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种植为契机 让课程融入生活

2022-11-26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中特幼儿园

天津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豆芽豆子笔者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中特幼儿园 高 雪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激发幼儿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幼儿探究的能力。”为此,笔者在班级的植物角开展了“发豆芽”的活动。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提倡和深入实践学习,越来越多的“儿童之声”渐渐地越发清晰起来,如“儿童是活动的主人”“以儿童为主体,从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一日活动皆课程”……笔者认为要“尊重幼儿、发现幼儿、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心灵,倾听幼儿的声音,发现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活动中。

种植活动是幼儿园自然角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它不仅能丰富幼儿对植物生长条件的认识,学习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丰富自然常识,更是让幼儿有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让幼儿的教育回归生活和自然。因此,笔者以“种植豆子”为契机,与幼儿展开了一系列的种植活动,让课程自然而然地融入幼儿的生活。

一、激发好奇心,开启发现之旅

小班幼儿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是他们又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发现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自信、有勇气来探索世界,发现其中蕴藏的美。

在《指南》背景下,为了帮助幼儿进行科学学习,让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笔者从3~4岁幼儿从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老师,豆芽是从哪儿来的?”发现幼儿的疑问,笔者决定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开展“发豆芽”的探究活动。 在主题活动开始前,幼儿非常喜欢“豆芽宝宝在跳舞”的视频,生动形象的画面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笔者还和幼儿一起制作了一些视频中的造型进行展览,无论是为了发豆芽而修饰过的小碗还是这些可爱的豆芽造型,都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种植角活动的积极性。

如此一来,关注幼儿的兴趣,生成相关的问题情境,不仅尊重了幼儿的天性,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能为幼儿以后的细致观察以及相关的延伸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开启他们的发现之旅。

二、创设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陈鹤琴曾说过:“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环境是一位隐形的导师,开放性的环境是帮助幼儿融入自主探究性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在创设种植活动的相关环境时,不仅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水平,还应结合幼儿园整体环境和班级空间的特点,打造丰富适宜的探究区域,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植物特征的关注与探究兴趣。因此,在发豆芽的活动开展前,笔者组织幼儿进行前期讨论,根据幼儿的意见,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选择阳光充足、适宜植物生长的地点,合理规划植物角的豆芽区域,一起搬运竹筒、树枝、石头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一起收集玻璃瓶、红酒杯、糖果罐等废旧材料进行改造成种植盆,和幼儿一起参与发豆芽的前期准备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创设的过程中,幼儿是自由的,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地选择发豆芽的区域,在这样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让童心重归自然,让幼儿爱上植物角。

三、无痕引领,启动探究模式

实践是实施课程的重要前提,实践能帮助幼儿将知识内化,并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而《指南》中也明确指出:“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是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同时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笔者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操作、分享体验等获取经验,并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多种感官发现事物(豆芽)特征。

在“洗豆子”的活动中,幼儿一边给豆子洗澡(清洗豆子),一边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直接感知。视觉:用眼睛观察不同种类豆子的形状、颜色;触觉:用手感知豆子的温度、质地等;动觉:动手画一画小豆子,还引导幼儿对不同种类的豆子进行分类,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幼儿获得关于豆子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充分发展了具体形象思维。 当幼儿看到塑料瓶里的各种颜色的豆子时,都非常积极地认领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豆子,接着通过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发豆芽的过程。而后的一个星期,幼儿每天都非常积极地取碗、加水、滤水、放瓶,每天非常仔细地观察豆芽的变化,当看到豆子“肚胀”“破皮”以及后来长出嫩嫩的芽时,他们都兴奋不已,而当看着冒出的芽慢慢长大时,他们明白了任何事物都要付出努力,都要学会等待,同时也能培养幼儿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坚定的责任感。最后幼儿亲手割下豆芽,并送给小兔子当食物时,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以及自己动手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更是培养了对生活的乐趣,以及亲近自然的情感。与此同时,幼儿还积极地通过生活了解豆芽的更多知识。在大人的引导下,有的幼儿甚至跟随妈妈来到市场或超市,发现豆芽原来是很多人喜欢的蔬菜之一,甚至他们会非常自豪地跟市场的叔叔阿姨描述自己发豆芽的过程。

此外,《指南》中提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开始学习制作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如何让幼儿保持照顾豆芽、观察豆芽的兴趣呢?教师应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笔者借助记录这一环节驱动幼儿坚持照料、管理植物的态度,有目的地、持续性地观察豆芽的生长变化。因此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笔者并不要求幼儿进行纸质观察记录的填写,而是更换了一种方式,将小豆芽的生长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盆中都有该阶段豆芽的生长图片,还给幼儿制作印有自己头像的小牌子用于标记豆芽的生长过程,小豆芽发展到什么阶段,就将自己的小牌子插到相应的阶段盆中,这样的直观形象的记录方式不仅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同时直观地呈现出豆芽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巩固了幼儿对豆芽生长过程的认识。简单的记录过程不仅能让幼儿有目的地坚持观察豆芽,直观地发现、比较发豆芽的过程及豆芽的生长变化;也能在记录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懂得结论要建立在事实上的真理。

