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刺杀小说家》文化负载词英译效果简析

2022-11-26王蔚濛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说家译文原文

王 星,王蔚濛

(1.沈阳建筑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影视作品是文化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语影视作品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生活的便捷渠道。中国影视的高质量翻译不仅有助于吸引外国观众的目光,也有助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因此,译介学视域下的影视作品翻译便成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而电影作品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电影翻译中的可译性占主流,但不可译性也不容忽视。因此,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质量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接受效果与作品的传播影响力。

一、电影简介及中国文化蕴涵的表达

(一)电影《刺杀小说家》简介

电影《刺杀小说家》由路阳执导,雷佳音、杨幂、董子健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关宁(雷佳音饰)为了寻找失踪女儿的下落,接受屠灵(杨幂饰)委派的任务——刺杀小说家(董子健饰)的故事。与此同时,小说家笔下的虚幻世界也正在影响着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命运。电影的结构采用“双重世界”设定,非常新奇。

(二)电影《刺杀小说家》中国文化蕴涵的表达

1.神秘色彩

电影中,小说家路空文已写了六年小说,并能在小说中把人“写病写死”。路空文在小说中为赤发鬼的设定的情节,会对应在现实世界中的李沐身上。比如,李沐会因小说中赤发鬼的遭遇而头痛昏厥。因此,李沐派屠灵找到身怀绝技的关宁去刺杀路空文,阻止路空文写赤发鬼被杀死的结局。

关宁扔石头的精准度,也是一种神秘力量。影片开头,关宁在相当远的距离外用石头曲线击中人贩子的车窗玻璃,救下一车被拐卖的儿童,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2.鬼神崇拜

云中城百姓对赤发鬼的绝对崇拜是中国普通百姓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对力量的一种崇拜,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神鬼的崇拜、对暴力的顺从。

3.对“义”的追求

屠灵是自小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本是李沐派去刺杀路空文的高手,但她被关宁执着寻女的精神所感动,在最后倒戈相助关宁与路空文。屠灵的倒戈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价值取向,为了“义”弃恶从善向善,是被普遍认可和推崇的。

路空文笔下的小说世界里,空文与赤发鬼的决斗是报仇,也是正义的彰显。

4.冒险精神

“想活着就不能继续逃下去,而是要去那云中城里杀出真正的活路”,一介凡人路空文,即使力量悬殊,也敢挑战赤发鬼,终于弑神成功。关宁为寻女,六年里经历各种磨难,即使心生恐惧也敢冒险一试,从不放弃一丝能找到女儿的机会。这些都是角色突破自我、敢于冒险精神的体现。

二、文化负载词含义及电影《刺杀小说家》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一)文化负载词的含义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直接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活动方式。在电影《刺杀小说家》中,文化负载词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词、中文惯用表达和对中国传统经典的引用[1]。

(二)电影《刺杀小说家》中部分文化负载词例举

母语为中文的观众对电影《刺杀小说家》的理解欣赏是没有障碍的,无论是其中的诗词、成语典故、俗语俚语、隐喻象征,或是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称谓、古代计时方式,观众们都能即刻理解。但在影视作品“走出去”时,这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词汇,其他目的语观众,例如英语母语者就不易理解其中含义,譬如:“烛龙升,白翰落;夺丹青,抢锦帛”“昔在炎运中,白翰乱无象”,其中“烛龙”“炎运”这些诗词中的意象、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有表示时间的“一炷香”“酉时”,以及“行脚老僧”“开府将军”“腌臜泼皮”“先斩后奏”这些词语,以及表示饮食品牌的“绿波廊”等等。要用文学翻译的方式传情达意,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本意,让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和情感倾向。

(三)电影《刺杀小说家》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池莉曾说过:“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吧。我们说不喜欢某个外国作家的时候,往往是不喜欢某个翻译者。原文太重要了。”[2]可见,要让受众接受并喜欢作品,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它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在翻译中就需要“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并非谢天振首创,而是借用自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的专著《文学社会学》中的一段话:“如果大家愿意接受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的话,那么,翻译这个带刺激性的问题也许能获得解决。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3]。参照体系不仅指语言,还应该包括文化语境。

