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与《方剂学》教材课程体系比较

2022-11-25朱亮

科学咨询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方剂学中药学方剂

朱亮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

中药学和方剂学属于中医本科教育四大基础课程,为考研与执业医师考试课程,都包含着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在中医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药学开设在本科第三学期,为第四学期方剂学课程的前置课程,本科生方剂学习的前提是完成中药学课程学习。但在方剂学教学活动中课程组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学习效果未达预期,常有知识点不能熟练掌握的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学习能力和时间不足,但也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两本教材内容前后对应不完全统一,学生无法适应教材体系的变化。中药学和方剂学在章节分类方式、章节名称、教材重点内容方面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故而本文以比较的方式从总论、各论、逻辑关系、重点内容介绍等方面来梳理两门课程的异同点,以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门课程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强中药学与方剂学内在联系的目的去学习,从而做到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本文所比较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与《方剂学》。

一、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起源和联系

从中医学的发展逻辑上看应先有中药后有方剂,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中药160余种[1],“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到了商代,才有“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但从目前的医学文献记载上来说,中药与方剂的相关记载几乎同时出现,比如五十二病方中的记载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2],黄帝内经中涉及的中药27味,方剂13首[3]。古代传统中医以师带徒经常中药学和方剂学糅合在一起学习,直到近现代中学才逐渐将中药和方剂分割开来,形成系统化的中药专著和方剂学专著[4]。所以中药学和方剂学从最初的起源上就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也经常涉及对应的理论知识。比如方剂学授课过程中方解部分就包含了中药学里药物功效,而中药学里药物的功效又来源于中医史上著名方剂对中药功效的归纳与总结。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的基础,方剂学是中药功效的具体运用。具体到本科教学工作中,中药学和方剂学教材在综合各论部分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具体研究内容都是中药材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中药学和方剂学在总论和各论章节的分类上也有很强的相似性,学生在学习《方剂学》时也经常参考《中药学》教材的内容。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常会产生疑问,这两本教材的理论基础好像并不完全相同,教材知识体系框架也有不同,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扰,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故而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比较《中药学》和《方剂学》教材理论体系的异同点。

二、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区别

(一)中药学和方剂学总论侧重点不同

在总论部分两本教材都是以理论起源作为第一章,从第二章开始就有不同的侧重点。中药学第二章为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第三章为中药的炮制;第四章为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最后才是中药的分类(附)。方剂学从第二章开始着重介绍的是方剂的分类、剂型、剂型、煎服方法、组方原则与变化。从总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药学主要是围绕中药的采集、炮制、调剂环节学习,而方剂学主要围绕的是中医功效配伍和具体运用环节。总论部分的重点体现了整本教材的学习重点,所以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学习重点并不相同。

(二)中药学和方剂学在各论中章节不同

1.章节名称对应关系不明确

两本教材在各论的章节名称基本是对应关系,如解表药对应解表剂等,但是有时又出现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有时章节顺序又不相同。中药学将方剂学中第十六章祛湿剂分别写成化湿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三章。中药学中止血药和活血化瘀药分别是两章内容,而对应的方剂学只有理血剂一章内容。中药学中攻毒杀虫止痒药和拔毒化腐生肌药两部分在方剂学中只有第二十一章治痈疡剂与之对应。又例如方剂学相对中药学多出和解剂、祛暑剂、表里双解剂三章无法对应。为什么两个教材从功效分类上有如此区别?从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章节归纳原则不同,没有按照统一的规律进行整理,而不统一的归纳整理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5]。中药学中化湿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三章对应节方剂学中祛湿剂,同理在中药学中的止血药和活血化瘀药,对应方剂学中的理血剂,如将两本教材中的功效分类统一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2.章节名称、药物定义不统一

中药学和方剂学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先后承接关系,例如第一章解表药和解表剂的对应关系非常明确,都是以治疗表证为主,中药学教材为:“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方剂学教材中为“凡以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都以解表作用为主,具有治疗表证的功效,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解表药如何应用于解表剂,以及解表剂中使用了哪些不属于解表药的药物,其配伍原理是什么。

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章节名称偶有不同,比如补益剂和补虚药、固涩剂和收涩药、治痈疡剂和拔毒化腐生肌药等。虽然含义相同,但不同名而同意的章节名称容易让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章节概念。同理在方剂学教材的方解中经常出现和中药学不同的功效说明,比如小青龙汤方解中有“桂枝化气行水以利内饮之化”,而中药学中桂枝的功效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6],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理解。对后面学习方剂学有一定的影响,建议中药学教材和方剂学教材在章节名称和功效定义上应尽量标准化。

