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SWOT分析

2022-12-02梁盛楠薛红卫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太极拳跨文化共同体

梁盛楠 薛红卫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3)

1、前言

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交织叠加,全球治理难题日益凸显,现有国际治理结构面临挑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为建立新型国际治理结构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重要载体的太极拳,其跨文化传播迎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推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使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供文化助力?解决此问题须理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二者存在如下关系。

1.1、太极拳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内涵上契合

二者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文化”,强调事物之间、事物的不同要素在对立统一中求同存异,形成整体的平衡、和谐、合作。太极拳运动提倡“阴阳相济”,其中的辩证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享”的理念相吻合;主张“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身体表达,彰显着绿色发展的生态观,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推崇 “中和律己”、“和谐处外”,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的理念。

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在实践中共生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在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促进跨文化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日益为更多国家接受、认可,为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提供重要契机,同时太极拳这一文化名片,传递中华“和合”价值,促进中外民心互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良性助力。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多学科综合法、归纳演绎法、SWOT分析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搜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太极拳”和“跨文化传播”等关键词的文献,整理归纳国内对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成果,认识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2、多学科综合法

由于该研究是一项综合研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

2.3、归纳演绎法

利用已知的事实作为条件,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以得出未知的结论。太极拳跨文化传播这一现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接势必需要逻辑推演,以便找出两者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探寻其共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4、SWOT 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战略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S(Strengths)代指优势、W(Weaknesses)代指劣势、O(Opportunities)代指机会、T(Threats)代指威胁。 本文以此方法为逻辑框架,分析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并寻求其扬长避短的良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相互交流的一种情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跨文化传播无疑是重要一环。而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域,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进行SWOT分析,制定出相应对策,有助于促进太极拳文化蓬勃发展,更好地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1、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优势(S)分析

(1)后疫情时代被广泛认可的价值。

新冠疫情的爆发凸显了世界各国联系的紧密和关系的脆弱性,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抗疫过程中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成绩增加了中国方案的可信度,为更多的国家接纳中国智慧提供了可能。

太极拳在疫情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如,在武汉方舱医院医患共同习练太极拳,展示出太极拳在缓解人们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等方面卓有成效。

后疫情时代人们必将更加重视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钟南山团队的研究成果指出,太极拳对于慢阻肺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这一研究为太极拳的医疗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太极拳保健调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效已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其健康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可、接纳。

(2)便于推广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是一项系统性较强、文明安全的运动。它动作柔和,整体难度系数较低,易于入门;运动量大小可根据不同体质进行调整,适用不同人群;太极拳项目种类众多、可选择性强,练习者可结合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拳术或器械演练;受场地器材限制少,经费投入不多,居家户外均可练习。上述特点使太极拳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天然传播优势。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其它很多体育赛事和活动或是停摆,或是受到冲击和影响,但太极拳却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就是得益于上述运动特点。

(3)官方与民间的重视。

除了政府层面的重视与支持,以发源地和拳师为代表的民间力量也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中,仅陈氏太极拳一支就已在80多个国家建立组织,在境外共设有200多家武馆和分会;在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的所在地——河南焦作,太极拳馆等辅导机构有100多所,太极拳协会有200多个,在校学生超过2万人。大量的外国学员学成归国后在自己的家乡建立武馆,成为太极拳文化的传播者。

3.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劣势(W)分析

(1)自身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组织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各流派之间缺乏有力合作与协调。太极拳诞生以来,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深化、改良形成了众多流派。不同流派又发展形成众多分支,缺乏统一标准,开设的拳馆多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自主经营,拳师水平鱼龙混杂;②同一流派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如,陈氏太极拳虽在世界范围内广设分支,却缺少一个统一管理这些分支的机构,使得国家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政策难以有力贯彻,难以形成传播合力,使其文化影响大打折扣;③太极拳跨文化传播高质量专业人才不足。高质量专业人才需要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教学能力,精通太极理论及文化知识,能够有效传播太极拳文化的精髓。具备出色外语能力和太极专业素养的人才紧缺,成为原汁原味传播太极文化的制约因素。以上3方面限制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深度和广度。

(2)重拳法轻文化倾向亟待纠正。

大多数传承人在跨文化传授过程中存在重技艺传授、轻文化阐释的倾向。民间太极拳馆多以营利为目的,培训内容停留在拳法和招式层面,部分培训师对太极文化的深厚意蕴缺乏理解,只教授如何习练,导致外国学习者无法参悟到太极拳文化的精髓。该倾向还体现在影视作品中,部分作品为迎合外国受众感官体验,只追求视觉效果,忽视对太极拳文化的诠释,使受众形成对太极拳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

(3)传播渠道有待拓宽。

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仍主要依赖于学院规范式和民间传统式两种线下模式,前者对太极拳招式的简化为太极拳在不同人群中的跨文化传播带来局限,后者“师传徒”的传播方式限制了太极拳传播的广度。同时,由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翻译工作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推进艰难,导致太极拳书籍、音影制品等在各个环节上存在不足,国外媒体和网站上关于太极拳的资源和信息十分有限。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亟需探索新的传播模式。

