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美学思想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03贺小敏刘馨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道家动画电影庄子

贺小敏,刘馨蕾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道家以“道”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延续至今,已将其哲理性思想注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道家的美学观念对文艺创作影响至深,李泽厚先生也肯定了道家在文艺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家在艺术审美和创作方面的研究是超越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的[1]。中国自古代就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但是,直到近代才有学者将老庄哲学思想中的文艺部分独立,称其为道家美学。从横向来看,老庄的哲思落实到艺术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关照,构成了与儒家既对立又互补的道家美学思想。从纵向来看,道家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深远,刘绍瑾先生的研究认为,老庄的艺术精神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建起到了导向的作用,通过“视界融合”,西方理论思潮与老庄思想碰撞、融合,从而拓展了中国美学的理论视野[2]。

1 道家美学思想

老庄思想一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道家将“道”看作世界的本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3],强调天地万物由“道”化生而成,构成万物的根本。古代先贤以及现代学者无不被“道”的魅力吸引,他们极力追求“道”的境界,梦想窥见一二。叶威廉解释了自己对道家美学的理解:“道家美学是从《老子》《庄子》激发出来的,中国人独有的观物感物的方式[4]。”徐复观将道家艺术精神上升为纯艺术精神,道家思想并不是以艺术关照为目的,古哲先贤以及近代学者的不断阐释印证了这一点,在现实人生中体道、悟道,到发现道家思想是最高的艺术精神[5]。围绕“道”来阐释艺术与美的道家美学,将老庄的哲学思想作为发展基石,经过先贤们数千年的不断阐释和印证,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思维。

1.1 艺术的本质——道

老庄将“道”奉为万事万物之本,涵盖着政治、经济、科学、伦理等内容,因此,艺术的最高本质也是“道”。道家将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归于“道”,主张以思辨的方式来“体道”。在《庄子·知北游》中“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6],可知“体道”的重要性。老子认为“道”只有在“无”的境界中才能被通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天地之开端是无影无踪的混沌状态,“道”无形无象却主宰万物的规律,只有在这种混沌的“无”的状态中才能体悟到“道”的奥妙。对艺术和美的观照,道家提出了“心斋”“坐忘”的艺术体悟论。在“坐忘”的状态中进行审美感知活动,这是审美自由的前提条件,心愈静便愈能体会到艺术中的美,便愈能体会到“道”。

1.2 审美特征——法天贵真

在道家美学思想中,老子反对世俗之美,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因此,老子强调:“圣人为腹,去彼取此”,返璞归真、抱真守一。庄子延续老子的思想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艺术审美中,艺术创造应该坚持朴素之美。那么如何超越世俗之美达到“至乐、至美”的境界呢? 庄子给出了答案:德将为汝美。庄子在寓言故事常常设计一些残缺丑陋的人物形象,例如兀者王骀、闉跂支离无脤、瓮央瓦大瘿,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外表丑陋,不被世俗接受,被世俗之美否定。但“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的兀者王骀,被卫灵公、齐桓公所欣赏的闉跂支离无脤、瓮央瓦大瘿,透过其粗鄙的外貌,显现的其本真本我正是:“才全而德不形”。真正的才德不以形为美,真正的“道”不以世俗为美,“至美”是不以世俗的界定为标准,正如王弼在《老子指略》中所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

1.3 审美语言——言不尽意

道家对言语的表达持否定的态度,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开篇即讲述了语言与道的关系,“道” 作为宇宙万物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阐明了语言具有主观性,影响了“道”的表达。老子对言语持反对态度,认为语言是主观的、世俗功利化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7]”。庄子对老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说,意之所不能察者,不期精粗焉。”有形的“粗物”可以用语言来论述,无形的“精物”可以用意念来体会,而“道”是言不能说意不能察的。因此,道家美学注重“言外之意”,“言不尽意”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独特方式。在古典诗学的创作中,有意为之地将“言”的作用降得很低,以避免主体的表达被形于外的言语所支配,重“意”轻“言”方式造就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独特风格。[8]

