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11-27边立云王远宏张民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科天津市农业

边立云,王远宏,张民

(天津农学院 a. 教务处,b. 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天津 300392)

1 研究与实践背景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工作时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天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天津市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科技、装备和服务支撑,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提升植物保护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节水农业,加快发展城市服务型食品加工业,创新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功能转变。

发展农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农业类高校的使命担当[1],需要农业院校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从供给侧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集聚优势资源,探索新农科发展新路径[2]。天津市高等农业教育从专业布局上看,既有服务农业生产的“产中”专业,也有“产前”“产后”专业。从内涵上看,既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类、水产类专业,也有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工程类、农业信息技术类、农业生物技术类、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类专业,还有与农业加工制造相关的农产品加工类、农业工程类专业,与农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乡村文化产业管理类、环境设计类专业。在办学地位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持续巩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把精力聚焦到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上;在办学方向上,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办学路径上,要准确定位,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把社会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既要传授知识、教授方法、培养能力,更要培育品格,培养有情怀、敢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3-5]。

2 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新型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天津农学院以2014年获批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聚焦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新要求,主动分析都市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调研并深入剖析传统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教育教学价值引领不够,各教学环节“学农、爱农、为农”的主题主线不突出。(2)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既存在专业点布局对产业链支撑度不够的问题,也存在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适应度不高的问题。(3)学校办学借势借力不够,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校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4)激励保障机制不聚焦,人才培养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考虑。依托于国家级、市级教改项目,多角度持续对农科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进行追踪研究,确立了“爱农村、爱农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6]。“爱农村、爱农民”是前提,着力解决“学农不爱农、不愿为农”的问题,打造以“爱党爱国爱农爱校 思源奋进”为主题的育人文化,培养农科学生服务“三农”、奉献“三农”的使命情怀和责任担当;“懂技术、善经营”是关键,着力解决“学农不懂农,不会为农、干不好农”的问题,大力提高农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会管理”是拓展和深化,主要解决学生知识面窄、人文素养和发展潜力不足的问题。

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3.1 突出“爱党爱国爱农爱校 思源奋进”主题,统筹推进“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外活动”一体化建设

打造“课程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农科特色、专业课讲好“四爱”故事)、“典礼育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阅兵、升旗仪式、“七一”表彰等)、“活动育人”(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农业科技帮扶、乡村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育人”(举办“校园文化节”“天农名家讲坛”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体活动)、“科研育人”(进科研团队、进科研实验室)、“竞赛育人”(举办实践教学月创意作品评比展示、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赛、数学建模竞赛)、“榜样育人”(科学家、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对社会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人)等课内外活动,通过抓课堂、抓平台、抓保障,激励学生“思源”奋进,引导学生“贴近农业、体验农业、关注农业、献身农业”,涵养学生“爱农、事农、兴农”情怀,以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

3.2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一流专业

分析适切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供需关系模型,通过整理近15年的数据,从4个维度实证分析农科专业结构与都市农业产业的适切性,为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农科专业结构、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供重要依据。较早增设了体现都市农业特色的“园艺(观赏园艺方向)”“动物医学(宠物医学方向)”“水族科学与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停招3个专业,减招1个专业。

对接产业链,构建涉农学科专业群。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工、管多学科专业支撑的新需求,按照植物生产学科专业群、动物生产学科专业群、水产学科专业群、农产品加工学科专业群服务乡村发展新产业;康养旅游学科专业群服务健康中国新业态;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群服务市场经济新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学科专业群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园林环境学科专业群服务美丽乡村新生态的思路,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农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植物保护等11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一流专业,建设1个天津市示范性软件学院、2个新农科实验班。

优化培养方案,适应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新需求。(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依据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确定新型农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落实OBE理念,细化毕业要求,按5个熟练掌握的专业核心能力、10个基本掌握的专业一般能力、15个初步掌握的通用能力,反向设计课程和教学环节。(2)建立“1+1+M”课程体系。第一个“1”即公共课程群,培养“学农、爱农、为农”的意识;第二个“1”即专业课程群,培养“懂农、兴农、强农”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M”即专业方向和个性化拓展群,拓展善经营会管理的综合素质。(3)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案例、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案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案例、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案例4个方面开展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评比。

3.3 建设“三平台”,支撑一流专业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以水产生态与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占地30 hm2的天津市学农劳动教育基地为依托,筹措专项资金,成立种植园、水产养殖园、动物医院、动物养殖园、物联网智能温室等校内实践教育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以天津农学院-瑞普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引领,在天津津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天津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天津市龙怀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19个企业建设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美育教育基地3个、思政教育基地3个,与天津模范小学、天津中学、天津实验中学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基地1个、劳动教育共同体3个。

