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优化生态环境对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2-12-02曾宪玲

山西农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户生产生态

□曾宪玲

(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山东 青岛 266300)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在较长的农业经济粗放式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不均衡、不和谐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如水土流失、土壤环境遭到破坏、水体及大气环境污染等。不仅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阻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迈上更高的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基础。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需深入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确定农村生态环境现存问题,并将其逐个击破、不断改进,从而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 优化生态环境对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 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传统农村农业经济为粗放式发展,在农作物品种选择、施肥及灌溉周期确定、施肥及灌溉量确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且农业产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能、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粗放式、随意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农作物品质不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致使农户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以优化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现代、绿色与生态农业,保证田间局部环境优质,可以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1]。其一优化生态环境可以解决目前农业生产中土壤板结、水分及养分流失等问题。通过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修复等确保土壤中的水分、微量元素、营养物质、有机质、土壤空隙率等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在土壤条件良好的前提下仅需要依靠简单的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便可以达到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目的。其二优化生态环境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气候环境。避免极端天气导致农作物发生冻害,防止洪水等自然灾害威胁农业生产的安全性,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其三优化生态环境可以解决土壤及水体污染问题。减少农产品农药、化学物质及重金属残留,保证农产品绿色、无污染,既可以契合当代公众绿色消费理念,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又能强化人们对我国农产品的认同感,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2 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一种现代化、系统化与协调性理念,具体指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等自然资源与环境。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可承载能力显著降低,加之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性不足,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业经济发展缺乏劳动者,农村传统文化缺乏继承人,部分农村已经成为“空心村”。可见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优化生态环境是优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物质基础,也是优化农村文化生态空间与公共空间功能的必然选择。在农业发展规划及管理中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以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为辅,在确定农村生态环境可自然恢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等进行细致规划、统筹安排,注重农业产供销各环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统一性与配合性,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基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并进,真正实现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2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伴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受制于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导致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其一为水资源匮乏。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耗用量十分庞大,农业灌溉、农户日常生活等都离不开宝贵的水资源。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导致农田干旱、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上土壤盐碱化、土壤流失、土壤荒漠化,导致可利用的耕地资源逐渐减少。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农业生产通常采用较为传统、落后的漫灌形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而发达国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0.8。伴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养殖业、新型产业层出不穷,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中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持续递减。可见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二为耕地质量逐渐降低。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观念下,化学肥料及药物是促进农作物生长、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部分农户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防治药剂,使得化学物质在土壤内累积,污染周边水体,致使土壤内有机质及有益微生物含量锐减,农作物农药含量超标,不符合当前农业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作物的需求。其三为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垃圾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完善,农村内随处可见堆积的垃圾、被污染的河流沟渠等。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处理,弱化了农民对农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一步诱发劳动力流失,导致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上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在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完善。其一为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认知程度较低,未能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之对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机械设备的使用不熟练,导致其不得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过量使用农药、不加节制地灌溉,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失去赖以依存的物质环境及资源基础。其二为生态管理机制不健全。生态管理机制是生态管理结构及运行方式的有机整合,完善的生态管理机制可保证农村各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开展。但就目前农村地区生态管理机制而言,生态环境规划落后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加之责任划分不明晰、缺乏长效性工作机制,致使生态管理不够深入且实效性不足。其三为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缺乏系统规划与细致安排,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与管理思路,落后的种植栽培技术会降低耕地质量、影响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等,不利于农村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其四为生态环境治理行政执法及监管力度不足,对焚烧秸秆、大量使用农药及化学药剂的行为等未能进行及时、有力地制止,制约了农村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3]。

3 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基于对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间关系、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切实优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完善的基础条件为农村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蓄势赋能。