支持和引导幼儿开始学习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豆子刚刚破皮长出嫩嫩的芽时,幼儿在仔细观察中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豆芽没有根”。还有的幼儿发现有些豆芽并没有“肚胀”,没有“破皮”,反而长出了“黑斑点”等,而当他们向笔者寻求帮助时,笔者一开始并没有急于告诉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多观察,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看一看,把发芽的和不发芽的豆子进行对比,让幼儿发现其中的“奥秘”,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幼儿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初步锻炼。

在发豆芽的一系列活动中,笔者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也始终陪伴着他们,并在适宜的时机给予一定的支持。在一日活动中适时提起走廊里植物角豆芽,引导幼儿悉心照料它们。在照料的过程中幼儿亲眼见证了豆芽的成长,亲自参与了发豆芽的过程,亲自走进了生活中的豆芽,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操作,发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这让他们在未来面对新事物时学会如何开启自己的探索积累经验,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成果分享,加深情感互动

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可以推动自然角探究持续深入进行。在自然角活动中,幼儿非常愿意将自己的疑问或发现与同伴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共同的疑问,进而驱使他们共同研究这些问题。当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时,他需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接受大家的质疑,有时需要再观察、再实验,甚至再寻找充足的证据,以验证自己的观点。

《指南》中明确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因为幼儿本身就对“豆芽宝宝跳舞”的视频和教师摆的豆芽造型非常喜欢,当豆芽发出来后他们更想尝试制作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品”。因此,结合幼儿的需要,笔者组织了一次“豆芽宝宝艺术展”,为幼儿提供一些幼儿能操作的剪刀、白乳胶、卡纸、彩泥等物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制作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幼儿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制作出来的成品异彩纷呈。有的幼儿制作了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而有的幼儿制作了自己喜欢的小车、花朵、动物造型等,正好证明了“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同时笔者还利用幼儿的作品布置植物角和美工区,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指南》指出:“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面对桌面上各种被“淘汰”的豆芽、使用的工具以及其他材料都毫无章法地摆放在桌子上时,笔者并没有严厉地斥责他们,而是引导幼儿自觉将那些已经“阵亡”的豆芽放置到垃圾桶,并要求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对工具用品、剩余材料等进行清理。这能促进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幼儿责任心的初步养成。

五、凝聚家园合力,共筑幼儿成长

幼儿教育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遵循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活动中笔者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发豆芽的活动,引发家长对幼儿亲自然行为的关注,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

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做好活动记录。家长可以利用文字、照片,或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记录幼儿的发现:豆芽长什么样子?它在手上的感觉怎么样?发豆芽具体的流程有哪些?自己在这其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是怎样的?当遇到发豆芽失败的问题时,幼儿也可以求助于家长,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自己发豆芽失败的原因,甚至可以和幼儿一起慢慢总结出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利用绘本、视频等引导幼儿发现除了这种用水培的方法,还有其他的什么方法也可以发豆芽,充分地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关于发豆芽的知识经验。这样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增强了幼儿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构建了互动式的亲子探究关系。

在家里也积极地开展发豆芽的观察活动。让幼儿扮演教师的角色,尝试像教师一样向家里人介绍发豆芽时需要的工具和发豆芽的具体流程,将发豆芽的活动横向延伸至家庭中,不仅能加强幼儿对发豆芽流程的熟悉和记忆,巩固相关经验,更为幼儿提供了运用语言大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在活动中促进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感情。

在自然教育中,幼儿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一次一次发现问题、探索思考并动手解决问题,与自然、环境等相互作用,在互动、探索和表达等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经验。虞永平教授曾说过:“我们要真正地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基于《指南》精神,从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去获得有教育价值的资源。”此次发豆芽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到相关的自然知识,探索豆子的奥秘,也让“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课程理念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态度,从而有效促进了幼儿情感、认知、专注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也许这次活动的直接作用微乎其微,但是笔者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让他们慢慢学会观察这个世界,慢慢学习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像豆芽宝宝一样跳出人生华美的舞姿。

综上所述,植物角是供幼儿学习、探究科学的主要场所之一,它不仅弥补了当今幼儿不能直接接触大自然的不足,也为幼儿提供了比较自由地、随时观察和探索的机会。而种植活动是以实践为主,课程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课程过程中必定会以“劳动”“探索”“合作”等各种形式出现。从幼儿层面来说,种植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意志品质、交往能力、探索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都有帮助。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才智,让植物角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让幼儿成为植物角的主人,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豆芽豆子笔者
夹豆子
老师,别走……
豆芽也是治病“好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星星豆芽
我和小豆子
无根豆芽≠毒豆芽
昂贵的豆芽
开心豆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