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牟宗三儒家实践观的中华文化精神

2022-11-26唐圣钦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儒家中华文化理性

唐圣钦

(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文化经历了巨大的震荡。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激荡中,牟宗三以儒家优位立场镜鉴相参中西哲学而建立了儒家实践形上学的哲学思想。实践,是其哲学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核心概念。牟宗三哲学研究,当以实践及其系列命题为中心展开,只有如此,才能呈现出其内在的学理脉络,亦才能透显出其现实关怀。

关于牟宗三儒家实践哲学的研究论著较少,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审美角度研究践仁知天[1];二是从对中国哲学根基的重建角度研究实践智慧学[2];三是从中西哲学比较角度研究实践观[3];四是从儒家信仰层面研究实践观[4];五是梳理牟宗三哲学的实践观念[5];六是分判实践智慧学[6]。从上可知,还未有关于牟宗三儒家实践观的中华文化精神这一论题的学术论著发表。故本文直接从践仁知天切入,运用文献诠释的方法,对牟宗三儒家实践观的中华文化精神系列命题展开深入论析。

二、践仁知天

牟宗三在晚年的讲录及著述里反复讲到,哲学在古代希腊是爱智慧的意思,但直到康德从实践的层面讲爱智慧时,哲学的本义才真正受到正视。故哲学的本义,即实践的智慧学[7]11。这个意义的哲学,现在的西方已经没有了,但保存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里。因为儒家所重视的道德,恰恰是实践之所以为实践的最恰当的、专属于它的意义。故“实践是以道德作实践的本义”[7]11-12。

无疑,儒家是最强调道德实践的。然道德实践什么,道德实践通向何处,是儒家最根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不仅能够明了儒家的核心要义,还能呈现儒家的义理纲格。牟宗三以践仁知天概括了儒家宗师孔子的思想。道德实践的是仁,践仁的目的是知天。这里的知非感知,亦非认知,是证知的意思;这里的天,是天道的意思。综合起来说,践仁知天;就是经由道德实践仁,而能证知天道。这在表面看来,仁与天是二元分离的。其实,在儒家语境里,仁与天是本来一体的。牟宗三在这里给出了两点理由:一是仁心感通的无限性即函其趋向绝对普遍性的意义;二是仁与天的内容意义是同一的,故能践仁而默识之、契接之[8]。既然仁与天本来是一,又何须经由道德实践呢?道德实践仁而证知天道,是针对凡夫道德实践的工夫过程来说的,而非针对圣人来说的。仁与天的本来是一,既说明了道德实践的可能性,亦说明了道德实践的超越性。这既是孔子自己践仁知天的真实洞见,又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方向。

孔子在《论语》里讲仁的句子很多,以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文献为例进一步展开对仁的说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9]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克己复礼为仁,这不是给仁下定义,而是以描述的语句说明仁。这里的己,不是自己的意思,亦不是自我的意思,而是己私的意思,即自己的私欲之义[10]11-12。故己私是个人生命里的负面。这是一定须要否定并克服掉的。故谓克己。这里的礼,不是礼法制度的意思,亦不是礼仪礼节的意思,而是取象征的意义,即与己私相对立的一面。这是个人生命里的正面。这是一定须要肯定并恢复起来的,故谓复礼[10]12。故初步地讲,克己复礼,就是克服生命的负面而恢复生命的正面。所谓生命的正面,简单直接的表达,就是理性;而完整确切的表达,就是方向理性。方向理性与工具理性是相对立的。经济、政治、风俗、科技等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文明成果,就是工具理性的表现。而在现代化文明成果背后支持其有效有序运转的,就是方向理性。方向理性能引导我们看到社会、人生、生命里面哪些是要肯定的,哪些是要否定的,而后能采取正确的实践行为,以使社会正常、人生顺遂、生命升华。故象征生命正面的礼,就是这样一个方向理性。人有感性有理性,但感性容易把人导向歧途,更甚者,错误的感性把人引向错误的方向。故在生活里,不应该用感性支配理性,而应该用理性调适感性,使感性顺着理性,以使生命从完善进至圆满。故深入地讲,克己复礼就是调适感性以恢复方向理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在孔子的思想里,仁就是这样的一种理性[10]12-13。

牟宗三很重视孔子答复颜渊问仁的这句话。他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因为这句文献作为孔子教化我们做道德实践的指点,于我们个人的生命实践最真切。这不是一句有关实践方法的空洞的阐述,而是一句有着直接作用于生命实践的真实感受的生命点化的句子。二是这句文献是进入儒家思想最切近的入手处。这即是说,从这句文献切入,即是抓住了儒家思想的主线,故由此深入进去则易于理清儒家思想的脉络[10]13。仁作为一种方向理性指引我们做道德的实践,即克服己私的感性而恢复方向理性,以期生命臻于圆满。由此意思很自然地直接引出孟子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11]。孟子的这句话直接说明了由克己复礼这句话所肯定的和否定的这种辨别所引发的道德实践为的是什么?道德实践要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即人之为人的这样一个人。这就是,“仁者,人也”的意思[10]13-14。道德实践是一个践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仁完整地呈现出来之时,就是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实的存在之时[12]3。仁是统领并贯穿道德实践全过程的。故从生命在生活世界里的展开来看,仁即是生命践履的常道。即“仁是使人成其为人的道,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12]2。这就是“合而言之,道也”的意思。孟子这句话再进一步来讲,仁不但是人之为人的常道,亦是人展开道德实践的依据。

