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淑佚诗补遗及与许兆椿互见诗考辨

2022-11-26李建国陈晏葶

关键词:南安寒食诗集

李建国 陈晏葶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清代诗人彭淑,字谷修,号秋潭,又号方山居士,湖北长阳人,土家族。彭淑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三十五年(1770)乡试中举,其后多次会试不第,乾隆五十二年(1787)通过大挑的途径步入仕途,历任江西瑞昌、弋阳、崇仁、吉水、浮梁、临川等地知县,嘉庆十二年(1807)病逝于江西南昌。著有《秋潭诗集》《秋潭外集》《言》等书①。

彭淑是乾嘉时期湖北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与安陆余庆长、云梦许兆椿“文名鼎峙”[1]卷33。彭淑以诗名世,其诗作现存六百余首,主要收录在《秋潭诗集》中。该书收有彭氏自己编辑的六个集子:《蟾芝集》《长阳竹枝词》《文江小稿》《秋帘小草》《捻汗集》《泛舟集》[2];按时间顺序连缀,每个集子中的诗篇,也是按创作时间先后胪列。笔者近日在研究彭淑相关问题时,发现了他的一首七言律诗,《秋潭诗集》并未收录,并在延伸阅读中,发现彭淑的两首诗与许兆椿的作品有互见之嫌,故特作考证。

一、彭淑佚诗补遗

王昶《湖海诗传》卷三十二收录彭淑诗七首,其中《送徐玉田宝麟署南安郡丞》未见于《秋潭诗集》,诗曰:

太息天涯日暮云,故人落落少知闻。相思旧雨非新雨,惆怅逢君是送君。也恐青衫愁司马,谁将蛮语问参军。好烹一掬芙蓉水,消受梅花到夕曛。[1]卷32

除了《湖海诗传》,丁宿章《湖北诗徵传略》卷三十九“彭淑”条所引《国朝雅正集》,亦录此诗。[3]卷39由此可见,这首诗确为彭淑所作,并受到诗坛称赏。

对于这样一首佳作,彭淑何以没有收入自己的诗集呢?遗憾的是,笔者学殖浅陋,竟未能找到徐宝麟的丝毫线索。清代名“南安”之地有三:福建南安县,属泉州府;江西南安府,辖大庾、南康、上犹、崇义四县;云南南安州,属楚雄府。清人所谓“郡丞”,多指府之“同知”,如此,则徐宝麟这次赴任之地当为江西南安府。但是,遍检同治《南安府志》(同治七年刻本),无徐宝麟其人。诗的颈联中有“蛮语”二字,盖用东晋郝隆任桓温南蛮参军故事,语出《世说新语·排调》,彭淑用此典必有所指。到乾嘉时期,无论江西南安府,还是福建南安县,都早已不是蛮夷之地,且县无郡丞编制,民国《南安县志》(民国四年刻本)中也没有徐宝麟的记载,那么,徐氏赴任之所又或为楚雄府南安州。南安州即古摩刍,设州自元始,明清仍之,民国改摩刍县。旧志中,《南安州志》修于康熙年间,不及乾嘉,唯有民国《摩刍县地志》记载较全,可惜亦无徐宝麟的信息[4]。因此,对彭淑这首佚诗本事的研究只能有待文献足徵之时。

二、彭淑、许兆椿互见诗考证

许兆椿,湖北云梦人,彭秋潭乡试同年。许兆椿的生平记载,《云梦县志略》太长,《湖北通志》较略,综之如下:

许兆椿,字茂堂,号秋岩。乾隆壬辰(1772)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充武英殿纂修,《四库全书摛藻堂荟要》分校官,方略馆协修,《永乐大典》分校官,《辽金元三史》纂修官,《文渊阁》《文津阁》覆校官……嘉庆甲戌(1814)年五月,以疾卒于京邸,年六十有八……著有《秋水阁诗集》若干卷。[5]卷9

兆椿,字茂堂。乾隆壬辰进士,授编修,转监察御史,改刑部郎中。随侍郎王昶查办高邮、长沙、应山、卫辉等处案件,以敏给称,擢松江知府。嘉庆初,累迁刑部左右侍郎,调仓场侍郎。蠹役高天凤盘踞多年,求得其罪,严治之,积弊一清。授广西巡抚,旋调漕运总督,节省帑银四十万两。内召为工部侍郎,转吏部。授贵州巡抚,再召为刑部侍郎。授浙江巡抚,以病乞休,寻卒。[6]卷139

许兆椿文名勋业并盛,是彭淑一生最亲密的挚友,他曾为彭秋潭之父彭祖贤撰写《行状》,其文已佚②。许氏的著述,现存《秋水阁诗集》八卷,《秋水阁杂著》一卷,其中有《饮李兵部云樵斋同彭秋潭作》(以下简称《饮李兵部斋》)七律组诗四首:

袅袅东风吹柳绿,招寻夏日玉堂幽。薇垣红药今难比,武库青霜古莫俦。岂敢论才当数子,便须把酒想千秋。城南咫尺经过熟,来与诸君共拍浮。

落花飞絮最骖驔,曾记都门送晓骖。忆去春程静斋、安桂甫、程观民之别也 芳草平原憎别路,桃花流水忆深潭。惊心故友成南北,弹指春光又二三。莫向尊前悲老大,诸君如此我何堪。

