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河北区全民健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首创性探索研究

2022-12-02仇方良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体育场体育局天津市

仇方良

(天津市河北区体育局 天津 300141)

20世纪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河北区在群众体育方面做出了大量首创性探索工作,其先进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进入新时代,河北区体育系统工作人员,在前期大量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工作方法,结合河北区实际,通过整合资源,克服资金紧缺、土地匮乏等不利条件,不断改善区域内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形成了符合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模式,现将有关情况梳理并予以简述。

1、健身路径普及工作

1.1、第一批街道群众体育活动基地项目

(1)项目概况。

1998年,由中国体育彩票公益基金捐赠款和区政府、街道共同投资,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街和鸿顺里街修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群众体育活动基地”。

(2)社会效益及积极影响。

1998年6月22日,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在时任天津市领导孙海麟陪同下视察参观王串场街健身活动中心,并题词“全家乐”,期间做出指示:“建成的群众活动基地要充分发挥效能,认真管理好。”新闻媒体对此次视察作了宣传报道。

1.2、第二批街道全民健身基地工程

(1)项目概况。

1999年河北区政府第3次会议通过《1999年改善人民生活十项工作的决定》,河北区体委承担3项任务,其中1项为:建设铁东路街全民健身基地。工程共投资26万元,于4月份动工,6月份竣工,河北区铁东路街健身基地是一座公园式体育健身路径,基地包括室外活动场地和室内活动场地两部分。室外场地1367m2,安装有15件套体育器械,体育设施占地面积744m2,并铺草坪、植花卉,绿化面积216m2。室内健身房156m2,安装有18件套体育健身器械。

(2)建设特点。

整座路径设施集绿化、休闲、锻炼等功能于一体。铁东街健身基地打破了传统行业的条块分割,综合了绿化和环境整治要求,利用体育设施达到优化市容的效果。

(3)社会效益及经验推广。

1999年6月19日,天津市首届健身路径运动会在铁东街全民健身基地举行。同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天津市副市长孙海麟、天津市体委主任韩振铎参加铁东路街全民健身基地竣工剪彩,张发强副局长视察期间题词“建群众身边的场地,抓身边的组织,搞身边的活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该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被宣传报道并将经验予以推广。

1.3、健身路径街道级全覆盖

(1)项目概况。

2000年,天津市河北区体委落实时任市长李盛林关于“改变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落后面貌”的批示精神,利用天津市体委拨付体育彩票公益金65万元,在河北区月牙河街一块原本用于存车的面积2400m2场地,集中修建了篮球场、塑胶羽毛球场、多个乒乓球台、体质测试站等体育设施,并根据使用人群年龄段划分为老年人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幼儿活动区。

(2)社会效益及经验推广。

在城市边角闲置地块建设健身广场,改变了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健身娱乐的场所,被天津市体育局作为“天津市健身工程样板”推广。同年,河北区下辖的全部10个街道都实现了至少建有1处全民健身路径园的格局。

2、建设全国首座体育公园

2.1、第一次改造工程首创“体育公园”概念

(1)工程概况。

2001年,由河北区体育局和河北区市政园林局共同策划立项,利用彩票公益金和区级资金近600万元,对原王串场公园分两期进行了改造,在公园内新建一系列现代化的健身场地和设施,改造后的公园占地5万m2,建有2片塑胶网球场、1片篮球广场、2片门球场地和步道、少年儿童彩色综合器械活动区、户外乒乓球活动区、乒乓球练习室和健身房等设施,建设水准为当时国内一流。新建的标准轮滑场与攀岩墙,填补了天津市在上述项目的空白。

(2)社会效益及经验推广。

2001年10月,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参加竣工典礼,为王串场公园揭牌剪彩。该项目突出健身与园林相结合的风格,使其成为当时直至2018年期间天津市建设规模最大、包含项目最多的群众体育设施,同时也成为当地地标建筑和人群集散地。2002年5月12日,由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带队,组织北京、上海、西部地区有关省市、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15个地区的130名群众体育干部和代表,在市体育局韩振铎局长陪同下,前往王串场体育公园视察参观。

