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意义

2022-11-30吕培亮

关键词:共同富裕层面蛋糕

吕培亮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确立“小康”目标接续前进,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和国民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对共同富裕道路作了新的探索,对共同富裕理论作了新的阐释,对共同富裕目标作了新的部署,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意蕴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地方实践。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和国家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表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第一要务,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意蕴成为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逻辑层面:把握内涵的“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用“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明晰了共同富裕内涵,厘清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轮廓,也构成了逻辑层面共同富裕全貌。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新起点,全党和全社会必须科学把握共同富裕“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明确共同富裕基本概况,形成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共识,确保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步伐行稳致远,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从共同富裕的组成部分来看,“共同”是指全体人民、全部地区;“富裕”是指全面富裕,既包括物质富裕,又涵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是物质与精神有机融合、统一的富裕。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的生活。这里的共同不是特殊群体,而是不落下一个人的所有社会全体;不是局部地区,而是包含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所有东中西部地区。这里的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自信自强、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完善、环境宜居宜业等,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1]1

具体来说,理解共同富裕还要把握几点:第一,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富裕,而不是搞平均主义和“杀富济贫”出来的富裕。如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和基调,通过内涵式发展来把蛋糕做大做好,进而为“分好蛋糕”作准备。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应有之义,而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途径。新时代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第二,共同富裕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富裕,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社会总量富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总量财富增加是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但并不是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实现了共同富裕。如若社会多数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收入出现“被平均”后拔高的“伪富”现象,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共同富裕,需要国家和政府在做大“蛋糕”同时,在分好“蛋糕”上下功夫,逐步提升全体人民收入水平和财富存量水平。第三,共同富裕是整体意义上普遍富裕,但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富裕。共同富裕强调普遍富裕,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人都不能少,但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不是在低生产力基础上搞平均主义和无原则的吃“大锅饭”,而是在公平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允许一定合理差距,以激发社会活力和提高社会效率。说到底,共同富裕需要共建共享,要靠全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来创造,以避免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第四,共同富裕追求的是过程富裕,却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情况下,必须承认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不同,以及不同人资质天赋和后天环境差异,这就决定了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是一个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富裕。概言之,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同步富裕,而是有差别的富裕和有先后的富裕。

(二)内容层面:容纳了物质与精神两大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章中,提出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六个方面路径,“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中一条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与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解和深刻把握有着内在联系,强调的是“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离不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说,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必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尤其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丰富的价值内蕴和现实意义,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客观需要决定了“富裕”在内涵上必然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富裕,也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建设[2]33。应该看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愿景,必然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逻辑出发点和历史归宿的。可以说,新一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顺应了“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思想的必然要求和现实的客观需要。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内在包含两大方面,即物质层面富裕和精神层面富足:一方面,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方面满足和生存方面保障供给,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面上精神富足,即人民群众享有的获得感较足、幸福感较强和安全感较好等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全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升级,共同富裕中的“富裕”重心也在发生重要变化,如果说在生产力不够发达条件下,共同富裕更多侧重物质层面满足和生存方面保障,那么随着社会主义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跨越,在富裕的内涵及其发展中,精神层面的富足日益突出或者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充裕,而且是在“五位一体”上全面跃升,既包括物质富裕,又涵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是物质与精神有机融合统一的富裕,并且离开了精神层面的富裕,既不是完整的共同富裕,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从眼下实际情况来看,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绝对不比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容易,特别是高质量、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更是人民所期待的,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三)实践层面:认识到紧迫性与长期性统一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2021年1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2021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战略部署,为在实践层面指明了方向,也就是共同富裕是必须要实现的,但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区别。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实现共同富裕是制度层面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一定要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具体到现实国情,要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14亿多人的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做到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久久为功。一言以蔽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已经到了等不得的时候,但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和实现共同富裕艰巨性来看,办好这件事也急不得。