3.中药学和方剂学章节顺序不同

两本教材在各论开始的前几章都为解表、清热、泻下,这给了学生一个初始印象:这两本教材章节分布基本相同,但是在后面的章节排列顺序就有明显的不同,中药学中祛痰消食驱虫药在前,而在方剂学中祛痰消食驱虫药在后;在方剂学中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在前,而中药学中这几章对应的内容排列顺序靠后。在章节下面的小节排序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图三中可以看到,补虚药分为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四节,而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个小节。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中药学和方剂学进行逻辑脱钩,弱化了中药学与方剂学的逻辑对应关系,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中医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中药学学习完毕后我们应该能够对方剂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方剂学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通过章节分类、排列顺序等内容上引起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点的回忆和思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建议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章节顺序进行统一整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体系的形成更加轻松[7]。

(三)少数章节无对应关系

从《中药学》《方剂学》教材的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剂学有和解剂、祛暑剂、表里双解剂三章无法和中药学的章节对应,和解剂所使用理论和方剂学中大部分方剂的理论并不相同,应该是来源于“伤寒论”理论体系,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形成“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而中药学中使用了和解体系的药物只有柴胡和黄芩,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两种统一方式,一种是中药学中专门设置以柴胡黄芩组成的“和解药”,另一种就是将和解剂按照中药学中的分类方式放到行气剂中。祛暑剂所用药物一部分以解表药为主,一部分以清热利湿益气药物为主,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种是中药学中应另加一个章节专门讲述祛暑药物,另一种是方剂学的祛暑剂可以分解到解表剂、清热剂和补气剂里面从而取消祛暑剂。表里双解剂是解表和治里的综合,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讲,是否可以出现攻补兼施剂、平调寒热剂、脏腑同治剂、气血双补、活血补气剂等多种功效并见的方剂分类,而方剂学中的治燥剂主要包括了解表药、补益药、祛湿药,是否可以放在补益剂和祛湿剂中,以统一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章节逻辑关系,如果确实要单独列出章节的话,应该针对治燥剂的用药特点加以说明[7]。

(四)中药学所涉及药物和方剂学涉及的中药范围不完全重叠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三七这味药物,在现代临床运用和实验室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知网可以搜索到关于三七的期刊论文10 349篇,但是方剂学中并没有任何包含三七的方剂。中药学解表药中有胡荽、西河柳,都能够发表透疹,但是方剂学中并没有包含这两种药物的方剂存在,学生无法对这两种中药的临床应用产生更深刻的印象。经统计在中药学教材中共有中药442味,其中195味没有在方剂学中出现,占比为44.1%。如果算上附药则一共有576味中药,276味没有出现在方剂学教材中,占比51.2%。同样在方剂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开窍剂中有龙脑、金箔、玳瑁等都是中药学中没有介绍的药材,这也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这些中药方剂的掌握。

同理还有中药学的功效和方剂学的药材功效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判断。比如方剂学半夏泻心汤中提到:“生姜以散水气”,中药学中生姜的功效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并没有散水气这一功效。当然一味中药本身就具有多种功效,无法用简单的几个词汇就完全进行概括,但是中药的功效在中药学和方剂学中的变化过于突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建议在方剂学授课过程中可收录一些密切结合临床的方剂,淘汰一些临床使用较少的方剂,进一步充实完善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减少学生的困惑[8]。

综上所述,中药学和方剂学起源相近,关系密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严谨的逻辑对应关系,但是中药学和方剂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也有着不同,中药学侧重于单位中药的采集、炮制、临床应用,方剂学侧重于中药的功效、中药之间的配伍、剂量和服药方法[9]。由于中药学和方剂学在总论、章节分类、各论内容中的某些不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知识体系构建,故而作者建议在今后的教材中针对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章节对应关系、顺序、概念定义、章节分类、药物和方剂的取舍方面进行重新梳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课程优化,将中药学和方剂学从总论到各论的多个领域统一化标准化,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工作量,提高学习效果,并且也可以减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量,并对中医理论的统一化标准化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猜你喜欢

方剂学中药学方剂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基于QFD理论的方剂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
如何提高学生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