品标准,其崇尚绘画的自然美,将自然之品定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艺术家们在笔墨技法上以自然之趣为目标的精进追求也将艺术家们的审美情感具体地表现出来[4]。

五代画家董源创造出披麻皴和点子皴, 用以表现南方山水的烟雨迷蒙,在他的《潇湘图》中,南方雨季的朦胧云烟跃然纸上,笔墨技法的创新性运用,使得艺术创作更贴切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 米氏父子在董源的基础之上将披麻皴和点子皴发展为雨点皴,在米友仁的《云山得意图》中,雨点皴的运用,也更为深刻地展示出江南的秀丽。至明代董其昌将笔墨技法抽离出来,单独审视,认为一笔一墨上都要蕴含艺术家的审美情思, 这无疑从另一方面阐明了笔墨技法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 也更好地诠释出了技法是艺术家们审美思想的具体表现[5]。

3 材料技法体现创作主体的时代精神

清代苦瓜和尚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观点更是直白地点出了笔墨的时代性。 历朝历代的画家们不断的琢磨、 探索也推动着笔墨技法的不断创新,不断地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时代赋予艺术家们新的审美眼光, 笔墨技法的革新也意味着艺术家审美情感、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

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 中国画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汲取时代力量才能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前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之下,中国画的创新形式在师承古人优秀的传统积累基础之上,融入了新的西方绘画技术。例如,与西方科学的绘画方式不同,中国画历来使用散点透视,讲究画面的气韵和感受[6]。 当代的艺术家们将西方绘画的空间、质感、透视等融入画面当中,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也更加符合当今接受者的审美情趣。 中华博大的传统文化讲究融会贯通,只有懂得顺应时代,汲取时代之精华,才能造就事物的永续发展。 在当下时代,中国画当中材料和技法的创新与应用, 便是将东西方绘画艺术巧妙结合、融会贯通的体现。材料和技法的创新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天地[7]。

在笔墨技法之上,计白当黑,是中国画传统的绘画表现手法,黑里有白,白里有黑,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8]。传统的绘画表现方法经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又发生了创新性的改变,黄永玉先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荷痴”,称其为“荷痴”不仅仅是因为他非常爱画荷花,还因为他所绘的荷花独树一帜,颇具神韵,其所绘荷花不似前人所画的清冷傲然,不似西方所绘的五彩缤纷,有着自己极为独有的特征。 其运用的笔墨技法在继承古法同时,又不为古法所限制。 在传统的“计白当黑”之下,黄永玉先生偏不同寻常,另辟蹊径,开发墨色潜力,采用“以黑显白”的绘画方式作画[9]。这种“以黑显白”的绘画方式,不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十分抓人,并且将整个画面衬托得十分厚重浓郁,张力十足。 这也说明,黄永玉先生并非一味地遵循古法,其在继承传统国画笔法的同时,跟随时代的脚步,从反向出发,探寻笔墨新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笔墨实验十分成功。 在新时代新思想与传统绘画方式交织碰撞的时间里, 将新思想通过传统笔墨传达出来, 让新颖的画面感通过扎实的国画功底传达出来[10]。

在材料选择之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传统的中国画绘画工具, 敏锐的艺术家们对工具的要求也非常之高,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是中国画绘画亘古不变的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上西方文化的流入,中国画绘画材料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艺术家们的自身情感不再被所谓的“规矩”所束缚,创作的情感也得以更好地表达,中国画自身也有了更大的进步。将西方的绘画技法和绘画材料融入其中, 对媒介的处理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例如,将水粉、水彩、丙烯颜料等西方绘画材料加入画面,对画面进行一些调整,水粉颜料有些类似国画颜料中的石色但色彩更为丰富多样,覆盖性相较于国画颜料而言也更强; 水彩颜料相较于传统国画颜料而言则更为清透, 是当代工笔画家们不可缺少的绘画材料;丙烯颜料色彩鲜艳、质地厚重,相较于国画颜料而言也更加防腐蚀、抗摩擦,点缀于画面上可以使得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11]。 当代国画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以金粉、银粉或是金箔、银箔点缀画面的艺术作品, 恰到好处地使用新材料可以使画面呈现多元化、更为多彩的艺术效果,中西方绘画材料和技法的结合也为中国画结合时代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创作材料的与时俱进与创作技法的不断发展无疑将艺术创作主体的时代精神诠释得更加完美。

4 结语

材料承载着艺术家的艺术情感, 技法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思想,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画艺术创作中最主要的部分。 材料和技法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以材料衬托技艺之高超,以技法诠释材料之独特,可以说,两者的相互结合作用,成就了中国画的艺术创作。笔墨技法不断继承与革新,绘画材料不断与时俱进, 使得艺术家创作出如此这般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处于一种全情投入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伟大的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是其情绪宣泄的出口、个人思想境界展示的窗口,抑或是试图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构筑自己的理想世界,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景,揭示社会中病态的现象。换言之, 艺术家们之所以能在艺术作品中将人类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得如此深刻, 是因为他们都曾真实的感受过这些情绪的力量,因此,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家们而言有着高于平凡的意义。所以,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或是极其理智地思考, 研究画面中的构图,色彩等;或是挣脱现实的枷锁,任凭自己的情感、思想、灵感在纸上倾泻而出。在此种全情投入的状态之下,材料和技法必须与之成完全匹配的状态,任何一者的落后都会导致作品无法呈现出完美的效果,艺术创作中充满了创作者们丰富的情绪变化, 这些满足、兴奋、落寞与痛苦的情绪之中遍布着生命的节奏感, 艺术生命的节奏感也因为材料和技法的韵律而变得更加灵动。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技法笔墨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手绘技法表现
笔墨童年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