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尚立德树人 汇聚教育正能量
——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11-26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小学刘淑华

天津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立德劳动活动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小学 刘淑华

素质教育应在劳动基础上而展开,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向,如果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一再缺位,那么则会直接影响教育模式的多元性,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培养。那么小学阶段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就应创新当下的劳动教育方法,从立德树人、汇聚教育正能量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新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鼓励学生回归劳动的本源,以劳立德、以劳育美,让学生能真正实现在新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

一、新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新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的不同点在于“新”,根据最新教育理念可以发现,新劳动教育的“新”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劳动教育开展的立场是积极向上的,与传统劳动教育模式相比,新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其深入了立德树人的本质特征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定位了劳动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劳动教育能够在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出育人作用。第二,新劳动教育内容更加开放。就当代小学生成长情况来看,他们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富,但与自然活动之间的关联却较为贫乏,在此种教育情况下,学生的人生体验相对而言较为匮乏。而新劳动教育从当代学生的基本特质出发,在劳动教育层面上赋予了新的教育内容。第三,新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需求。新劳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让学生收获学习体验及成功的幸福感,让学生能感受到世界万物不同而又和谐统一的特点。第四,整合教育资源是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路径。新劳动教育工作更注重于校园文化的融合,通过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校园文化、德育、学科教育融为一体,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环境。

二、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构建课程教学架构,完善教育方案

新劳动教育应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下教育教学的目的,创新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实践与创新解决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实现团结合作,突出教育功能,实现劳动教育功能性转变;而在教育实践模式下,也能实现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换。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新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教学思路,在实践开展活动课程中,应围绕着课程建设而展开,系统化构建新劳动教育框架结构。新劳动教育工作者应从自然角度出发,将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实际生活、掌握教育理念等多项内容作为活动开展的初衷,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精神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弘扬教育正能量。

比如,在新劳动课程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可以结合农事劳作等多种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通过家校联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快乐课堂,让学生能在亲近自然中感受真实情境带来的学习收获,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促进劳动教育模式的改进。在开展农事劳作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立开心农事、快乐种植、爱心分享等多个模块,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结合节气课程完善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在开展新劳动教育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种植蔬菜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在活动课程安排前,可以询问学生在哪一节气开始播种是最佳节点?学生结合节气知识踊跃回答。如学生A表示:“有农谚说‘春分种菜,大暑摘瓜’”也有的学生认为在谷雨前后是种植的最佳节点,并表示:“‘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也是我国常说农谚之一。”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田”中种植瓜果蔬菜。之后的劳动课程,可以适当地安排时间对蔬菜进行松土、除虫、施肥、除草等多项操作。而教师也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尊重他人的成果,进而起到立德树人的良好教育作用,积极弘扬生活中的正能量。

(二)多主题开展教学,增强德育效果

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不应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要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内容。比如,在开展新劳动教育课程时,就可以通过跨学科的项目整合提高学习效果,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劳动与文化之间的理解。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可以通过开展具有人文特色的劳动课程,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主题活动的开展也应结合不同年级而展开,根据不同年级选择相应教育主题,鼓励学生走向自然,丰富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就开心农场板块学习活动而言,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开展写作教学,比如,在观察农作物生长时,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农作物的生长状态,让学生养成乐于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农作物成长的每一阶段,都要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视角对文字加以表达,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又如,教师可以结合田园古韵开展具有文化创意的教育项目,通过与劳动的结合,让学生说出有关于农作物种植的诗歌及历史、人物、典籍,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丰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进而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除此之外,种桑养蚕本就我国优秀的传统技艺之一,教师可以开展种桑养蚕的学习项目,增强学生对种桑养蚕的理解,以及种桑养蚕在我国古代与现代带来的优秀贡献。随后教师可以结合项目内容设计、学习流程,通过对桑苗的选取、扦插,桑叶的采摘以及后续的养蚕,引导学生感受实践劳动带来的成果,让学生能认识到大自然工艺的伟大,进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传承我国优秀的种桑养蚕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开展社团课题学习,鼓励学生自主研究