具体来说,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必然性与长期性统一:就其必然性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集中体现为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幸福生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目的和宗旨就是为了广大劳苦大众实现自由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国家富强的发展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495。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提出。可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就其长期性来看,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充分估计,既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齐头并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保持战略定力、历史耐心和坚定决心,脚踏实地、积极探索,逐步让广大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从内容层面来看,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结合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统一的结果;在实践层面来讲,就必须要处理好“共同”与“富裕”的关系,实现二者在动态上良性循环。具体到我国当下国情,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极为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与多样挑战。

第一,在理论层面上,如何界定共同富裕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领域里的边界问题,也就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科学意涵,既不无限扩大共同富裕内容,也不局限于传统共同富裕认识,依然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学界有关共同富裕的概念内涵仍有待明确,无限放大与过于狭窄的现象仍然并存[4]12。客观来讲,科学界定共同富裕边界,有助于建立制度预期,形成科学的集体认知,进而获得更多的社会共识,推动各方力量的有效参与,否则就容易造成执行政策偏离和制度建构错位。具体到我国现实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事关每一个人的切实利益,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热议的话题,及时廓清理论或者认识上迷雾,是极为重要、影响深远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1]2概言之,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一个新话题,也是中国时代发展的一个新命题,不能把它简单化地理解为收入上拉平或者传统意义上“均贫富”,而应该认识到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更多地从人的健康、受教育和发展机会等方面考虑,而不仅仅是单一收入层面上的平等,以实现在理论层面对共同富裕的全面把握,从而指导我国在实践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第二,在现实层面上,如何逐步缩小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差距,诸如地区、城乡、行业等方面巨大落差,以及当前我国发展仍有不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依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宏观上,尽管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客观存在的三大差别,即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行业差别仍然较为突出。微观上,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各个地区资源分布不均匀,以及各个生产单位和各个劳动者之间内外部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同步富裕是不现实的。根据相关资料,2001年以来,中国基尼系数不仅大幅高于欧洲,而且超过0.4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甚至长期高于美国。2019年中国基尼系数达到0.465,属于世界上收入差距特别大的20%国家行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地区、城乡、行业、代际收入差距依旧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近2.6倍;人均GDP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相差近4.6倍。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具体实践中,如何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产力的源头上和宏观政策的调控上,把东西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进而缩小到合理范围内,依然任重道远。

第三,在目标层面上,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上达成共识,画出一个中国最大“同心圆”,进而使每个人在认知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社会预期,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正向舆论环境和积极民意基础依然任重道远。从大历史观视角来看,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围绕“共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即传统文化所建构的均平观念让一部分人觉得共同富裕就是绝对平均主义,但究其本质是杀富济贫。同时,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不足等,引发相当一部分人出现“躺平”现象,甚至不少人认为共同富裕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而已,与自己无关。鉴于此,如何让不同社会阶层,尤其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重影响的14亿多中国人,能够达成一个共同认识或者形成一个共同信念,即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仅靠一些人把“蛋糕”做出来,然后分给不劳而获的人,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同奋斗和共享有,但是这种共同体意识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可以说,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形成“目标共同体”,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家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一起奋斗与共同享有,才能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5]119

第四,在行动层面上,如何进一步统筹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两者之间关系,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态势依然面临着不少难题。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内在包含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大方面或者说两件事,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来说,一方面“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如果蛋糕不大,分得再好,意义也不大。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要看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虽然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就人均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比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要继续搞好经济建设,把“蛋糕”持续做大。如果不继续把“蛋糕”做大做好,只考虑如何分好“蛋糕”,那么“蛋糕”只会越分越小,最后不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而是陷入“集体贫穷”境地。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在具体行动层面不能总想“分好蛋糕”事,而忽视了“做大蛋糕”这个首要大事;另一方面“分好蛋糕”是“做大蛋糕”的重要保障和有益助力,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自动调整因市场竞争带来的结果不平等,进而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经济增长停滞,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性质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只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有效“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富裕是必然的。总的来说,要在实践中统筹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实现二者的动态兼顾和有机平衡,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诸如打破各种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等等。