朝回无事换春衫,好友招邀酒共衔。讲德论成余四子,谈诗才欲尽三缄。听来燕市楼头笛,坐忆清江树杪帆。迟尔城边寒食路,踏青随意问春岩。

酒酣落笔竞镌镵,此处诸君总不凡。春色泥人皆骀荡,世情于我别酸咸。柔风细柳低迎阁,得气娇莺渐出岩。如此风光宜共惜,城头莫问日西衔。[7]卷4

这组诗的前两首与彭淑的《寒食前五日小集许秋岩寓斋同李云巢莘职方潘巽山绍观舍人分韵秋潭两字》(以下简称《寒食》)非常相似:

袅袅东风吹柳绿,招寻暇日玉堂幽。薇垣红药今焉似,武库青霜古莫俦。燕市逢春无几日,酒垆击筑有千秋。当筵意气倾人甚,笑看檐前月似钩。

落花飞絮最骖驔,曾记都门送晓骖。草色迢遥连汉苑,柳枝憔悴忆江潭。惊心故友成南北,弹指春光又二三。莫向尊前悲老大,诸君如此我何堪。[2]卷1

二诗相似程度各异,前一首两联基本相同,后一首三联完全一致。要考证这两首诗的原作者,必须先弄清其创作背景。

《秋潭诗集》按创作时间编辑,《寒食》编在《蟾芝集》中,作于彭淑游学京师期间。按《秋潭祭妇文》,彭淑自乾隆乙未(1775)至乾隆庚子(1780),“留京六年,连不第”。[8]卷16编于《寒食》前的《思亲》云“忽此四载余,泛泛若萍梗”,《除夕前一日》云“况我离荆南,四载留京华”,则彭淑至京已有四年,而编于《寒食》后的诗作显示,彭淑在京又过了一个冬季,而庚子(1880)春闱失利后,他才离京返乡,所以,《寒食》当作于留京第五年即乾隆己亥(1779)春。

《寒食》诗题中提到的三人,许兆椿外,李莘、潘绍观也是时任京官的湖北文人。其中,李莘与许兆椿是云梦老乡:

李莘,字耕岩,号云樵。幼颖敏,能诗文,楷书名冠一时。乾隆丁酉(1777)拔贡,朝考第一,授七品小京官兵部学习,期满,授职方司主事。留心当世之务,凡宇内山川扼塞、兵马粮饷之数,悉书小折佩之,堂官有问,皆举以对。阿相国深器之。丁外艰服阕,以母老乞终养,卒于家。[5]卷9

李莘之号,《饮李兵部斋》与《云梦县志略》皆作“云樵”,《寒食》作“云巢”,应是彭淑因音近而误记。乾隆己亥(1779),李莘已经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故而许诗称兵部,彭诗称职方,皆可。

潘绍观是湖北浠水人:

潘绍观,号巽山,绍经弟。由举人官中书、军机处行走,乾隆辛丑(1781)成进士,选庶吉士,改刑部主事,晋郎中。总办秋审,请减情轻法重,免死案二件,改缓改矜,定新例数条。京察一等,出知韶州府。安南咨送海盗三十七名,惟案诛一情实者,余皆全活之。英德饥民劫夺官米,上宪将发兵骈诛。绍观亲往劝谕,众立散。尝伴送暹罗贡使入都,事竣回任,寻擢浙江宁绍台道,未上,卒。著有《巽山诗集》。[9]卷21

考《湖北通志·选举表八》,潘绍观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6]卷130乾隆己亥时,任职中书,故彭诗称舍人。由此可见,《寒食》是乾隆己亥春,几位在京湖北籍文人雅集的产物,地点在许兆椿寓斋。

许兆椿《饮李兵部斋》所写同样是文人雅集,也是寒食时节,许、李、彭三人亦与《寒食》同,而许、彭之诗又存在较多相似雷同之句,只不过地点在李莘住处。因此,两人所写当为同一次雅集,后来整理自己的诗作时,其中一人记忆有误,并且,通过下文的考辨可知,许兆椿误记的嫌疑更大。当然,在没有更充分的证据之前,也不能完全排除两次雅集的可能性。

“落花飞絮最骖驔”一诗原作者当为彭淑。首先这首诗用的韵是下平十三覃,韵脚分别为“骖、潭、三、堪”。《寒食》雅集分韵作诗,所依之韵为作者本人之号,彭淑号秋潭,故而“潭”韵诗作者只能是彭淑。许兆椿《饮李兵部斋》四首所依之韵是下平十一尤、下平十三覃、下平十五咸,其实就是以“秋、潭、岩”为韵。即使两人之诗非同一次雅集,但以作者之号为韵的游戏规则应该是一致的,而许兆椿号秋岩,断无作“潭”韵诗之理。