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建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天津)、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天津)、天津市食用菌工厂化产业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畜禽病原检测与基因疫苗技术工程中心等25个市级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为师生开展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搭建了创新平台。

3.4 着力“四联动”,拓展办学资源

政校联动:建立校地联动工作机制,与天津市和外省市区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4个,按照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对接涉农产业发展要求,共同组建跨区域、跨学科、跨校际学科团队25个,受聘国家和天津市奶牛、肉羊、水产、葡萄、食用菌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5人,科技特派员286名,建立专家工作站11个。

行校联动:“走出去”,加入行业协会和学会194个,参与行业协会和学会产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请进来”,邀请行业专家200余人次担任专业建设顾问,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导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对课程设置进行论证把关。

校校联动:积极参与由9所高校组建的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由6所高校组建的都市农业高校联盟,与联盟内各高校每年定期交流研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事宜,通过校校联动,集聚优势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校企联动:与52个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负责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供给的“矛盾点”,结合双方的“兴趣点”,共建互惠合作的“线”或“面”。每年约有150余个团队合作共同讲授专业课程,共同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100余项,申请专利150个,共同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农民10 000余人次,校企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45门,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真实的涉农企业生产、质量检测情境,制定了能力考核大纲、细则、标准、题库和考核方式。把体现学科发展特征、多学科交叉与渗透、涉农行业企业最新生产技术和技术标准及管理经验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案例400余个。

3.5 优化资源供给,建立协同聚焦本科教学的保障机制

聚焦人才培养,面向校内校外,整合组织、政策、机制、制度等方面的资源,创建了“1+M+5+P”本科教育工作保障机制。“1”:成立了本科教育领导小组,实施本科教育一把手工程;“M”:出台了多项保障人、财、物有序流动和资源合理分配的政策;“5”:从党建、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5个方面制定了激励和约束性考核机制;“P”:制定了覆盖教师队伍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党务行政干部管理等全方位规范师生行为的制度体系,推进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

4 多方发力,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4.1 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学生

通过第一和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的系统学习、环境熏陶和实践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学农、为农”意识,锻炼了“强农、兴农”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屡获学科竞赛省级部以上大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太极拳比赛、篮球比赛、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等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以上单项奖励520余项、团体赛奖励100余项。其中,全国(含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动物医学技能大赛等近四年累计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63项。学生参与率由2017年底的15%提高至目前的55%以上。

(2)学生参研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突出。学生依托“大创”项目公开发表论文544篇,获批专利310项。学生研发的“智能折叠婴儿摇床”在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获评“我最喜爱的项目”,研究成果被多家企业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学生参研的“大创”项目由23%提高到目前的56%以上。本科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20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被相关企业和个人采用,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3)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稳步提升。三年来,学生考研人数由20%左右提高至目前的56%以上。学生考取211、985高校研究生的比例由2%提高到8%以上。学生的发展潜力得到挖掘,获得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的学生田金歌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期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科研论文;获国家二等奖的学生张键波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在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据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2%以上。

(4)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明显增强。2021年8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天津农学院藏族毕业生矢志“三农”,思源奋进,助力家乡发展的事迹。2018级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农学专业学生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21年第四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扎根农村当村官,服务“三农”,带领老百姓发展致富,成效显著,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由我校毕业生成立的天津由合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天津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示范基地、京津冀土肥水协同发展创新联盟、土肥水高效利用示范基地,与天津市农科院合作成为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节水技术科技服务站,带动周边农户推广先进现代农业技术。天津电视台新闻频道《乡村振兴怎么干》栏目组前后4次专题采访宣传报道。

4.2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依托“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教师在互助合作和服务社会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了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1位教授带领团队和学生把食用菌做成了帮助受援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3位教师获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位教授将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动物食品溯源方面,成效显著,受到同行专家和企业的广泛关注;1支教授团队将计算机建模应用于水产养殖方面,生产实践效果突出;1位教授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葡萄种植示范基地,提升葡萄品质,并将葡萄新品种和葡萄种植新技术推广到周边乡村进行设施化生产,受到多方关注和报道。21位教师获聘天津市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位教师被聘为天津市特聘教授,1位教师获“津门学者”荣誉称号,2位教师获天津市“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5位教师获天津市教学名师奖,7支团队获评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猜你喜欢

农科天津市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有趣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