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碛口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022-11-27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晋商文旅古镇

李 婷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西麓,临县南端。依吕梁山傍黄河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驼铃整天响,船筏日夜忙,商贾满客栈,碛口赛苏杭。”正是碛口当年繁盛贸易的真实写照。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旅游区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 碛口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

1.1 秀美壮观的自然风光

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作为黄河岸边的千年古镇,其坐拥秀美壮观的自然景观,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1.2 独特丰富的人文景观

碛口古镇当中“店铺鳞栉比,街巷通纵横”,拥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如码头、驼店、镖局、票号、商会、当铺、客栈、商铺、庙宇、民居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同时保存有李家山村、西湾村等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依山而建的窑洞,层层叠置,形成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成为古村落古建筑的典范。

1.3 博大深厚的文化背景

碛口古镇经历晋商几百年的沧桑变迁,黄河更赋予它深刻的历史文化。这些历经岁月变迁流传下来珍贵的晋商文化、古村落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让碛口具备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碛口古镇成为了全国不可多得的集多种文化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也由此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民俗传统。

2 碛口古镇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旅融合意识不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文旅融合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文化旅游的认识逐渐清晰和明朗化。碛口古镇当下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文化对于旅游的作用不可估量,具有了一定的融合发展趋势,但很多景点的开发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旅游层面,发展的重点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营销的卖点依旧以古镇的景观资源为主,文化层面的介入太少,文旅融合发展意识不强、视野不宽、重视不够。

2.2 文旅融合深度不够

旅游产业的新发展是以文化为底蕴,通过融合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外延扩展、内涵深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碛口古镇拥有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晋商文化、古村落文化等资源,在当前的文旅开发中,却没能实现这些特色旅游资源的深度转化和开发。

碛口古镇目前旅游产品与项目的文化底蕴不足,对产品文化内涵的发掘深度不够,还停留在简单粗略的文化要素罗列。例如: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景区,仅有纪念碑做以展示,而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战略意义等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度的挖掘,红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利用,红色文化与景区旅游融合方式肤浅,质量和程度都有较大欠缺,游客旅游体验感不强。

2.3 文旅融合特色不明

在当下的旅游开发中,古城镇的开发与经营大多存在同质化严重、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旅游产品单一、建筑外观雷同、主题风格相似,都是明清一条街、仿古店铺,出售相同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感觉千篇一律、乏味无趣。

碛口古镇当前的旅游开发中同质化问题也较为严重,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突显,文化要素散而弱,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存在短板,旅游纪念品没有体现地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中特色不明、亮点不足、新意不够,没有突显碛口古镇独有的文化特色,也缺乏强有力的文化主题。

2.4 文旅融合形式单一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在旅游发展中可以将民俗、故事、文创、节庆、演艺等不同文化形式融入旅游产品中,活化景区文化资源,提升体验价值。

目前碛口古镇的旅游项目仍以观光为主,体验性和参与性较低,文化表现形式简单枯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不够。具体体现在:文化演艺节目单一、文创产品特色不足、民俗展演数量较少、非遗技艺缺少体验、旅游节庆品牌影响力不大等。

3 碛口古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近些年来,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碛口古镇作为黄河流域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在今后的发展中理应明确发展定位,创新文旅融合方式,开辟黄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效能。

3.1 加大资源传承保护力度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碛口古镇的保护与传承。碛口古镇作为山西古村落文化的典型代表,不论是古镇、还是当时晋商家眷生活的李家山村、西湾村,都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但是不可逆转的工业进程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碛口古镇的一些古村落居民搬迁,房屋拆建、遗弃和无保护地重建,对古村落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遗失[2]。今后当地城建和旅游等相关部门应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教育以及规范管理,让村民了解碛口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提高村民古村落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意识;当地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资源的开发,逐步消除不合理的违建、违拆等破坏性的行为,对濒危古建筑古民居进行规范性抢修,“以旧补旧、修旧如旧”,大力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文旅部门应强化文旅融合发展意识,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以古镇的特色历史建筑为重点,打造具有历史风貌的文化景观,激发古镇的活态传承,各方人员积极参与,利用多种手段打造具有旅游型古镇的品牌形象,有机传承文化遗产,使古镇在开发保护过程中真正地“活”起来,做好古镇典型文化的提升与凝练,用文化为旅游赋能。

3.2 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碛口古镇经历过晋商几百年的沧桑变迁,黄河更赋予它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珍贵的晋商文化、古村落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让碛口在文旅融合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碛口古镇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是“开中制”,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长城沿线设置了九边重镇,九边缺少军饷,朝廷和商人达成一种协议,商人往九边运送军饷,朝廷给他们颁发盐“引子”(买官盐的凭证),商人们贩盐低进高出,从中间赚取差价。此制度吸引了众多的商人来往于黄河之上,碛口因此成为晋商崛起的一个平台[3]。这种历史发展进程为现代旅游开发中的“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比如开阳水蚀浮雕——黄河画廊故事的开发,可以通过挖掘碛口的黄河文化、晋商故事、毛主席东渡黄河历史记忆,结合黄河沿岸的地貌风景,撰写出更多吸引和感动游客的好故事,让人们在游览黄河的过程中,不仅看到的是黄河的波澜壮阔、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痕迹,更能读懂黄河在人类发展史、晋商发迹史、中国革命史中的战略意义,让游客循着景色来,带着故事走,让文化推动旅游品质的提升,让旅游促进景区文化的传播。又如对毛泽东东渡黄河旧址的红色文化资源要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开设东渡黄河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实景体验中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开通“重走毛主席路居地”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追寻伟大领袖东进足迹;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红色旅游,了解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这段革命事件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培训等相结合,延展红色旅游产业辐射宽度和资源聚集深度,改善革命旧址服务设施和景观环境,以“红色旅游+”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促进碛口古镇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实现旅游脱贫、服务乡村振兴。