在小学校园中,教师要积极组织社团教育活动,通过社团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能通过自主研究去发现多元化的自然知识。开展社团学习活动,不仅能丰富当下的学习模式,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则应在活动中积极突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指导,推动社团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倡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并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予学生恰当指导,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实现发现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比如,开展“小小农科院”劳动活动课程,并分别设置不同的创意学习模块,通过研究性较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农业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在农科院这一大主题下,可以分别设立“小小农博士”“探秘土壤”等多个活动。在小小农博士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研究蔬菜在发芽、破土、生长以及收获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这一课题研究下进行自主探究,成为小小农科院的一名博士。而学生在此种学习环境下,也更愿意参与课程活动,通过对课题的自主探究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对科学研究产生向往之情。而在“探秘土壤”环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影响植物成长的土壤因素有哪些?”并让学生到“农场”中去采集土壤样本,并逐步指导学生对土壤的pH值、水分、有机物质进行测量,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土壤的基本构成,鼓励学生争做“土壤分析师”。在科学实验的带领下,学生能对自然科学产生向往之情。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能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支持,积极向学生弘扬科学技术发展的正能量内容。而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为学生日后成为科学家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科学素养。

(四)结合社会公益内容,开展展示教学

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坚守教育初衷,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通过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劳动观,让学生通过公益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增强社会实践体验,让学生能认识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益活动的推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争做有爱心的青少年。教师在安排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感受,鼓励学生积极表达,通过活动的收获,让学生能在体验过程中实现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在开展有关于社会公益活动的教育内容时,要尽量突出公益活动的育人作用,加强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新突破。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心义卖的教育活动,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全体学生参与义卖活动。比如,在上文提到的农场课程中,学生种过的蔬菜可以用来爱心义卖,也可以自主选择义卖物品,最终义卖所产生的公益基金则用于爱心捐助。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学生能感受到劳动能创造一切,财富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进而养成劳动从我做起的自觉。或者可以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的活动。垃圾分类是当下热门的话题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公共区域当作小小宣传员,劝导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而那些可回收的垃圾,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其带来的价值,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随意丢弃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巨大污染,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创造美丽环境,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除了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以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红绿灯口等公共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通过清理环境卫生、劝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等多种方式去服务社会,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有序开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在日后生活中,学生也能养成保护环境、遵守规则的良好生活习惯。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书籍捐赠的活动,让学生推荐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籍,并将其捐赠给偏远山区的同学们,在捐赠前也需要对书籍内容进行描述,传递自己对偏远地区同学们的祝福。在每次完成劳动活动课程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劳动后的感想,既可以是服务社会后的基本想法,也可以是对劳动课程的建议,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大胆描述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教育作用。

(五)结合生活完善教学,增强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课程应始终围绕着生活教育而展开,结合学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在活动中自理能力的有效增强,并引导学生逐步自立,将自律作为学习生活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育。而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收获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劳动的伟大,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学生恰当的教育指导。教师也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生活自理观念。

比如,在新学期开学后,教师或者学校都可以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劳动活动来迎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通过赠送向日葵、共同设计种子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意识到年级的增长意味着自己要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要争做独立青少年。而在日常劳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生活内容完善相应的内容,通过生活整理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比如,可以按照标准让学生自行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并对其进行分类,而后逐步延伸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文明意识,维护整洁干净的环境。而在家庭生活中,学校教师也要与家长积极沟通,鼓励学生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学生努力收拾卧室卫生、保持床铺干净整洁,并由家长拍摄照片发送至班级群内,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逐步强化学生勤于整理的生活技能,唤醒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而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时,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喜悦,从而更愿意自主参与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劳动课程的开展应从立德树人、汇聚教育正能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新劳动教育活动的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独立劳动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劳动活动的理解与认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收获喜悦,真正回归劳动教育的初衷,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学生通过对实践劳动的亲身体验,能感受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劳动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猜你喜欢

立德劳动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