其次,诗的尾联云“莫向尊前悲老大,诸君如此我何堪”,这种悲凉只能是彭淑心态的流露。据前引诸人传记,李莘、潘绍观此时虽与彭淑一样,同为举人,但已入中书或六部任职,许兆椿早中进士,入四库馆,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惟有彭淑仍然落拓穷困,只有他才有资格说“诸君如此我何堪”。许兆椿绝不会说此类话,因为不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如果是和彭淑之韵,则更不合情理。

再次,许诗于“曾记都门送晓骖”句下自注云:“忆去春程静斋、安桂甫、程观民之别也。”这里面信息有误,三人亦恐非许兆椿所能送别。程静斋名定泰,云梦人;安桂甫名嘉相,江夏人;程观民名义庄,孝感人。安、程与彭、许为同榜举人,也曾在京备考,是彭淑游学京师期间交往最频繁的友人。程定泰与上述四人亦可称同年举人,只不过他是武举,且与许兆椿是同年的武进士(《湖北通志》卷一百三十《选举表八》)。程观民离京时,彭淑作有《送程三还楚》,时间在《寒食》前一年(戊戌1778),诗中“四月燕山道,芳草正萋萋”[2]卷1两句显示是春季。程静斋离京也在这一年,彭淑作有《送云梦程静斋定泰赴官蒲州都司》,诗中“秋风汾水雁南飞”[2]卷1一句显示是秋季。安桂甫离京时间无考,但彭淑在戊戌中秋作有《中秋夜怀安桂甫广平》,则安氏离京可能也是此年。最关键的是,该年秋冬之际,彭淑还写了一首《喜许秋岩兆椿到京》(编于送程静斋诗后),首二句云:“君归重到此,故我尚而今。”[2]卷1说明许兆椿曾经离京较长一段时间,这年秋冬之际才重回京师。据许兆椿《过常德府太守郑松谷出其母何恭人〈疎影轩遗草〉求作题词为书四绝句》第二首自注:“余通籍三年,太夫人弃养,与太守同此抱痛。”[7]卷8许兆椿乾隆壬辰(1772)进士及第后即入翰苑,三年之后就是乙未(1775),以其母丧归楚,三年服除,直到戊戌(1778)秋冬之际,才重回北京。既然如此,程静斋、安桂甫、程观民离京时,许兆椿根本不在北京,不可能有“都门送晓骖”的经历,也很难有颈联“惊心故友成南北”的体验。因此,这首诗原作者应为彭淑,而不是许兆椿。

“袅袅东风吹柳绿”一首可两属,许兆椿、彭淑号中皆有“秋”字,此诗以“秋”为韵,于两人皆合。但首联第二句,彭诗作“暇日”,许诗作“夏日”。聚会在寒食时节,“夏日”显然不妥。这个小失误尚不足说明问题。颔联“薇垣红药今焉似(许作‘难比’),武库青霜古莫俦”,系用典故喻指李莘、潘绍观。“武库青霜”指李莘,时官兵部职方司主事,“薇垣红药”指潘绍观,时任中书。这两句与彭淑诗题更贴切。不同的后两联,彭作的书生意气,许作的低调雍容,各与其人身份吻合。所以,这首诗原作者也应为彭淑,后两联已被许兆椿重写,不妨视为两篇不同的作品,两属之。

这两首诗窜入许氏《秋水阁诗集》,可能与该集编辑出版时校雠失误有关。许兆椿去世三十年后,程怀璟应其子许亮甫之请,为《秋水阁诗集》作序,曾提到:许兆椿“不欲以诗鸣,诗稿散存于家,未加编定,且命亮甫毋庸流播,与当代诗人较毫厘分寸”。可见,许兆椿生前并未对他一生的诗稿进行认真整理编辑。此二诗既与许氏关系密切,他可能把这两首诗录入自己的手稿中,并在后来做了一些改动。许亮甫正筹备出版父亲诗集时,却不幸去世,该书最终付梓是由其子许方增、许方墀完成的。他们在《秋水阁诗集》卷首《识语》中坦承:“不肖方增、墀凛遵遗训,赶缮开雕,苫块余生,未能详细雠校,错误在所不免。”由于年代更久远,也由于校雠不精细,他们无法发现这两首其实并非其祖父原创。

明清文人别集数量较前代激增,其中类似彭、许这样的互见诗,亦当不少。对其作者的考证,不仅有助于作家作品与文学生态的研究,也能为今后《全清诗》的编纂提供有益的学术信息。

注释:

① 彭淑生平信息参见恽敬《前临川知县彭君墓志铭》,《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4,同治八年刻本;《宜昌府志》卷13《士女传》,同治三年刻本;《长阳县志》卷5《乡贤传》,同治五年刻本;李建国、谭潇:《彭秋潭生卒年及科举相关问题考论》,《三峡论坛》2020年第2期,第6-10页。

② 彭淑与乡试同年之交游,参见李建国:《彭秋潭乡试交游师友考论》,《三峡论坛》2020年第4期,第1-9页。

猜你喜欢

南安寒食诗集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渐行渐远寒食节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聚焦核心素养 改革教学方式——南安国光中学提升办学质量的实践探索
诗集精选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三步曲”
诗集精选
清明节的由来
九尺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