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相关策略

2022-11-26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鹏祥分校张贵培

天津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批判性初中生初中语文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鹏祥分校 张贵培

汉语是我国的国语,流通方式之一是以语文学科为载体进行文字传播。但是学生群体中的语文学习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停留在背诵层面,而自身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所欠缺。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将语文教学由对分数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关注上,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与形成时期,教师应用批判性思维开展语文教学,使初中生能够理智地看待问题,以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全面地审视问题、分析问题,在不断训练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和创新意识。

一、对初中生展开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正好处于形式运算的初级阶段,此阶段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比较叛逆的性格特点就反映出他们正尝试着脱离原有的、与父母保持一致的认知,以此彰显自我的思维体系。所以,此时的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和归纳分析的能力,能够接受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有利于促进初中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一个人未来有多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水平的高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眼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要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这样表达出来的意思才能被他人理解。毫无头绪地乱说一通,只会让他人感到思维混乱。除此之外,初中生的思维还应该具有深度,即深刻性,这样表达出来的思想才是一个有知识、有水平的人的思想。所以,在思维深度的培养中需要语文教师用批判性思维引导初中生去欣赏文学作品,读懂他人表达方式的优劣,从而使初中生的表达能力和思想具有一定深度。

(二)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实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础,不会独立思考的初中生,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独立思考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主要看此过程中是否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独立思考的过程是独自探寻的过程,初中生要能够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并提供思想观点的依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初中生学会思考,教会初中生如何分析现有的信息,激发初中生的探索欲望。

(三)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理性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是一种传递思想的学习形式,初中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精神领悟。但是如果这个过程中忽略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初中生很有可能盲从于文学作品中的观点,而忽视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与文学作品中是全然不同的。所以,借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让初中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吸取其可取的部分,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大多以阅读为主,借助阅读材料展开讨论,能引导初中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初中生批判性思维良好的方式。

(一)有利于实现初中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讲究的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批判性思维。在批判性思维的作用下,可以引发初中生深入学习、深入思考,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在深入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初中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力非常强劲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吸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未来社会的资源掌握在创新者手中。要想实现个人的价值,就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的学习中,初中生可以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观点,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质疑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有利于拓展初中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都是在全盘接受课本、参考资料和教师讲授的信息,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思维,甚至在有些教学课堂中,很多思维都是千篇一律的。例如,在介绍某篇文章第一段文字的作用时,学生通常回答“引领全文、凸显主题、引出后文”等。这种套话显然是初中生没有深入地思考文章的细节、没有找到隐藏的信息引起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初中生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能够关注细节,拓展思维,使初中生的解题思路不再模式化。

(三)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语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感,但教师在追求教学美感的同时,往往忘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考证、思考以及展开讨论。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的美感追求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潜在价值,使学生沦为了一个“同质化的机器”。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百花齐放”的课堂,如何让学生成为其中的“一朵花”,需要语文教师去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般都是三部曲的过程,包括提出质疑、寻找证据和解决问题。但是如果直接让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可能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做,由此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语文教师可能就要遵循不一样的顺序,实现这三个环节的教学。

(一)提出问题,引发初中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未知的问题需多方面搜寻答案,以此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设计一些能引起初中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乐于探究,这比进行知识性记忆更为有效。例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秋天的怀念》是一篇记录母亲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母爱的伟大。在讲授这篇文章时,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遇到突发的身体残疾一般人在心理上都是无法接受的,本篇的作者遭遇双腿残疾时,他是怎样反应的呢?有学生回答:他暴怒无常。有学生回答:他对关心他、爱护他的人很冷漠,甚至是有些不耐烦。还有学生回答:他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憎恨的心理。这些答案都非常好,回答“他暴怒无常”是学生直接从课文的文字中提取的,第二种回答是学生从作者对母亲的态度中分析出来的,第三种回答是学生从作者对甜美歌声的反应中分析出来的。接下来,笔者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母亲为什么一定想让“我”去看菊花呢?有学生回答:因为北海那里有作者喜欢吃的东西。有学生回答:因为花代表着生命力,母亲希望“我”能好好地活下去。还有学生回答:为了和题目相呼应,题目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菊花。看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都是仔细思考的结果。最后,第三个问题:如果把题目改成“怀念母亲”好不好?有学生回答:不好,太直白了。有学生回答:不好,故事发生在秋天,如果改为怀念母亲,可以有很多事情可以写,但作者唯独用了秋天看菊花的事情,可能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秋天的感觉是一样的。笔者在收获了学生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后,对此作出了评价:你们都非常棒,每一个答案都让我感到非常精美,证据充足。那当你们闷闷不乐时,父母是如何关心你们的呢?仔细观察生活,希望对你们体会父母之爱有帮助。在这个案例教学中,随着笔者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积极地去寻找答案,形成了自己的想法。

