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和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海洋文化自信建构

2022-12-03周笑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

周笑笑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中国是海陆复合型国家,既有丰饶的陆地资源,也有辽阔的海洋疆域。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是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同构的国家,具有陆地与海洋双重性格,这是中国文化具有的独特优势。中国要建设海洋文化强国,必须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从历史和中西方对比中看待中国的海洋文化,重塑中国海洋文化自信。

1 海洋文化的内涵

学界目前对于海洋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没有统一的概念。吴继陆从文化入手对海洋文化进行了分析,他在细致分析了东西方学界对于文化研究的现状后,进而分析认为海洋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观念三个基本层面[1]。张开城从主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的产物和结果,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伊辉延从海洋文化的两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海洋文化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2]。陈艳红认为海洋文化是和大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类型,海洋文化是指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对于海洋文化的不同界定反映出当下学界对于海洋文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这在学术上是正常现象,有利于不同学者之间进行思想交锋,从不同角度对海洋文化进行解读。但同时也要注意海洋文化概念的不同解释,会造成人们对于海洋文化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不能认识海洋文化的全貌。

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但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在整体上又因为两者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两者在各自发展上也存在自己的特殊性,海洋文化中具有陆地文化没有的“海洋因子”和“海洋元素”。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和传承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社会的文明生活内涵。”[4]这对该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文中“海洋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即采纳了曲金良教授的观点。

2 中国海洋文化的系统解读

我国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东方特色,在世界海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视野中,中国的海洋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此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在海洋制度、海洋物质、海洋精神等方方面面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在国际视野中,中国海洋文化是“海—陆”型文化,这是一种和平性的海洋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要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进行解读,既要承认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缺点和不足,也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海洋文化,以客观理智的态度看待中国海洋文化。

2.1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2.1.1 石器时期:中华海洋文化的曙光

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我国海洋文化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考古学家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中出土了海蚶之壳三件、鱼之脊椎骨及有孔之鱼骨等[5],这些考古发现清楚地说明中国在旧时代晚期,就开始有了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进入新石器以后,有关海洋文化的信息不断增多,在中国滨海的海岸线上,存在大量的贝丘遗址,其中包含丰富的海洋文化内容,这些遗址里存在大量的海洋生物遗骸和骨鱼卡、网坠、蚌器等生产工具及航海的木浆等器物。比如,小珠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贝壳、一定数量的鱼骨和四块鲸鱼的骨骼。种种的历史考古发掘表明,在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曙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民族之一。

2.1.2 夏商周时期:海洋文化进一步发展时期

夏商周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呈现出多方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海洋物质和海洋精神等多方面。这一时期,在海洋物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人们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并逐渐将海洋物资管理纳入国家管理体制。例如,夏朝时期,中央王朝开始以进贡的方式获得沿海特有的海产品,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则运用比较系统的海洋资源征收法令来获取海洋资源。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出现了朦胧的海洋意识、模糊的海洋崇拜和早期的海洋旅行等。比如,中国经典海洋著作《山海经》中记录的禺虢、禺彊父子是我国早期海神。在文化方面,海洋被赋予博大包容、逍遥娱乐、自由自在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曲金良教授认为:“春秋时期的海洋文化,是世界海洋文化早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6]这一时期的海洋文化是世界海洋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东方海洋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

