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视域下地方高校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提升路径思考

2022-11-26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人才发展

廖 鑫

(安康学院 发展规划处,陕西 安康 725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重要会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擘画了2021至2025年乃至2035年的发展蓝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会对“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立足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展望2035年奋斗目标,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在把握新时代发展要求、提高自身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努力提高教育服务贡献能力,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基础,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把握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迈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指明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遵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重要论述的精神要义,把握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发展时代要求,在学深悟透和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守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高校是知识汇聚的殿堂,又是培育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学校党委要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路线,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体系、专业建设、管理服务当中,引导师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培育学生热爱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工作者潜心育人、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二)于危机中把握新机遇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世界发展格局,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国内改革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应对危机,稳步促进发展,应用全局性、辩证性的思维和科学、务实的举措成功应对此次危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3]。教育事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关键意义的社会事业,“两新”理论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危中寻机的方法论,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要以更深邃的眼光、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在危机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迎接产业发展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动适应社会全方位发展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人才、技术支撑,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主动培育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注重科学技术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正在加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4]。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唯有在科学技术创新、产品自主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变革等方面,解决好各类“卡脖子”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保障国家的经济、文化、科学、国防等方面的安全,才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实现关键突破,促进国内大循环发展。高校是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是发展科技事业的核心场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凝聚创新发展共识,发扬科学研究人员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基础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的进步与高校的发展应视为“命运共同体”,社会的进步推动高校的发展,高校的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是经济要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治理以及民生工程都需要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科学研究、技术革新、人才引培等在各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校所能够提供的支撑,因此,高校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立足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最终要实现专业设置实用性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学生就业稳定,教育服务贡献能力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立足新经济发展,优化专业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能够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快、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结构优、经济效益发展好的目标。新冠疫情既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又催生出大量新兴产业,要想在供给和需求上实现动态平衡,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就需要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注重人才引培,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疫情带来了挑战,也为新经济的成长创造了机遇,高校在经济发展变革中,应该顺应新形势,聚焦新需求,按照“社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的思路,围绕产业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做强品牌专业、做精特色专业、做优新兴专业,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应用型人才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二)立足科技革新,创新学科建设管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当前,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5],只有充分认识创新发展是第一动能,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新经济的发展添活力。社会服务是高校承担的重要职能之一,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与社会服务质量,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管理。首先,鼓励学科建设革新。要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先进制造、康复医养等重点领域的新应用新要求。其次,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在新发展阶段,多领域多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常态,对技术应用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因此,加强学科基础建设、鼓励交叉融合发展既是推动经济发展变革的需要,也是快速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有助于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增强教育服务贡献力。最后,注重特色学科发展。以特色谋发展是高校树立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发挥优势学科带头作用,注重特色学科建设,能够在行业企业服务中夯实科学研究的基础。

(三)立足人才培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把招才引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各行业、领域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依靠人才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依靠人才为发展增添后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4]。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承载着传授知识、塑造灵魂、传播思想、哺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务必要打牢人才基础。立足人才培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这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基础,也是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重要保证。二是注重高层次人才引培。创新人才引培模式,分类引培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高水平师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三是整合区域人才资源。统筹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地方政府博士选调生等高层次人才资源,与高校师资融合共享,建立灵活的人才聘用、交流和管理机制,构建高校、行业、产业多元共生的人才资源发展格局。

三、汇聚校政企力量,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的核心是要把受教育的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将自己的素养、知识、技能等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体现自己的价值,反映受教育的质量。教育服务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播、人才供给、技能应用、科学研究以及高质量合作上,能够为社会发展解决关键问题。学校、政府、企业是智力支撑、资源配置、社会生产发展的三支重要力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汇聚三者力量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提升。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这为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擘画了路线图,也明确了学校党委在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

首先,要加强政治领导,夯实政治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4]。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高校教育工作者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才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强化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高校是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夯实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杜绝不正之风在高校蔓延,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加强师生的道德品行和理想信念教育,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绿水青山”。最后,要提升组织建设,营造服务环境。配强领导班子,培优专业骨干力量,发挥好头雁效应,确保党的要求不折不扣在高校落实。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教育服务环境。

(二)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校政企合作长效机制

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高校应增强服务意识,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政府、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教育服务的主动性和贡献能力。在校地合作、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智力服务等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校政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多元共生发展。

第一,构建合作长效机制,需要树立合作大局观。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树立校政企合作大局观,需要从合作理念、合作举措、合作机制上统筹思考,既要考虑高校所能,又要能充分满足社会所需,还要注重合作实效。培养人才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大计,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政府引导、校企参与,因此,在顶层设计上,要联合校政企构建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在校学习、入企实践、定向就业,促使学生良性发展。让培养出的学生角色转化迅速、专业技术过硬、适应社会能力更强,形成校政企协同育人发展大格局。

第二,构建合作长效机制,需要树立项目化思维。校政企合作要以项目为抓手,厘清投资建设项目与科学研究项目之间的关系和差别。从顶层设计上,要引导教育工作者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以项目化思维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一是要深入研究学习中、省、市的各类政策,做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推动学校建设发展;二是要围绕社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智力服务为契机,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做实科学研究项目,增强学校的科研软实力。

第三,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构建阶梯式服务体系。校政企合作不能一蹴而就,不是主观想象,更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建立在实现共同愿景、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旨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循序渐进、成效节节攀升。因此,从顶层设计上,一是要注重从小处着手,畅通合作渠道。从专题培训、横向项目合作、课题研究、联席会议等“小合作”上入手,推动产学研规模化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畅通合作渠道,构建校政企长效服务机制;二是要增强要素保障,健全服务体系。围绕合作目标,统筹建设组织实施体系、资源保障体系、人力供给体系、能力评价体系、经费保障体系等,确保各类合作落到实处。

(三)深化产教融合,注重产学研用协调发展

产教融合发展融入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建设发展、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新发展阶段构建校政企协同育人发展格局的关键。深化产教融合,注重服务地方,有助于促进“双一流”高校建设,有助于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也有助于提高教育服务贡献能力。一是要加强高校科研平台管理。规范和加强科研平台管理,创新科研人员管理办法,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有利于促进科研、教学、创新创业等标志性成果产出,提高服务能力和指导实践的水平。二是要发挥企业关键主体作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和实践指导,联合建立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训基地;依托龙头企业,支持共建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为产教融合发展搭建创新发展平台。三是要注重合作办学协同育人。随着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形成,教育发展也要实现均衡发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注重特色发展,联合职业院校共同办学,深化与企业大学、企业联盟的合作共享,构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机制,这既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地方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增强教育服务实效,也有利于学生就地择业就业。

四、结语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努力提高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奋斗目标,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经济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助于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有助于促进高校内涵建设,更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高质量人才发展
人才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