(二)设置情境,让初中生能自主发问和自主思考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注入式教学法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习惯性地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强塞给学生,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需要让学生自己面对教材,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例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散步》是《秋天的怀念》的后一课,两篇都是描写亲情的课文。亲情是每个学生能体会到的情感,也是最难写好写生动的情感。在学生有了《秋天的怀念》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散步》这一课作为讨论课的范文。笔者播放了舒缓、轻松的音乐,屏幕上展示了一家四口散步的画面。此时笔者旁白:“散步是很多家庭饭后的生活闲事,在多数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者却以散步为题写出了家人间的亲情,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作者一家三代人的情感。”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就明确地提出要学生注意细节描写,注意思考问题。观看结束后,笔者将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问题和答案,由每个小组推荐出几个最佳问题,在班级分享。有小组提出:“作者交代散步的人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为什么不把顺序调换一下,变成‘我、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他们的答案是“这篇文章要凸显‘我’作为家庭的主心骨,为后面谁决定走哪条路做铺垫。”也有小组提出:“作者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里的‘本’能不能省略的?”他们的答案是:“不能省略,这说明了母亲一开始是不想出去散步的,但由于儿子的劝说,母亲改变了主意,说明了儿子对母亲的关爱,也表明了母亲对儿子的尊重,采纳了儿子的建议。”还有小组的问题是:“为什么文末说‘我’背起妻子就是背起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他们背得起吗?”该小组的答案是:“这里说的世界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世界,我们平时说的世界是整个地球,而这里说的世界是整个家庭的意思,在一个家庭中老人和小孩是最需要照顾的,是最脆弱的,所以他们就代表着一个家的世界。”除了这些问题外,还有很多非常好的问题,并且解答也非常到位,说明学生并不是不善于提问,而是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从质疑到解疑,完成完整的批判性思维的构建。

(三)设计灵活开放的课后作业,巩固初中生的思维

思维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在不断地反复中进行巩固。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的习题,能够辅助学生思维的形成,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转变,拓展思维的空间,把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有巩固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够促进思维的灵活应用,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的习作中要求写《我们是一家人》该如何写呢?”学生应该考虑到本单元的中心思想,在本单元中都是亲情的描写,本单元的作者都是怎样描写的呢?有什么规律性的内容没有?通过思考过渡到学生的写作。在动笔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先列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写作的思路,对写作的要点进行提炼。有部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描绘中表现得非常棒,先确定一家人有几人;然后确定要重点描写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什么事情导致家人之间出现了意见的分歧;最后描写家人是怎样解决的,体现了一家人的何种精神品质。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批判性思维,有意见分歧的表现,也有权衡后如何解决分歧的方法。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写作的训练,不单单是起到复习巩固的效果,还能使文章更有表现力,更有深度。

(四)多方评价,增强学生思考的信心

教学评价是完整教学活动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评价不能只注重最终的结果,而是要注意过程的评价。同样,评价不能只是教师一方给出的评价,而应给出多方评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师评价、组织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笔者先邀请几个学生朗读课文,并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作出评价。有学生提出:“朗读时只注意了字有没有读准确,断句对不对,朗读的情感处理不到位。刚开始时应该朗读得狂妄一些,因为作者笔下的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奢华无度的人,近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然后故事的中间应该读得忐忑一些,皇帝很想看看新装织得如何,但又怕被人嘲笑说自己是一个不聪明的皇帝,把皇帝想去看而不敢看的心情读出来,把看不到而装作看到的故作镇定表现出来;在尾声部分应该读得羞愧一些,读出一切被拆穿的无地自容的感觉。”笔者告诉他们:“虽然没有读出这种效果,但是你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是满满的,你们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到位,学会了从情感体现的角度评价自己朗读的效果。所以,在往后的评价练习中,要敢于评价自己和他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出高质量的评价,同时对于他人的评价,也要注意分析评价的是否到位,在评价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结语

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教改方向,它不仅符合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深挖课本,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问题的设置、情境的设置,到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评价活动的开展,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质疑、寻找证据和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融入其中,在每一个活动中渗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批判性初中生初中语文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