2003年3月4日,上海市代表参观王串场体育公园,并在会议中评价“没想到天津体育与园林嫁接,把一个区级公园建设的这么好,这是全国首创”。同年6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参观王串场体育公园。

2.2 第二次改造工程建成全国首座社区体育馆

(1)工程概况。

2004年,河北区体育局在天津市市体育局支持下,与河北区市政园林局共同投入基金500万元,在王串场公园内建设起一座3100m2的综合体育馆,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为体育馆挂牌、揭牌。

(2)社会效益及经验推广。

王串场社区体育馆是全国首座社区体育馆,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公园内的体育馆。

2004年2月25日,王串场体育公园创办了“王串场公园社区体育俱乐部”,是全国首批社区体育俱乐部之一。

2007年11月20日,罗马尼亚体育代表团在国家体育总局、市体育局领导陪同下到河北区王串场体育公园参观考察了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以及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3、第三次改造优化体育项目布局

(1)改造背景。

王串场体育公园坐落于王串场街道腹地,周边人口密集、商贸繁华,公园落成后,作为河北区群众体育的主阵地,每日接待大量健身爱好者与游客,随着时间推移,公园内体育设施损耗程度加剧,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2)工程概况。

2016年,河北区体育局争取市级资金170万元,对王串场体育公园体育馆和部分设施进行整修,维修后的社区体育馆重新铺设地胶,布置了23片羽毛球场地和武术、跆拳道场地,对室外篮球场进行整修,新建1座5人制足球场地。在原有乒乓球场地旁边又增设1片乒乓球场地。2018年,又在公园内新建1套全民健身路径。

3、与社会力量合作构建区域性大型公共体育场

3.1、促成政企合作的现实条件

(1)区域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严重匮乏。

2011年,天津市北站体育场被拆除,河北区公共体育场馆以及青少年体育训练阵地严重匮乏,群众体育活动与青少年体育训练开展极为艰难。2011-2016年期间,河北区第十一届区运会、第十二届区运会均采取租用中学校园场地形式举办,青少年体育训练无法由业余体校组织集中训练,业余体校教练员只能分散进驻中小学开展教学,群众体育活动只能依托公园、广场开展。2014年,河北区承办中国足协与央视联合主办的“谁是球王”5人制足球赛天津赛区比赛,投资150万元,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整修翻新运动场,并建设1片笼网式5人制足球场,虽然在赛后与学校合作,将学校运动场作为青少年训练基地使用并首次在天津市实现学校场地有组织面向社会开放,但是因高校开展实训课程需要,笼式足球场地在赛后被拆除。因为区属公共体育场地匮乏,相关体育工作开展陷于被动局面。

(2)企业国有资产利用率低。

2017年以前,火车头体育场始终作为火车头足球俱乐部的主场。鉴于因天津市修建快速路工程,于2009年将主西侧看台拆除,剩余看台及田径跑道年久失修。2015年初,北京铁路局集团下属京铁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在火车头体育场北侧铁路部门所属产权空地,修建2片人造草11人制足球场,并配建金属护网与6座照明塔。2015-2017年期间,京铁实业公司投资1100万元对火车头体育场实施提升改造。在西看台原址修建一座综合楼,内部结构三层,局部两层。因北京铁路局集团公司经营调整,火车头俱乐部无力担负参加中乙联赛每年数百万元的开支,2017年,火车头俱乐部退出中乙联赛。火车头体育场比赛场地2017年上半年未承接比赛。原本利用率极低的体育场完全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因火车头体育场坐落在铁路部门辖区内,不在河北区市政养护范围内,体育场周边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条件也每况愈下。

(3)政府与企业尝试性合作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015-2016年期间,河北区体育局依托新建足球训练场开展青少年足球训练及赛事活动。并由区体育局投资对田径场地进行整修,跑道喷涂为蓝色。