三、电影《刺杀小说家》文化负载词英译及分析

(一)归化

翻译中的“归化”最初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书中所提出的,指的是一种翻译策略。归化常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4]207。归化倾向于译入语文化和译文读者。

1.译例与分析

例(1)原文:烛龙升,白翰落;夺丹青,抢锦帛。

译文:The dragon rises;Baihan falls.Steal the paintings;Snatch the silks.

《山海经》写道:“钟山之神,名曰烛阴。”[5]而在《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道:“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6]可以推测,烛龙是一种类似于蛇形、无足的山神,并不属于龙的范畴。电影中用“烛龙”指代百姓心中的神“赤发上人”,实则是暗指他德不配位,不能称之为中国观众心中代表力量、正义的真正的“龙”。“烛龙”在目标语文化中并无对应的意象。在西方文化中,龙总是以邪恶、阴暗的形象出现。这种看似无心的意象失落,反而成功塑造了烛龙的反派角色特征,造就了弄拙成巧的翻译效果。而“丹青”在此处并非主要关注的意象,侧重点是“抢”与“夺”两个动词,因此译文不需要处理为中文读者所熟知的“ink and wash(水墨画)”,简洁地译为“paintings(绘画)”就可以达到预期翻译效果。

例(2)原文: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昔在炎运中,白翰乱无象。

译文:Amid the coming calamity.There will be parched lips and dry throats.But in the joy of today.Everything is pleasant.As summer fades to winter.So Baihan’s image will fade.

电影中根据剧情编写的诗歌翻译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意蕴。而诗歌翻译的是否可译性在译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翻译诗歌时,容易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扭曲。此处,“炎运”是指五行家称以火德而兴的帝业之运。“乱无象”出自《左传·襄公九年》,晋侯问于士弱,宋国发生火灾,从而知道天道的事情是否可以肯定,士弱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7]。这里,“乱无象”指失去常态、常道。由于西方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差异较大,其并无对等的术语表达,只能根据意义处理为“随着时间推移,白翰坊被血洗一空”,使得英语观众理解其中心思想和核心意义。

例(3)原文:绿波廊的蟹粉小笼。

译文:crab meat dumplings

文化意象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植物、动物、数字等,也可能是一个地名[8]。此处特指的“绿波廊”是带有特定文化情景的名词,特指某一家餐厅。这类表达蕴含着中国人的一种特有的饮食文化,即更加信任、喜爱时间积淀更久的“老字号”。结合人们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而言,确实如此,美食常常与品牌和某一特定的地区相关联。比如,对于陕西人而言,提起肉夹馍,自然而然地想到潼关肉夹馍;提起擀面皮,很容易联想到美味的岐山擀面皮。这都是属于我们民族的美食文化成果。在翻译时,目标语国家并无此种饮食习惯和品牌、地区,此种的文化意象缺失是一种必然。但要想尽力弥补这种差距,可以对其进行转换,将具体的各种品牌名称转换为“time-honored brand(老字号)”。

例(4)原文:他撑了一炷香。

译文:He struggled for a quite a while.

“一炷香的时间”大约是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因为古代香的长度、粗细不等。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鉴于西方国家并没有燃香计时的习惯,译为“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合理的,表现出了正直的角色久天在反派的摧残下不低头、不投降的坚韧和毅力。

例(5)原文:我确实先斩后奏的。

译文:I know,I should’ve asked.