1.4 审美理想——天人合一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主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独立不息,周而复始,人要效法天、地、道,而最终是要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物我齐一”的思维方式要求消解主客的界限,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方式,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创作所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庄子不仅道出了审美的终极目标,更道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物化。“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抛却主观的我便感受不到外物的束缚从而得到精神的自由。庄子认为,要达到物我混同、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消除物我之间的隔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2 动画作品中道家美学的具体应用

2.1 价值导向——“道”

国产动画电影在创作之初就深受道家美学的影响,是将“道”作为创作的价值导向来展开的。陈鼓应先生曾解释道,“老子书上有数千计的“道”字,但在不同的章节脉络里,其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道”可以是指形而上的实际存在的客体;‘道’可以是宇宙间的一种规律;‘道’可以是指导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9]。”“道”作为艺术的最高本质,落实到动画作品中便是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便是对美的追寻。对“道”的追寻延续在动画作品之中,便是给“道”一个形而下的解释。电影《罗小黑战记》中,风息因家园遭到人类破坏想要毁灭人类,而无限和小黑阻止了他,他们的理想是人类和妖精的和谐共存;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因是“魔丸”转世,遭到百姓的厌恶,他用戾气掩饰本我,却仍在关键之际选择遵从本心的善,救了全城百姓。将无形的“道”形象化为人类精神理想的典范,使“道”直观地显现在动画作品中;当这种直观的“道”作用于人们的感觉知觉时,便脱离了形而上学的色彩。

2.2 人物形象——“德不形”

动画人物的塑造同样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品其人物风格往往具有本民族的鲜明特点。美国的移民文化造就了他们敢于斗争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中主角往往出生于底层却向往独立自由,希望获得尊敬,敢于在存亡之际奉献自身,充满了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例如,《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一心想成为神龙大侠,在别人的否定和怀疑中坚定不移,最终打败邪恶势力,获得小镇人的崇拜。日本环海而立,恶劣的自然气候以及匮乏的资源使日本形成了严谨认真的民族性格,他们重视自然,重视家庭,日本人将这种民族特点赋予到动画角色当中创造了唯美、感性的动画形象。日本动画中的人物大都被家庭问题所困扰,他们心思细腻,希望被人关爱,往往在一次次的困苦经历中逐渐获得自信。

与美、日相比较,道家美学反对世俗之美,主张见素抱朴。因此,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延续了绘画中道家推崇黑白两色的观念,用黑白的水墨来表现万事万物的别样风貌。以动画作品《牧笛》为例,它以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手法来塑造人物造型,虽无五彩之色,但是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别有韵味。当下动画创作对道家美学朴素的审美观念不单单拘泥于形式中,而是产生了思维的转变。不同于欧美动画,中国动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往往不会设计华丽精美的外形,甚至会故意“丑化”主角外形以突出其本真的内在形象。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大眼睛胖娃娃的可爱形象,它有着厚厚的刘海、浓浓的黑眼圈还有锯齿形的牙齿,配上痞气十足的表情,两只手常常插在酷似灯笼的裤子兜里,俨然一副混世魔王的形象;同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美猴王褪去了金甲战衣,一个瘦长马脸、形态佝偻、暴躁自闭、衣衫褴褛的孙悟空形象映入眼帘。

2.3 台词音效——轻言重乐

语言在动画中表现为台词,包括人物对白、旁白、独白、解说等。道家美学阐述了言语的局限性,认为真正的道不需要言语来表达。庄子在《天道》中提出:“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他又以“轮扁斫轮”的故事为例,借轮扁之口指认,言语表达记载的是“古人之糟粕”。老庄对于言意的观点模糊了言与意的逻辑联系,语言不再是解释意的必需工具,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言意观念。