3.3 凝练景区特色品牌文化

碛口古镇因黄河而繁华,因晋商而昌盛,今日的旅游发展也应围绕黄河和晋商两大文化线索而展开,并从中提取和凝练出碛口古镇独特的品牌文化,形成品牌竞争力。

1)黄河人家。碛口是“两黄文化”(即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典型代表。碛口是黄河风光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厚重,黄河文化的深厚积淀为碛口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创新的源泉,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条件。而黄河浸润过的黄土高原所形成的特色黄土文化也为黄河文化增添了更鲜明的人文色彩。碛口古镇在黄河文化资源的转化过程中,应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以互动式感受、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带给旅游消费者更深刻的文化感知与认同。品牌塑造可以“黄河人家”为切入点,重点彰显“两黄文化”,树立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方面,要沿袭、保留、再现一些黄河文化事象,彰显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如黄河渡口、黄河号子、黄土高坡、特色饮食、农耕文明等;另一方面,要结合时尚元素、流行话语、审美需求等,对一些黄河文化资源进行创意修改,形成黄河文化新形态[4]。比如,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村落以及传统民居的基础上打造既舒适、标准,又具地域文化特色、主题鲜明的黄土民宿,并与当地的民风民情、季节性生产活动、婚丧嫁娶仪式以及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创新发展,将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六要素中,构建起典型的“两黄”文化旅游场所与场景,开辟出碛口古镇黄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

2)晋商人家。碛口作为晋商与西北地区贸易的重要码头和商品集散地,至今仍保留着晋商贸易的痕迹。围绕晋商元素,古镇可将明清繁华商贸场景如实复原,并对现有店铺进行规范统一管理,重点打造诚信仁义的晋商文化精神,明确古镇旅游发展的方向。如对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店铺做好继承性开发保护,深入挖掘晋商文化的精神价值,通过讲述其卓越人物事迹、光辉思想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塑造文化旅游IP,凸显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集中展现晋商的奋斗精神和辉煌成就,使旅游消费者在了解晋商历史的同时深刻感受晋商文化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晋商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价值。同时也可将晋商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中,加大文化创意、开发,提供更加具有创造力和高附加值以及鲜明特色的晋商文创产品。通过凝练晋商文化深层次内涵,打造典型的晋商人家,讲好“晋商故事”,塑造晋商文旅品牌。

3.4 拓展文旅融合多途径

碛口古镇目前不仅占据着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且拥有众多特有的文化遗产。景区可以借助会展演艺等手段,通过“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的设计,全面、真实、立体地展现古镇的整体形象,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

1)非遗进景区。碛口古镇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应以临县大唢呐、伞头秧歌、道情戏、三弦书等多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开辟出集非遗展演展示、互动体验、创意研发、交易交流、传承保护为一体的非遗文化聚集区,活态传播区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以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民俗体验、非遗+乡村振兴等模式,在尊重当地原有生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探索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途径。

2)演艺进景区。演艺是游客体验景区旅游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丰富旅游景区夜生活的重要内容。《如梦碛口》就是碛口古镇演艺活动的典型代表,通过观看《如梦碛口》,观众可以对碛口的古往今来、沧桑变迁有更加深刻的体会。除此之外,碛口老艺人的三弦弹唱、伞头秧歌、地方戏曲、黄河锣鼓、碛口号子等当地民间表演艺术都可以在景区进行巡演和展演,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人们广泛参与的文旅消费场景,让人们沉浸其中,既听得明白、看得有趣,又能陶冶情操、玩得开心,并形成碛口特有的文旅活动品牌。

3)会展进景区。会展活动的举办对旅游景区的营销和宣传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比如2019年第四届古村镇大会在碛口召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碛口,共同研讨古村镇保护与活化,并发表了《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新宣言》,让世界的目光聚焦碛口,让更多的游客知晓碛口。今后结合碛口的黄河文化、古村落文化、晋商文化引进或开发更多有影响力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借助会展的影响力让碛口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得到推广和传播。比如依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在碛口古镇召开“黄河文化发展论坛”,邀请全国的黄河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黄河流域文旅融合、打造黄河文化品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为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新时代黄河文化魅力提出更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5]。同时也借此机会让更多目光聚焦碛口,树立黄河文化典型形象。

4)节庆进景区。结合当地的物产特产和民俗传统文化举办相应的节庆活动。比如:打造“红枣文化节”,推介碛口当地红枣特产,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举办“自行车骑行比赛”,吸引骑行爱好者和游客领略“黄河1号公路”的魅力风光,感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召开“吕梁文学季”,汇集文人作家进行学术对话,繁荣乡村文学,弘扬黄河黄土文化;组织“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演讲大赛,欢迎沿黄九省的黄河儿女踊跃参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举办“年俗文化节”,宣传碛口独特的年俗文化,开发特色旅游文化;策划“碛口摄影大展”,欢迎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碛口的美景,领略碛口绝美的地域风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庆活动,让游客更好地理解碛口文化,彰显碛口旅游特色,最终形成碛口文旅品牌。

4 结语

今后,碛口古镇需要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结合国家黄河流域发展战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深推进文旅融合,丰富文旅产品形式,提升旅游服务内涵,打造具有碛口文化特色的文旅品牌,探索出属于碛口特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晋商文旅古镇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