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022-12-01王光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2期
关键词:散文文本文章

王光佑

应考锦囊

考生如果能认真逐段梳理文本内容,探寻文本的核心内蕴,尝试与作者、文本展开多元对话,这样结构分析题和主题概括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作品结构

分析作品结构主要考查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类文本。(1)散文。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写景叙事类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顺序进行,而状物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事物、某种感情为线索安排思路,议论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顺序。考生分析散文结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散文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2)小说。考生分析小说结构要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时应注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另外,找准小说的线索也有利于把握小说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主题。小说的线索一般是单线,也有双线,考生要注意那些与情节发展相关联的“人物”“事物”。

2.概括作品主题

概括作品主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1)解读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标题直接点明了主旨,是对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标题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文章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2)分析首尾。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示了中心意思,所以考生一定要对首尾进行重点品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3)联系背景。对于不少文章,考生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品的创作意图,准确地概括出文旨。(4)分析关键句。文学作品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等,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旨。

具体到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勾画表示时间、地点和人物转换的词语,逐段梳理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中抒情议论的句段,抓住关键词,从而厘清文章脉络,顺藤摸瓜,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和文中人物展开多元对话,从而揣摩出作者的独特匠心,收获思想之趣和审美之乐,而不至于无从下手,抑或东拼西凑。

比如肖复兴的《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这篇散文,考生就可以先解读标题:“地平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写了哪些地方的地平线?这些地平线各自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合并同类项,再结合文中抒情议论的句段,迅速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2自然段)欲扬先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这看似可有可无的地平线究竟有没有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3~7自然段)写北大荒开阔而壮观的地平线令人感慨和难忘。第三部分(8~10自然段)写尕斯库勒湖的地平线给人以复杂的感觉,发人深省。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由实及虚,写何多苓风景画中的地平线及其《春风已经苏醒》的时代隐喻,点明无论经历过什么苦难、迷茫和失落,都要相信远方的地平線——希望!

考题连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

肖复兴

在城市已经看不到地平线,被高楼大厦遮挡。地平线在遥远的天边。地平线,对于人们似乎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有时我也会想,地平线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吗?我们现在所说的价值和意义,指向非常明确,大到历史与文化,小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以至更小到柴米油盐。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看到地平线最多的时候,在北大荒。无论出工到田野里,或者垦荒到荒原中,或者捕鱼到松花江上,或者收秋在场院,或者冬天伐木到完达山,都可以看到遥远的地平线,连接着田野荒原的尽头,水的尽头,山的尽头,和天边紧紧镶嵌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地和天相连的那一线,是笔直的,是阔大的,像天和地在亲密地接吻。天气不好的时候,那一线的衔接是灰色的,是暗淡的,即使雷雨天,地平线有惊鸿一瞥的电闪,却也是平静安稳地等着电闪雷鸣消失。这便是大自然,真正的宠辱不惊。

早晨或黄昏时候的地平线最为漂亮。有晨曦和晚霞,有朝阳和落日,地平线的色彩格外灿烂。有一年的麦收,我们连夜把地里的麦子抢收,拉回到场院里来。坐在铺满金色麦秸的马车上,迎着东方走,看见了地平线一点点地由暗变青,由鱼肚白变成了玫瑰红。那一刻的地平线,真的是诗情浓郁,像是变化万千的舞台,上演着魔术般的童话。

1974年初春,我离开北大荒,队上派了辆牛车送我到农场的场部。黄昏时分,春雪还未化尽,牛车嘎嘎悠悠地走得很慢。我不住地回头看着生活了整整六年的二队,忽然看见橙红色的灯笼一样的落日,以很快的速度下沉,一直沉落在地平线之外,光芒还弥散在四围。我的生活了六年的二队,就在这一片金黄色和橙红色的光晕包围之中。第一次感到,地平线离我竟是那样的近。

第二天早晨,细碎的雪花飘飘洒洒起来。女朋友送我上了一辆敞篷的解放牌大卡车的后车兜里。很快,她的身影变小,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我看见,她跟着雪花在跑,一点一点地,变成了一片小雪花,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中。地平线,似乎在我的周围,像如来佛的一只巨手,紧紧地围裹着我,寒冷而凄切。

回到北京,除了在列维坦和透纳的油画中,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这样开阔、这样让我感慨又难忘的地平线。

再一次和地平线邂逅,是几十年之后,在遥远的戈壁滩。那一年夏天,我去米达木盆地西部寻访沙吉老人之墓。这位老人是第一位带领勘探队到青海寻找石油的向导,为我国的石油开发立下汗马功劳。墓地在尕斯库勒湖畔,湖水清澈如泪。湖水的尽头,便是地平线。站在湖边遥望地平线,水天荡漾,天如水,水如天,与别处不一样的感觉。

几十年前,一群北京学生也曾经来到这里。他们是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这里当石油工人的。他们来寻访沙吉老人墓地。他们和我一样,也是站在尕斯库勒湖边,被那水天相连的地平线吸引。和我不一样的是,他们竟然脱下鞋,挽起裤腿,走进湖水中,向着那遥远的地平线走去。那个时代,对于年轻人,拥有很多的诱惑,膨胀着很多的激情,便毫不犹豫地泼洒出最可宝贵的青春。这一群年轻人被地平线诱惑,全部沉没于尕斯库勒湖中。

想起这一切,地平线给予我的感觉,竟是那样的复杂,一言难尽。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画家何多苓的近况。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经历过同样的岁月沧桑。他说,以前风景画中要有地平线,用地平线体现一种诗意。现在,不会了,不必怀念年轻的自己,现在,他会更自由地画。他说的这番话,肯定有他的沧桑之后的感悟。我想起他那幅有名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在美术馆看到这幅油画的时候,很感动。那种忧郁的调子,那种迷茫又充满渴望的情感,那种时代交替之际的隐喻,觉得和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决然不同。画中那个坐在草地上、咬着手指的小姑娘,望着画面之外的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呢?是遥远的地平线。

无论如何,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迷茫、失落,乃至整个青春与生命的代价,还是要相信,地平线是存在的,哪怕它在画面之外。

(选自《肖复兴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油画《春风已经苏醒》的内容,将它与罗中立的《父亲》进行对比,重在肯定何多苓先生艺术创作中突破成规的做法。

B.文章從形状、色彩等角度描写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地平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北大荒地平线的特点,其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C.第二段“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句运用反语,批评了那种过于追求实用价值的生活取向。

D.第五段和第六段写作者离开北大荒的情形,具体刻画了两个与地平线相关的场景,字里行间饱含浓郁真挚的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2.通观全文,作者借“地平线”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九段插叙北京学生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散文文本文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