台词是观众与动画作品思想沟通的要素,是动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并不是台词越多,动画越精彩。观众在观看国产动画时可以明显地感受大量的沉默和留白,降低了台词、对白的存在感。例如,由上海嘉定区投资制作的《中国唱诗班》系列作品,采用动画的形式来演绎国学古诗,“轻言” 的艺术处理方式为影片营造出浓厚的古典韵味。《相思》讲述了少年王初桐与六娘的爱情,他们幼年时以红豆定情,长大却难得相见,在长街偶遇是一步三回头,是他们无言的思念;碍于门户之见,六娘被迫出嫁他人,王初桐远走他乡,没有争吵,没有嚎啕,没有追赶,有的只是他们无言的悲恸。无需言语,观众同样可以深深地体会王初桐与六娘爱情的凄美,这正是“轻言”所营造的审美体验。

不仅台词,道家也显现出对音乐的重视,庄子对人籁、天籁、地籁的区分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音乐的出现,不仅能弥补画面语言的不足,更由于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承担着叙事、抒情、渲染、描绘等多种艺术功能[10]。”《白蛇·缘起》的开篇,由一片花瓣伴着音乐随风飘落水中,这正是白蛇修炼的谷底,白蛇修炼时花瓣变成一道道符咒将其困住,白蛇修炼入魔。这段由琴、箫、琵琶演奏的音乐配合剧情的展开,引出白蛇因缺少与许仙相爱的记忆而无法完成修炼的线索。无需言语,便交代了故事的开端及基本脉络,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2.4 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美学讲求顺应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境界是中国艺术创作独特的审美追求,通过“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实现对艺术、生命甚至宇宙的独特理解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庄子将‘天’与‘人’对立起来,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他认为,人为的干涉自然是违反天“道”的,人不能违反自然的发展[11]。《大鱼海棠》中的自然规律规定了“人的灵魂在人间漂泊了很久,最后来到海底世界天空的尽头”,椿为了报答鲲企图反其道而行,让来到海底的灵魂重回人间,结果遭到了自然的反噬,洪水淹没了大地,椿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仅仅是自然规律,自然山水也是古代文雅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载体。古典文化中,山水是绘画哲学的表意存在,山水与“道”相通,文人雅士便以画山水、观山水画的方式去体悟“道”。在动画作品中,对自然山水的崇敬也是创作者无法忽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为了让哪吒拜其为师,在山河社稷图的世界中用仙法,将桃树变成小舟,乘水流急速而下,后飞过蓝天穿过雪山、荷塘,过程惊险刺激,每一帧画面制作精良,此场景也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山河社稷图里的自然山水正是创作者对仙境的想象。

3 当代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思考

道家美学思想在国产动画创作的价值导向、角色塑造、语言表达、情节构思等方面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动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以民族审美精神为内涵,传达中国文化价值。

不是所有的传统观念都适合在当代动画作品中展现,当代动画作品需要表达当代价值观念、体现当代审美精神。将道家美学思想注入动画作品创作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方面,道家美学思想应被赋予时代意义,而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表达,动画电影制作者应以更开阔的眼光、更深入地理解来领悟道家思想,挖掘“道”在人生经验中的当代表达;另一方面,制作技术的升级给动画艺术带来无法想象的渲染表现力,制作者必须用现代的审美形式和表达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和表达手法,实现道家美学思想的现代化表达。当代国产动画跨越了传统动画的技术障碍,而迈向世界领域,动画创作必须以道家美学精神为根基,古今结合,走上民族创新之路。

4 结语

无论从何角度出发,道家美学思想对国产动画电影审美思维、审美风格的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无一不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道家美学思想影响着动画作品的制作,动画作品对道家美学的应用也是现代思维模式下的必然选择。“道”的指导以及道家美学思想的运用,是国产动画电影打开国内甚至国外市场的敲门砖。艺术创作者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审美特色有一个深入的、系统的理解,才能以其为优势进而不断创新,推动国产动画电影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道家动画电影庄子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