自2017年3月份起,河北区体育局开始争取并谋划利用火车头体育场承接全运会历史上首届群众组项目比赛。

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组笼式足球项目比赛在河北区成功举行,赛区设在火车头体育场。河北区体育局对火车头体育场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改造,使赛区达到办赛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比赛笼式足球决赛期间,共有来自全国的18支队伍,共321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参与了该项赛事,并收到中国足协书面感谢信,获得组委会颁发的“最佳赛区”荣誉称号。

通过上述合作,河北区在不新建大型体育场馆的情况下,得以正常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并举办高规格赛事。铁路企业借助政府投资和参与运营,节省了成本,并改善了体育场地设施,提高了场地利用率和经济收益。

3.2、合作形式

2017年9月8日,在区政府支持下,河北区体育局与京铁实业有限公司关于火车头体育场合作签约,将火车头体育场作为“河北区体育中心”。河北区体育局自2017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期间,每年向火车头体育场投入合作经费280万元,用于补偿天津京铁实业发展中心河北区分中心所提供的体育场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及配套设施的升级改造。另外,承担自身使用场地及配套设施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水、电、气、取暖等)约120万元。

3.3、场地设施条件

河北区体育中心占地面积约3万m2,建筑面积1.2万m2,约5000人的座椅看台。拥有1块11人制天然草皮足球场地及6道400m田径跑道,2块11人制人造草皮灯光足球场地和1片室外网球场、1片露天门球场,同时拥有健身房、体质监测室、武术和跆拳道训练房、乒乓球训练房,内设广播室、新闻发布厅、会议室等功能用房,拥有运动员集训住宿和餐饮条件。

2019年,河北区体育局利用天津市体育局拨付资金与河北区财政资金共360万元,对火车头体育场主场地看台进行翻新,拆除原有电子管记分牌,新建LED大屏幕。京铁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对主看台主席台、音响、LED屏等设施进行了更新。

3.4、场地利用情况

2017-2021年期间,天津市河北区体育局利用该体育中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与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区体育局除了在河北区体育中心日常开展足球、乒乓球、击剑、武术、跆拳道等项目的训练外,还陆续开展了全民健身大讲堂、国民体质监测、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足球冬令营、足球夏令营、足球嘉年华,承接各项赛事和大型文娱活动。每天前往河北区体育中心田径场等户外免费健身区域锻炼的群众络绎不绝,看台等设施均得到了高效的利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前,河北区体育中心田径场全年全天候免费面向公众开放,乒乓球馆、武术跆拳道馆全年工作时段开放,天然草地足球场地及看台开放时间每年超过200天,人造足球场地开放时间每年超过300天,中心内所有场地按照养护标准已经超负荷运行。全部场地均实现公益性开放。2020-2021年期间,河北区体育局加强了公共体育场馆的疫情防控措施,虽然接待人数大幅下降,但维持了足球、武术、田径、乒乓球等青少年体育训练活动有序开展,并承接了部分赛事及活动。

4、在天津市第四人民游泳池原址重建现代化体育综合体

4.1、改造背景及首次改造尝试

河北区全民健身体育服务中心前身为天津市第四人民游泳池,建于1934年,分别于1985年、1992年荣获“全国先进游泳场馆”称号。因2011年渤海游泳池触电亡人事故,天津市取缔所有露天游泳池,第四人民游泳池室外池停止经营。2012年,第四人民游泳池因年久失修,全面停止对外开放。

2013年,河北区体育局自筹资金50万元,将第四游泳池室外池填平,建设2片网球场与1片篮球场。为更好利用河北区仅存的体育用地,河北区体育局暂停了后续改造,并重新启动论证、设计相关程序。

4.2、工程概况与建设历程

2014年起,河北区体育局开始推动天津市第四游泳池维修改扩建工程,并正式做可研、立项等工作,于2015年正式动工,将已年久失修的天津市第四游泳池改造为天津市河北区全民健身体育服务中心。河北区全民健身体育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035.5m2,总建筑面积:6145.46m2。主要包括3层综合体育馆(1696m2)、1层游泳馆(997m2)、8间各类健身房(437m2)。该场馆于2018年12月25日正式开始面向社会开放。