3.1 加强环保宣传,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作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执行主体,其环保意识、环保理念、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生态环境与经济间关系的认知等直接决定其农业生产行为,影响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各项工作的认同感与配合程度。为提升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切实解决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危害生态环境质量的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短信等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宣传国家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通过科学专业的政策方针解读提升农户知法、守法意识,对其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行为提供指导;借助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建立农户沟通机制,定期发布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图文及短视频信息,以更加通俗易懂、简单直观的形式帮助农户解读政策文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由此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全媒体”外宣矩阵,保证每一名农户都能以发展、辩证、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对其自身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从而由内而外提升农户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要以政府为引领,以农业部门为主体定期开展农户培训活动,面对面向其传输绿色、生态农业概念,指导其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化新理念、新模式与新技术。针对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机械设备等采用“共享租赁”推广模式,降低农户农业生产成本,使其在提升农户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获得实惠,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工作。

3.2 健全生态管理机制,提升生态环保战略定位

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与持续性的工程,既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完善环境治理及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又需要各基层部门、农户等主体的协同推进,在农村内部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存的问题。为此,建议健全生态管理机制,构建分级分层的生态管理体系。其一,由地方政府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自然资源保护现状、生态环境问题等制订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规划,明确本阶段战略目标、预期效果、主攻方向及核心内容。同时,明确划分各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在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中肩负的责任、管辖的范围等,制订详细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施细则,提升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各主体的责任意识,进而在周密部署下对生态环境问题逐个击破。其二,农业、林业、经济管理、行政等各部门单位围绕规划落实自身监管、指导、执法、科研等责任,定期排查是否存在滥用耕地、浪费水资源、废污水乱排乱放等行为。同时,要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监管手段等实时获取农业产供销各环节的信息,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违反生态环境治理、违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为,杜绝农药及化学物质超标农产品流入市场,并要求相关企业与农户对经营及生产问题进行整改,以此形成层层落实、分级推进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其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及经济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如垃圾及污水处理站、小型农田灌溉工程、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等所需资金规模较为庞大。为缓解资金压力,可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通过降息、减免税等吸引优质企业、资本入驻乡村承建各类工程,鼓励农业与旅游业、高端农产品行业等融合发展,进而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业生产经济效益[4]。

3.3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严格把控农业生产过程,降低农业生产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环境与农村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伴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目前农村农业生产中可利用的新型种植技术、智能化农用机械设备、科学化农业生产方式层出不穷,为现代、绿色及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绿色化肥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生物制剂可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并避免污染环境;可降解塑料制品可以推进大棚种植的发展,在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同时防止造成“白色污染”;播种收一体化设备可以降低人工工作量,减少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能耗,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产品的机械损耗。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与农业领域的纵深融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与适宜性,如基于LORA 的农业智能系统,借助安置在大棚内的传感器实时获取温湿度、通风、光照强度等数据,经过上位机传输至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农户根据提示信息控制通风口、电闸门、温湿度开关等,即可实现对大棚环境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且其绿色农业专家模块还可以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支持,确保农作物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契合市场发展需求。

3.4 加大行政执法与监督力度,保证生态环境质量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行政部门需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严厉制止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目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存在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大气及水体环境污染、耕地质量降低等问题,需深入农村实际、探明上述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及成因,以此为依据确定行政管理目标、工作实施细则。同时配置既懂得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又具备高度责任感、依法行政意识、良好沟通及随机应变能力的专业执法人员,要求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程序等开展行政监督、行政执法等工作,加大对农业生产过程、企业经营管理的排查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制止与及早整改,并遵循教化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原则,在行政执法的同时对被监管对象进行教育宣传,使其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从而树立公正公平的行政执法形象,增强农户、企业对行政执法的配合程度,自觉按照整改意见调整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此外,建立与农户的双向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农户咨询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问题等,向农户公布生态环境治理进程、成果、内容及其对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影响等信息,保证农户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行政执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能够在相关部门的要求下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注重保持农业生产科学性与高效性,以此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优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水资源匮乏、耕地质量降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农户环保意识淡薄、生态管理机制不完善、农业生产方式滞后、执法及监管力度不足。为此,应加强环保宣传,提升农户环保意识,健全生态管理机制,提升生态环保战略定位,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执法与监管力度,从而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农户生产生态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阿宽的生产小组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