2.1.3 秦汉时期:海洋文化长足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统一王朝的出现和巩固为海洋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外在的稳定环境。随着秦王朝的出现,中国古代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海疆。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不久,就开始东巡海疆,沿着渤海南岸,到黄、腄、成山、劳山等地视察,秦始皇的几次东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对当时中国东部乃至东南沿海疆域的关注。秦始皇还多次派人入海求仙,以期求取长生不老之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徐福东渡。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但这条通路经常因受到匈奴的骚扰而中断,因此,促进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汉武帝时期开辟的国际航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徐闻、合浦南巷道”远洋航线,这条航线直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另一条是东渡日本的航线,这条航线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往。到东汉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中国可以直接通向罗马,接通了东西两段航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2.1.4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海洋文化承上启下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中国海洋文化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魏晋南北朝处于中国的大分裂时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一些涉海朝廷和涉海民众依旧推动着海洋文化的某些方面。比如孙吴的造船业,数量大而且种类多。隋唐时期以大统一为特征,中国的海洋文化在隋唐日趋繁荣,取得突破性进展。唐朝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放和平等的态度和政策,政府能够平等的对待外国使者,尊重他们宗教习俗,不把自己的规则强加于人,采取怀柔的优惠政策与外商进行交易。唐朝的开明政策推动了许多国家主动与唐进行交往和学习,促进了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对日文化输出方面,有鉴真历经磨难东渡日本传播文化,把唐朝先进文化带到日本的历史事件。同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学问僧学习中国文化,这一时期是日本全面汲取中国文化的高潮期。唐朝时期,日本和朝鲜半岛全面接受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文化圈在东亚形成。唐朝海洋文化的大发展为宋元时期海洋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1.5 宋元时期:海洋文化全面兴盛时期

宋元时期,中国的海洋文化达到一个全面发展、全面兴盛的时期。宋元时期海洋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国家采取相对开放、宽松的海外贸易政策息息相关。宋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大力鼓励海外贸易,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舶机构、鼓励民间商人和海外商人进行贸易。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促进了贸易港的发展,宋朝贸易港口开始呈现区域分布,主要分布在两浙、广南、福建三个相对而言的区域,各区域港口形成多层次结构。这一时期,海上贸易取代西北陆路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宋元时期在航海技术上最突出的贡献应属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应用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马克思认为它:“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7]。元朝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在海上交通等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元代与南亚、东南、阿拉伯、波斯和非洲都有密切往来。宋元时期在海洋信仰等方面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妈祖信仰从地方性民间神上升为全国性的保护神,以及传播到海外成为世界性海洋信仰,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有力的连接了中外文化交流,是中国海洋文化对外辐射的重要表现。

2.1.6 明清时期:海洋文化大繁荣和大衰退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海洋文化走向大繁荣、大高潮然后又大失败、大衰退的时期。明中叶以前,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顶峰,这一事件在中国以及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间,所率船队遍访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到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郑和航海的空前盛举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对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中国传统造船技术以及船舶也达到鼎盛时期。辉煌源于海上,屈辱同样也来自海上。接连不断地海上威胁,迫使朝廷不断的实行海防、海禁政策,这些政策使中国的航海业、造船业全面萎缩,海防政策的一味防守而不进攻,造成外来势力强势入侵时中国沿海防线的溃败。从总体上来讲,明清时期的海洋是全面的退却、再退却,最后直到无路可走,被迫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国门,运用西方的制度、技术和经济来拯救中华民族。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曾产生过先进的海洋思想,但遗憾的是,这种海洋思想与当时的大环境相比太过渺小,不可能引起整个国家的重视。

2.1.7 近代以来:中国海洋文化进入前所未有的屈辱时期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命运更是与海洋紧密相关。一方面,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来自海上,中国的海洋局势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海洋文明进入停滞和扭曲状态,中国被迫纳入世界体系。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西方海洋文化强势霸权面前不得不进入学习西方文化阶段,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学习西方模式,创办近代海军和新式企业,探索海洋发展的近代化。但这些探索在一次又一次的列强入侵中不断遭受挫折,只能曲折前进。中国的海洋文化在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下失去领先优势,一步步走向衰落。明清以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呈现整体衰落态势,并最终导致西方列强从海上对中国进行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海洋事业关系到国家生存安危和民族发展状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海洋强国的建设。