4.3、设计特点与场地设施条件

河北区全民健身中心采用集约化设计,能够承载5人制足球、篮球、击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瑜伽、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健美、太极拳等多个项目的群众体育活动和赛事,是集承办赛事、举办活动、休闲娱乐、全民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可以满足群众健身的不同需求。其中,击剑馆剑道等相关设施从设计到建设过程始终由区体育局进行监督,落成效果为预埋式,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周边均有缓冲防护设计,场馆内全部健身设备均可刷卡联网实现数据共享。

4.4、场馆利用情况

河北区全民健身体育服务中投入使用以来,开展了大量群众体育活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坚持惠民性原则,部分时段低收费开放,制定并落实特殊时段面向指定人群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被天津市体育产业协会授权“体育惠民卡”签约单位。成功举办了河北区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多个项目比赛,并大量承接小微企业团建活动、驻区企业运动会、机关趣味运动会、街道运动会等活动。

5、经验总结与提出建议

5.1、经验与教训

通过总结河北区体育部门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探索历程,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1)充分结合社区需求。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为社区建设体育器材。

(2)充分发掘城市“边角地”。

利用空置土地,结合市容综合整治行动,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提升城市面貌。

(3)充分与园林部门开展合作。

利用分布更为均匀且面积较大的绿地建设体育设施,依托园林场所,补充建设设施集中、较大规模的体育阵地。

(4)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

将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到群众身随处可见的园林绿地和便于通达的社区内部,构建“5min健身圈”,可以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的健身体验,更好发挥体育专项资金的公益性,实现惠民、便民、利民。

(5)大型体育场馆作用无法替代。

大型公共体育设施所承担的大部分功能或许可以被小型单项场地替代,但是其规模化、集成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作为承办大型赛会的主场地、紧急避难场所、城市客厅或大量客流的集散地,也可以兼顾商业、交通等功能,更可以作为一座地标、城市记忆遗产发挥无形的价值。而这一点,是无法通过分散建设小型化的体育场地可以替代的。

(6)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原拆原建”模式值得提倡。

河北区全民健身体育服务中心利用原有天津市第四人民游泳池的体育用地,全新建设体育综合体,在保留原有场地的基础上,更丰富使用功能,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可以作为天津市中心城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典型案例借鉴参考。

(7)紧跟时代需求。

河北区在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随着时代发展,紧盯群众需求,在本世纪初先是建设当时刚兴起的全民健身路径设施,随后在王串场体育公园一期改造中建设了攀岩、轮滑、网球场地,又在二期改造中建设了条件更好的室内场馆,都是首开天津市先河。在2015年提升王串场体育公园建设5人制足球场地后,河北区更是在2017年承接了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组笼式足球项目比赛。河北区全民健身体育服务中心内则对各项目场馆设施做到了高标准建设和智能化提升,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2、相关建议

(1)为保障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阵地,进一步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指标,可在城市内通过“化整为零”的形式建设灵活多样的小型体育场地,构建“区域—街道—社区—小区”多层级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2)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块,结合新一轮“城市更新”项目,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

(3)促进体育设施更加深入与园林相结合,配置步道、智能健身器材与各类单项体育场地,提升场地智能化水平;

(4)因势就形,结合城市独特的路网、水系,构建全域体育公园(路径),通过智能化设备联网,统一管理。依托河道开展水上项目,沿堤岸、坡道建设攀爬类体育场地,利用桥下空间建设各种体育场地,利用楼宇屋顶建设“天空体育场”等,使体育元素在各类生活场景中更加丰富,而且不受土地规划制约;

(5)更加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引导功能。在坚持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原则的基础上,创新资金使用模式,更多发挥引导作用;

(6)更多吸引社会资源参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共建共享共治”局面,通过政府配比和专项补贴、PPP项目合作、公建民营、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等形式,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用于体育场地建设,盘活民间资本、废旧厂房等各类社会资源。

猜你喜欢

体育场体育局天津市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Two Funny Men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浅谈河北省体育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自治区体育局举行“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晚会
光荣榜
热闹的体育场
奥运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