成语“先斩后奏”出自《汉书·申屠嘉传》:“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9]颜师古注:“言先斩而后奏。”《新五代史·梁臣传·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珍曰:‘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10]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成语是鲜明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采用直译加注释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其占据画面篇幅过多、过长。电影每一个镜头时间都十分短暂,过长的注释并不适合出现在影视作品翻译中。因此,按照其主要含义,表达为“我应该先请示一下”即可。

例(6)原文:腌臜泼皮。

译文:Cockroaches

该词语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脏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11]“腌臜泼皮”多指地痞流氓或流氓无赖。此处翻译就借用蟑螂这一通用的意象比喻令人厌恶,能够消除中西文化的错位,引起对等的情绪反应。

2.归化策略英译效果分析

“归化原则”下的译文透明流畅,能传达原作中特有的文化意象。该策略关注作品意象设定的象征意义,注重内容重现以及意境还原,追求文化品牌口头俗语的广泛化。归化能够使目的语观众更容易理解原文内容,降低目的语观众的理解难度。但这一策略却程度不等地都存在着一个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凸显中国文化特质,反而削弱了作品文化蕴涵的深度和广度。在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时,要注意文化外译的文化负载词和辅助词的承接。

(二)异化

“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中的某些异质性,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异化倾向于原语文化和原文作者[4]207。异化法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一国的语言,为英文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为译入语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1.译例及分析

例(7)原文:行脚老僧。

译文:old monk

“行脚老僧”又作游方、游行。谓僧侣无一定的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称为行脚僧。此处仅译“老僧”实在不妥。译文完全未能表达出背后蕴含的中国特色佛家文化。此处,笔者斟酌提出,可以将其修改为“Wandering old monk(云游老僧)”,能塑造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形象,将佛家超然脱俗、无拘无束的自由僧人形象传达出来。

例(8)原文:开府将军。

由上述模型及设定情况可得,在100 m更换轨枕范围内,在将扣件松卸并向两端各延伸10 m的情况下施工时,只要轨温不大于6.35℃,就不会出现胀轨现象。

译文:generals

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出自《后汉书·董卓传》:“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12]此处指的是赤发和久天两位将军,他们曾经是相互扶持的结拜兄弟,但最后因为赤发的野心而决裂。省译“开府”的话,就削弱了他们二者之间的情感渊源与羁绊,在后续的决裂情节中也难以突出剧烈的矛盾冲突。笔者在此处建议也可以借用“结拜兄弟”来表达他们二人的关系,即“the two sworn generals(宣誓、结拜的两位将军)”。

2.异化策略英译效果分析

中国文化外译时,既要使目的语观众理解接受作品所传达的形式、意义,更要让目的语观众通过作品来理解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感知中国文化魅力。异化就是能很好地展现中国文化特质的一种翻译策略。

目的语观众通过“异化”翻译的方式来感知、认识、了解中国文化蕴涵。“异化”翻译,能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质,更深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文化张力,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三)直译

所谓直译是在译入语语法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近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4]167。直译照顾到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对原文形式做必要的调整,因而文字比较通顺,读者能够看得懂。

1.译例及分析

例(9)原文:小橘子。

译文:Tangerine; Little Tangerine; Sweet Tangerine.

小橘子是主角关宁被拐卖的女儿的乳名,也是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此处译为橘子对应的英文Tangerine(橘子;柑橘),而没有像其他角色一样用拼音“Xiao(小)”加人名拼音指代人物是有意为之的。一是为了将小女孩区别其他配角角色,能够迅速帮助观众关注主要人物;二是利用“橘子”这一意象塑造小女孩可爱的形象,如同橘子一般鲜艳明媚、可爱动人,能够即刻将目的语观众拉入影片情绪,在后续情节中父亲呼唤“Sweet Tangerine(可爱的小橘子)”和“Little Tangerine(小橘子)”时更合理地将情绪渲染深刻、到位。

例(10)原文:人都凉了。

译文:He’s already cold.