三、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践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价值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推行的共同富裕不是西方社会理解的以再分配为主体的社会运动,它不仅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同时还具有深刻的经济理论基础和社会理论基础[6]21。就当前我国现实国情来看,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一)从政治层面上讲,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更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的旗帜。具体来说:第一,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100年来,党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宗旨所系[7]40。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进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最雄厚基础所在。第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对西方宣传的所谓“现代化福利”的一种超越。中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强调“富裕”,即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另一方面突出“共同”,即不平等程度缩小,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先于我们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但是整体而言,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富裕的是少数人,而且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严重。“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现象。具体到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属性所在,这与西方所谓现代化福利国家搞的形式上或宣传意义上的共富截然不同,而且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也不会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少数人发家致富为目的。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消灭剥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共同富裕才具备客观实现条件,也最终必然会实现共同富裕目的。第三,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能凝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当前,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持续不断“做大蛋糕”基础上“分好蛋糕”,尤其是要采取多措并举形式来不断化解各种不公正问题,不断厚植共同富裕基础,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14亿中国人的磅礴力量,从而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8]。总的来说,纵观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还没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将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对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9]。

(二)从经济层面上讲,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刺激消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进而助推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来说:一是不断推动共同富裕,有助于刺激国民消费,使国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看,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当收入增加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增加难以带来消费增加;据此规律,随着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难以提升其消费需求,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降低,限制其消费需求,这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带来储蓄过度,而储蓄过度,必然造成消费不畅[10]56。可以说,当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时,社会消费的扩大就被无限抑制了。具体到现实中,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都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是也积累了各种问题,诸如在收入分配方面,低收入群体规模比较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不足,距离“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还有不小差距,从而造成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整体消费意愿或者消费不足问题比较凸显。因此,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断缩小收入层面贫富悬殊问题,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实现,也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进入一定阶段,必须重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不断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有助于社会效率保持或者效率持续提升,否则失去公平或者公平与效率失衡,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国民经济陷入停滞和倒退。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就是实现增长与发展的统一、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供给侧,保持潜在的增长能力,也要从需求侧、共同富裕入手,保持消费能力提升,以提高潜在增长率。在现实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全体人民消费不断升级的过程,这个升级的过程会带动供给总量的增加,刺激经济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可以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则是其中“关键环节”。三是实现共同富裕,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当前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共同富裕不仅表现为个人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收入差距的缩小,还表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公共福利水平的提升,诸如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推动城乡共同服务水平均等化,畅通各个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各种发展机会。总的来说,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使命和政治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诉求,有助于进一步打破经济发展桎梏,全面释放生产要素潜力,以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国民幸福指数提升。集中来讲:其一,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富裕,也包括精神层面富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全面提升以后,必然会把提升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增加文化层面自信自强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弘扬社会真善美和树立社会新风尚,以及把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与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有机统一起来,包括更加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来营造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其二,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贫富差距过大不仅导致经济发展不畅,也必然引发社会动荡。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整体实力很强,但是由于贫富差距过大或者收入分配不公平等,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社会内部撕裂、民粹主义抬头和游行示威盛行等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覆盖面和普遍性,逐步缩小地区、城乡、行业之间差距,进而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新时代中国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既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更高阶段社会形态的重要一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所在。其三,国民幸福指数(GrossNationalHappiness,简称GNH),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不丹国王提出的,类似于绿色GDP或者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与GDP单纯强调经济增长不同,GNH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公民幸福感的有机统一[11]26。具体到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必然要构建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落实社会公平正义,诸如实施更加科学完善的配套公共政策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完善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文化政策、住房政策和医疗政策等等,让人民群众真正、全面、便捷共享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成果,切实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总的来说,历经40多年先富的探索,我国积累了各种社会问题,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化解社会矛盾一种新设想、新探索和新实践,更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行业差距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变革,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层面蛋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创意蛋糕
切蛋糕
做蛋糕之前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