(4)传播受众的认知偏差。

为适应大众健身休闲的需要,大多数太极拳传承人在传授过程中都会对其招式进行简化和改编,使太极拳的技击性和实战性弱化,甚至被很多外国学习者误认为是一种单纯的“健身术”或是“广播体操”,还有的认为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练习,对年轻人并无吸引力。

3.3、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机会(O)分析

(1)新时代体育外交赋予发展良机。

新时代,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体育外交理念的指引下,太极拳作为一种灵活亲民的体育语言,必将在促进各国民心互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育外交主体更加多元化,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媒体、智库、明星、华人华侨在内的多重力量相互配合,形成推广体育文化的强大合力,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可顺势发展大有作为。

(2)“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带动文化新热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搭上中国高速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此提供了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实现,文化起着最根本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发展提供养分,也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能量。因此中华优秀文化势必会成为世界学习中国的热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太极拳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互联网时代为跨文化传播赋能。

互联网时代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度变革。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等特点,使互联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体育文化”的传播模式可有效扩大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网站、自媒体、APP、短视频等多种媒介样态丰富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渠道,也促进了以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为载体的线上太极拳文化内容的融合与传播。

3.4、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威胁(T)分析

(1)文化差异造成传播阻碍。

霍夫斯坦特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由于地理、宗教、语言、体制等历史自然因素的差异导致其在基本价值、社会关系、全面的生活观等方面存在分歧,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主要有认知层面的类我效应和首因效应、语言和非语言障碍、表达方式、价值观、文化成见等。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太极拳的很多术语艰涩难懂,势名、拳理多采用隐喻、对偶、用典等修辞,其语言表达的复杂性给翻译工作带来难度,对传播太极拳文化意蕴造成障碍。

(2)“文明冲突”中的误解与歪曲。

塞缪尔·亨廷顿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他认为文明的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他系统阐述了“文明冲突论”,其思想渊源在于西方对抗性世界观。在这种“零和”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倾向越发明显,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质疑,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污名化解读。在西方媒体的大肆鼓吹下,外国民众看到和听到的往往是拟态环境下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的真实,难免引起其对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文化的误解。

(3)西方体育同质化影响。

体育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方面。值得关注的是,以奥运会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体育是建立在以古代希腊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接纳,单一文化基础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出来。体育全球化已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单纯的西方化,对各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造成冲击。在积极推动太极拳入奥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用西方竞技体育规则来评判太极拳,不断地对太极拳进行新套路的创作编排、改造,把太极拳视为单纯的体育运动,忽视了太极拳文化的创造力和独立性。

4、研究结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具备一定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其具备的内部优势主要有:后疫情时代其价值被广泛认可,具有便于推广的运动特点以及官方和民间的高度重视。其发展的外部机会有:新时代体育外交范式的转换,“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带动以及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的赋能。

5、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对策建议

5.1、发挥优势、把握机会: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

(1)后疫情时代充分发挥康养作用。

新冠疫情全球范围肆虐,引起人类对健康问题的高度关切和探讨。后疫情时代,太极拳应凭借其被广泛认可的健康价值,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加大对健康价值的深度挖掘、研究、传播,以进一步扩大太极拳文化的世界影响,更好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顶层设计与民间推动形成传播合力。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必须提升塑造太极拳国际形象的国家意识,梳理构建太极拳文化品牌,确立其民族文化身份,找准其在世界体育文化之林中的定位。应完善对太极拳民间力量的支持体系建设,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发源地及传承人的作用,形成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合力。

5.2、克服劣势,利用机会:推动文化传播向纵深发展

(1)加强文化研究、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要由权威机构建立行业标准,正本清源,规范太极拳内部管理,引领太极拳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太极拳在海外集团化传播,以形成传播合力,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2)创新传播模式,扩宽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传播模式,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专业平台,利用APP信息传播、短视频文化展示、直播带练、动漫形象和影视IP推广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分析不同群体对于太极拳的不同需求,进而研发出具有市场细分的多样化太极拳文化产品。

5.3、依靠优势,迎接挑战:良性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加强文化融合互鉴,促进太极拳良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文化交流互鉴基础之上的。太极拳文化“走出去”可以助力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促进人类社会进步。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体育文化在管理、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实现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在传播过程中还应广泛开展包括人才、学术、媒体等方面在内的合作与交流,举办太极拳“文化年”、宣传月等内容丰富的文化传播活动,进一步扩大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民意基础。

(2)整合优化资源,积极打造太极拳文化产业。

经济发展是文化传播的基础,而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生产力,可推进经济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前景广阔,以现代化的运作理念对太极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找准合理定位,协调各方资源,积极打造太极拳文化产业体系。加强体育与旅游、医疗、互联网等多业态的高效融合,发挥系统效应;坚持品牌战略,积极寻求国内外文化公司合作,打造太极拳文化精品,有效扩大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规模,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太极拳跨文化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42式太极拳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