“凉”一字常表示悲怆,内心凄苦,又比喻灰心、失望。引申的意义是事情没戏了,或者表示人已经死了。一般翻译时译者需要结合语境,把它译为具体的场景,例如天气降温、事情办不成了或者人已经逝世等。但此处采用了直译策略,保留“凉”在英文中的“cold(寒冷的、失去知觉的)”意思,引申为人已逝去。这样的直接的处理能使英语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对于同一个词语多样性的表达。

2.直译策略英译效果分析

直译,并非逐字译,也并非死译。在原文内容清晰、直接、易懂并且不包含太多文化蕴含的情况下选择直译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它能够尽可能地贴近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并且传达给译入语读者同样的效果。

(四)意译

中外学者给意译下的定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国学者张今认为:“意译是指在译文中另外寻找新的表现法,来表达原文的逻辑内容或形象内容。”[4]170许渊冲则认为,意译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4]170。

1.译例及分析

例(11)原文:我忘了时辰;过了酉时他们就会跑出来吹号子。

译文:I forgot the time;They come out and blow their horns before sunset.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称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计时法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是半夜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的时间区间。“时辰”是中国独有的计时方法,且计时单位与西方国家不同,此处舍弃这一意象,转而处理为“time(时间)”突破了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差异。“酉时”指的是十七点整到十九点整,即日落时分。若直译“酉时”为“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5 p.m.to 7 p.m(傍晚五点到七点的时间范围)”,虽然表达更为精准,但给观众带来较大的阅读压力,且这一信息并非需要具体到时刻,可以将其简化为“before sunset(日落前)”,这样的译法更为简洁、直观,也消除了时间表达方法的不同而带来的理解上的差异。

例(12)原文:刺杀小说家(影片名)。

译文:A Writer’s Odyssey

《奥德赛》相传为诗人荷马所作,诗人描述了奥德修斯十年间在海上惊心动魄的历险,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从斗争到胜利的过程,表现出主角机智和勇敢。现在,人们用“奥德赛”来比喻漫长的行程。此处片名借用“奥德赛”一词,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既展示了小说家陆空文塑造的笔下世界引人入胜、情节跌宕,也指他现实生活的起伏漫长,呼应他孤独写作仍笔耕不辍六年之久的不易。

2.意译策略英译效果分析

意译的功能是围绕着“效果”展开的,译者对原文的处理可以不拘泥于形式结构,可以对其进行调整、重构,也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影视作品的片名翻译常常用到意译这一重要的翻译方法,因为中文的电影标题往往是全片内容的浓缩或者是剧中的某一重要线索,对应的英文题目则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和译入语观众的思维习惯。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要增强中国本土电影的国际传播影响力,除了提高拍摄质量外,提高作品翻译的质量也至关重要。影视翻译是跨文化障碍译介,而目前的译制产业中,影视译介体质不完善,译介人才储备不足,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影视翻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建议加大影视翻译人才培养,可以在翻译专业增加影视翻译方向课程,使学生进行系统化理论学习。同时可建立专业团队,把控翻译流程,建立完善的影视翻译体系。

翻译后的影视作品,其受众是对中国文化语境不熟悉、不了解的外国观众,这种接受语境是翻译者在翻译作品时必须特别注意的。因此,影视作品翻译时,应变中国叙事法为受众容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与语言风格,即“创造性叛逆”。特别是体现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概念或现象的文化负载词,在接受语境中并无与之对应的概念或现象,如影视中出现的诗词作品、成语典故、俗语俚语、隐喻象征以及带有特定文化情境的语词等,翻译时可以统一语言风格,采用以意译为主,追求意境的创设与情境化表达,努力形成相对固定的翻译模式。

另外,翻译中应注重细节。字幕翻译应注意屏幕显示限制,除配字幕外,作品画面中出现的文字也应同步翻译,以便于目的语观众了解剧情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影视翻译的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在不断提升译者素养和译制机制专业化的同时,也需要主动吸取国外经验,创新翻译方法,努力提高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猜你喜欢

小说家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沃尔特·司各特诞辰250周年:他绝不只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小说家
著名小说家、诗人、编剧阿来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弟子规
弟子规
诗人小说家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