牟宗三进一步解释了孔子在《论语》里为什么未言及性与天道这一客观的存有,而反反复复言及仁这一主观的实践。天道是客观的存有,不易懂,不便讲,而仁是人自己的事,最切己,易领悟,故多讲。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3]这即是说,仁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做一点,就有一点;不做,则一点都没有。故在生命的全部过程里如能把仁完整地充分地表现出来,天道就一时明朗起来而完整地呈现在人眼前。这时,就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天道。因为这是道德实践仁而必至的境地[14]4。这就是牟宗三以践仁知天概括孔子思想核心的基本要义。从上以来,牟宗三对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一再凸显了仁的实践性品格。故践仁是儒家道德实践的根本内容。无论道德实践形式如何方便,都不离开仁这一根本内容。故当道德实践仁的工夫做到家了,即能自然回到仁天本来一体的状态。这仁天本来一体的状态是透过道德实践工夫而亲见亲证的。故当践仁至此境地,则自然了知天道。因为在此工夫境地里,仁即天、天即仁矣。这也说明了,“客观的存有要通过主观的实践来呈现”[14]5。故透过牟宗三对儒家实践观的深入阐释,可以确定儒家道德实践是牟宗三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基础概念。

三、践仁知天与中华文化精神

经历数千年的锤炼和陶铸,经历跨国界的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不但展示出了其坚韧的生命力,亦体现出了其亘古的真理性。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现代性的宏大语境里,以民族文化交流镜鉴的胸怀,平心地审视中华文化,可以清晰地知晓,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里功勋卓著,在今日及无尽的未来依然将功勋卓著,而且对世界民族在今日及无尽的未来亦将是功勋卓著。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5]。这一段论述简明扼要又含义丰富: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根基;第三,中华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异于世界民族的精神标识;第五,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息不已的力量源泉。质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6]。这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特异性源于中华文化的特异性,而中华文化的特异性又源于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民族的特异性。或许有疑:这不是循环论证么?然则不是。这实是意在表明“中华”一词在诠释上的特异性。“‘中华’这一限定词,正欲在现代化与现代性所覆盖的全球化深处,寻求地域民族文化的个性自主之根。”[17]69进而言之,中华一词之特异性实即是中华文化之民族主体性。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勤劳创造成就了一种奋发不已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内蕴在中国文化里,并成为其一种内在价值。这种具有价值意味的中华文化精神从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里来,又内化在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里。在这样一种提炼—融化—再提炼—再融化的历史进程里,中华文化精神历久弥新。正是这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精神导引了中华民族奋发不已的前进方向。“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8]亦即是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9]抽象地讲,中华文化精神是一种意义价值、思想观念。具体地讲,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即待人接物、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工作生活。虽生活实践无不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体现,然“百姓日用而不知”[20]。故当中华民族因提点而清醒地意识到这一思想后,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就油然而生了。正是因为有中华文化精神的滋育,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仍然奋斗不已;虽历经劫难,而仍然生机勃发。故中华民族生活实践与中华文化精神是一体二端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中华文化精神的实践性与牟宗三论述的儒家实践观是若合符节的。以践仁知天为核心要义的儒家实践观,强调的就是道德实践工夫就在百姓日用中,即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迎来送往、言谈举止、独坐静思等一系列具体的生活事象里充分呈现出仁来。在仁的润泽里,日常的言语行为,及其所及的一切人、事、物,皆绽放着仁的光辉。正是这种通天彻地的光辉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种健行不息的文化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滋育着中华人民不亢不卑、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奋斗不已。亦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难而依然充满生机呈现了这种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21]古代中国圣哲的洞见,可谓是中国精神在古代的经典表述。“我们并不希求拿我们的精神征服世界,我们盼望世界上各型的文化人生能各尽其美,而止于其至善,这恐怕也是真正的中华精神。”[22]中国人崇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各至圆满,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3]。美美与共的理想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勤劳朴实、坚强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中华智慧的滋育下,历经千锤百炼而熔铸出美美与共的中国精神。中华智慧、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根基、思想沃土。在西方思想主导的全球化语境里,中国人民面对西方所长时不应自卑,当奋力学习转化以发展充实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所短时不应自大,当积极解消化以传接继承中国文化。在今日之时代,世界各国人民当交流互鉴,吸纳转化,充实发展,各至圆满。在愈发全球化的时代里,中国人民必须树立并增强文化自信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4]一个民族绵延不断地接续发展,必定植基于其深厚强大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民族文化传统蕴含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传递民族智慧。故“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化与现代性人文转型重要的资源”[17]71。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务必要继承延续民族文化传统,务必要创造性诠释民族文化传统。因为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干,是中华民族的元气,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在当今时代,务必要秉持中华智慧践行中国精神。这不但是对中华民族自身负责,更是对世界负责。宗白华先生曾指出:

我们对于过往的民族菁英,应当具有相当的敬仰,使我们在这民族生存斗争剧烈的世界上,不致丧失民族自信心。我们的弱点固要检讨,我们先民努力的结晶,也值得我们这颓堕的后辈加以尊敬。[25]

这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是警醒:既要看到我们自身的弱点,又要传承我们的智慧;亦是警策:海纳百川,转化创造,传接继承,止于至善。在此意义上,以仁为内容和方向的儒家实践观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四、结语

牟宗三的儒家实践观,既是牟宗三源于时代感触的理论思考,亦是其对时代危机进行纠偏补正的哲学方案。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交汇的当下文化语境里,儒家实践观投射出的以践仁知天为哲学内核的中华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亦是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智慧方法。这不仅是牟宗三深邃的哲学洞见,亦是中华民族向当代世界供给中国方案的时代愿心。

猜你喜欢

儒家中华文化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