2.2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海洋文化:具有西方海洋文化无可比拟的优势

2.2.1 西方海洋文化具有侵略性

中国的海洋文化并不是仅仅指涉海群体创造的文化,而是架构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之内,是典型的“陆—海”型文化,中国的“陆—海”同构文化是西方海洋文化无可比拟的优势。诚然,西方的海洋文化有它积极进步的一面,如开放性、进取性、创新性,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方海洋文化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其中,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性和野蛮性,这种劣根性给被侵略殖民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也包括对中国侵略的巨大影响。杨国桢教授认为,近代西方的海洋文化特征是开放与扩张、进取与掠夺、自由与压迫、文明与野蛮汇为一体的文化。西方文化的劣根性与它本土陆地资源狭小和国内市场不足有着紧密联系,这种先天性的不足伴随着哥伦布开辟新大陆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发展,导致西方国家必然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这是一种侵略性的畸形海洋文化。西方很多学者在世界海洋文化体系建设上也具有独断性和侵略性,比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认为中国人民只是把海洋看作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中国人民和海洋不发生积极的关系,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8]。黑格尔的这番言论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化,否认了中国几千年的海洋辉煌,这种有失偏颇的言论在学界和思想界仍旧有很深的影响,导致中国海洋文化的话语体系在世界文化中一直属于失语状态。

2.2.2 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和平性

中国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的最大不同是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和平性,这是由中国“陆—海”型的海洋发展特点、传统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理念以及历朝历代的政治实践决定的。中国在与各国交往中奉行的是“天下一体、四海一家”的交往原则,绝不会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侵略其他国家,实行海洋霸权。比如,郑和下西洋传播的是“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己共享太平之福”[9]的和平理念。中国正是在和平的海洋发展理念下,才创造了亚洲海洋的和平和谐、互补共赢的文明模式,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受到诸多国家的尊重。中国朝廷一贯以泱泱大国姿态,实行“厚往薄来”的交往原则,比如唐代朝廷采购海外货物时往往高于市场价和外商进行交易。同时,各种从国外传来的宗教和信仰在中国大地上和平发展,相互影响和交融,并不存在必将“异教徒”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狭隘宗教观。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国文化中的和平性基因是刻入到中国文化骨髓中的,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中国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世界各国进行和平交往,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3 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10]中国海洋文化自信的树立对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国海洋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认识;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构建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提升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1 充分挖掘中国海洋文化资源

中国人民在开发海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但由于长期受陆地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化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从而造成各界对中国海洋文化认知存在极大偏差,学界需要充分对中国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发掘和整理,来回应西方的误解。一方面,要注重发掘历史资源,重视古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解读,以及国内国外最新的考古学发现。由于中国曾通过海洋与诸多国家进行过交流,学界在整理中国海洋文化时也应该注意国外历史中关于中国海洋文化的资料。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掘民间资源,注重海洋民俗民风信仰的调查和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民间资源最好的保护措施是让它“活”起来,因此,应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利用,积极整合特色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促进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特殊性”[11],中国文化是“陆—海”型文化,这就造成在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陆地与海洋的关系,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中国海洋文化的特殊性。

3.2 大力提高全体国民海洋意识

受传统海洋意识的影响,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重陆轻海的海洋观念,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全体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大力提高全体国民海洋意识,一方面,要在基础教育中增加海洋知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增加海洋历史和海洋国家战略学习,通过教育系统普及海洋知识,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激发他们探索海洋的兴趣,开发海洋的志向和保卫海洋安全的担当,进而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建设海洋文化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部门要认真协调处理海洋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对中国海洋文化进行弘扬和发展。各界在进行海洋文化创新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贴近海洋、贴近人民、贴近实际的原则,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从而促进海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3 构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话语体系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概念体系与话语系统的制约,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一直处于失语状态。中国要建设海洋文化自信需要着重建立国际海洋文化话语体系。中国特色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为了谋求话语霸权,根本目的是表达中国发展的文明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更好地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在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时,一是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发展道路。二是中国应该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海洋文化上的交流和辩论,中国要积极地向世界各国阐释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文化,用富有传播力的话语体系表达好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追求。三是要精心构建中国特色海洋学话语体系。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在构建中国特色海洋学话语体系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来有效阐释中国海洋文化,比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便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体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海洋学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谁远谁近?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洋之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