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环保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探析

2022-11-27武云飞段银凤李雅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能源

武云飞,段银凤,李雅娟

(1.安阳市三角湖公园管理站,河南 安阳 455000;2.安阳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技术管理中心,河南 安阳 455000)

0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地释放,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能力也实现质的飞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然而,人类为了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对环境承载力的考量,依旧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得能源消费剧增,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影响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破解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创美丽中国新时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1]。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现象,尤其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污染则是指人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二氧化硫污染、农药化肥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所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导致其对地面受紫外线辐射的保护能力急剧减弱,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行为,使得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导致渔业减产、农作物减产、土壤酸化、土壤贫瘠化;对森林及植被的破坏导致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水土流失、洪涝等自然灾害相继频发,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进而威胁到农田、牧场的生产力,严重影响到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生存。

1 低碳发展理念

“高碳”能源是指碳元素排放比例较高的能源总称,在现代能源中,不论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其主要组成部分均为碳元素,在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碳元素的排放量较高,故属于“高碳”能源,这类能源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以这类资源为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被称为“高碳发展”。

摒弃对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的利用,探索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进行替代,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与不可再生能源相比,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均属于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因此被称作“低碳”清洁能源,它们共同构成低碳型能源体系。在低碳型能源体系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称为“低碳发展”。将“低碳”与“发展”进行有机统一,是推行“低碳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加大低碳能源的利用,以达到控制碳排放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通过能源品种转换的方式,减少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低碳发展”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优化能源结构,贯穿从源头到终端的整个过程,遵循高效率、低排放、少污染的基本理念,降低因人类活动而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程度,使得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排放的碳总量与自然界能够吸收的碳总量趋于动态平衡,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推进“低碳发展”是破解当前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一剂良方。

2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及原理

2.1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

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作为各项产业的聚集地,其经济发展速度飞快。然而,由于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城市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园林植物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环境问题的恶化,其既能美化生态环境、改善市容市貌,又具备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因此,园林绿化能够顺应“低碳发展”模式,促进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生态目标,有效地改善因“高碳发展”对环境及气候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园林植物发挥生态效益的原理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首先,植物叶片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并同时释放氧气;其次,植物也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部分碳元素,有机化合物经过食物链传递到动物体内,再通过代谢释放部分二氧化碳;最后,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和其他异养生物能够分解植物的枯枝落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将部分碳元素释放到大气中。

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自身保持着碳平衡状态,不考虑人类活动,绿色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肺”,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空气中的碳数量远小于其吸收并固定的碳的数量,整体呈现为有机物的积累。当森林植被所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时,称之为碳汇;而固定的碳小于释放的碳时,则为碳源。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乱砍滥伐、擅自开垦林地等行为,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碳失衡,森林绿地系统成为碳源。对此,人类应不断加以重视,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加大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防止森林绿地变为碳源。

3 低碳园林设计理念

低碳园林作为现代园林建设新理念,其在建设过程中既要秉承低碳理念,又要与城市园林建设相结合。其目的是在实现园林绿化功能的基础上,满足绿地生命周期循环,同时利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实现园林生态效益最大化,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低碳园林建设中的“低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低碳设计

在建设低碳园林之前,应以长远的发展目光出发,对园林绿地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包括选址、规模等,尽可能地发挥出生态园林绿地所具备的环境优化功能。优选植物、科学搭配,构建种类丰富的绿地生物群落体系,合理增大绿化面积,在设计环节定下“低碳”基调,后期更好地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作用。

3.2 低碳施工和养护

园林绿地建设不仅在施工阶段要坚持低碳、节能、环保,其后期的养护工作也需要从一而终,减少一次性材料的使用,提高养护材料和设备的利用率。始终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尽量减少使用高碳能源、大型机械、污染材料等,采取低碳环保的方式进行园林施工与养护。

4 低碳园林建设

4.1 低碳园林设计

4.1.1 植物配置

在园林栽种植物的选择配置上,秉承低碳环保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园林的碳汇功能,也能体现出设计的艺术性、美观性。因此,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园林建设中尤为关键的环节,要大力推行低碳理念,不断优化园林植物配置,达到碳汇要求。要以能够吸收、固定尽可能多的碳元素为首要标准来配置园林植物。如光合作用效果显著的阔叶类植物、乔灌木类植物等应作为景观营造的主要种类。因此,我们要加速对园林适宜树种的选育、应用与推广,尽可能延长发挥园林植被的光合作用时间[2-3]。

4.1.2 绿化方式

城市园林的绿化方式要注重各类植物的栽种位置及面积比例,目的是为了将园林植物整体的固碳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例如,对草地面积过大的绿地,要合理补植乔灌木,达到植物种类的最佳配比。要不断完善城市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在道路两旁多栽种乔木类植物,既能隔离道路又能美化环境、降低噪音。推广垂直绿化技术,增加园林绿化的空间面积,实现立体绿化,充分发挥园林生态效用。

4.1.3 园林水景

由于水体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加入水景建设,能够有效利用水体降低环境温度、提升空气湿度。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园林生物种类、优化园林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园林美感,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但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园林水景时,不能仅满足视觉效果而缺乏对水源条件的考虑,在水景区域的选择上,要根据自然水源所在的地形条件,结合设计灵感进行景观水体的设计,这样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材料及能源的消耗率,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景观的自然生态性。此外,要善于将园林水景的设计与自然相融合,例如设计雨水自动收集装置,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4]。

4.2 低碳施工技术

4.2.1 园林建筑选择低碳材料

园林景观的建筑材料要以低碳环保材料为主,降低后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园林建筑材料的选用环节就采取低碳技术有利于园林绿化的长期发展,也能够避免因景观建筑材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其他废气,导致环境的污染问题。

4.2.2 降低施工作业碳排放

选择高效合理的施工作业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施工作业过程中的碳排放。在园林施工中要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方式,多以人力为主,减少甚至避免使用大型的高排放机械,以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影响。

4.2.3 科学处理建设施工废弃物

园林景观建设施工过程中所产生渣土、材料包装、污水等废弃物,要秉持低碳环保理念进行处理,做好废弃垃圾的分类处理,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循环利用率。

4.3 低碳养护技术

4.3.1 推广节水型绿化技术

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因此,采用节水型绿化技术是现代园林建设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加快选种培育节水耐寒植物;其次是摒弃以往的大水漫灌,采取滴灌、渗灌等科学的节水浇灌技术;最后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向集雨型绿地建设迈进。

4.3.2 选择低成本的养护材料

园林景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后期养护工作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养护材料与养护技术的选择上,要注重对成本的考虑,选择的材料价格要相对合理。同时,优先选择能耗低、污染小、耐用等养护材料[5]。

5 结语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也提高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低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前,各个行业都在潜移默化地将低碳理念应用到自身发展的过程之中,低碳发展成为改善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在园林建设中选择低碳技术,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园林能源
张家口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措施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西北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