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建设就业指导金课的困境与突围 *

2022-11-25贾伟慧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大学生

杨 明,贾伟慧

(贵州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 号),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1]。为了让学生更好就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各大高校按照要求迅即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建设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提出“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明确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工作任务。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归根结底还是要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教会学生求职技巧、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全面提升就业能力不仅是建设高校就业指导金课的核心要义,也是学生顺利步入职场实现身份转换的必备技能。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校就业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人力资源储备。因此,历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课是学生实现由校园顺利过渡到职场的一座桥梁,对其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以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择业技巧、创业意识培养、就业流程介绍等传统的教学形式开展。学生对高质量就业指导课程的期待和师资力量的薄弱、用人单位对实践技能的重点关注与学生就业实战技巧的匮乏、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变革与学生对就业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高之间的现实困境,呼唤高校亟待建设高质量的就业指导金课来解决上述“三重矛盾”。

1.学生高质量就业期许和自身就业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分别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2]。当前进入职场的“90”后“00”后大学生由原来的“生存型”就业转变为“发展型”就业,学生对高质量就业的期许,使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再单纯停留在谋生和解决生理需求的初级阶段,更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成就感、自我价值的满足与实现,很多同学希望能一步到位寻求到理想、满意的职业。但现实情况却是多数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客观、职业预期过高,甚至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对就业指导课心存“偏见”,认为就业指导是可以轻松糊弄过去的课程,因此把就业指导当成类似“心灵鸡汤”的务虚课程,出现“课堂不听课、网课刷时长”的现象,然而,当找工作时没有方向,签了约想毁约,在就业与考研间举棋不定时才意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出现的“慢就业”“懒就业”现象,除了就业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与部分学生逃避就业、缺乏求职技巧、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有直接关系。这些都与高质量就业存在较大差距。

2.教师课堂理论内容过多与学生就业实战能力匮乏之间的矛盾

“迷茫”是伴随许多大学生整个学业生涯的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方向性引导很重要,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使用的教材侧重理论演绎、教学案例陈旧,教师的课程授课形式单一、内容实用性不强,这些问题是导致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实践部分主要以开展模拟面试和创业为主,虽然能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但由于学时少、人数多,每个人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时间非常少,教学效果一般。同时,有些高校开设课程的时间是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即使学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很难在择业前短时间内做出调整和改善。

3.教学模式的同质化与学生追求差异化之间的矛盾

各高校专业种类千差万别,市场对不同专业的素质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无法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许多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泛泛而谈且授课内容陈旧不变,讲的都是书本上的大道理,和实际的求职面试、职场生存大不相同,教学内容不能紧密追随求职环境的变化。

4.专业师资稀缺与课程对高素质教师需求较高之间的矛盾

就业指导需要从业者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和从业经验,否则只是蜻蜓点水或者纸上谈兵,很难给学生带来实质上的指导。许多学生没有做过“一对一”的就业咨询,他们有强烈的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和专业化职业指导的诉求,现实情况是多数高校缺少专业、专职且专注于从事就业指导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担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数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勉强代劳,多数辅导员自身并没有丰富的就业和创业经验,不谈就业实战技巧,不了解就业环境的变化、不关注学生真实需求,上课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可以说是让职场菜鸟来教学生就业和面试;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老师自身就业实战经验少,加之理论不够深透,局限于教学生如何制作简历、签署就业协议等具体事务,直接导致课堂上常出现老师“凑合着讲”、学生“应付着听”的互相敷衍的状况。还有些老师自身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将就业指导单纯理解为找工作指导。上述两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日渐“水课化”的现象。由于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深入指导,也无法全面的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剖析和改善,久而久之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便成为了一种“快餐式”的教育,造成课程陷入“对学生帮助少,学生遗忘的快”这样的“恶性循环”。

二、建设高校就业指导金课的实践路径

1.情景模拟:就业指导课程从“理论”向“实战”转变

一是就业指导课程要将重心落在实践环节上,关键点是把真实的求职和创业环境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入岗位角色,让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有效抓手。就业指导课程应弱化对理论的讲解,强化对实用技能的培训已经是学生普遍的呼声。优质的就业指导金课绝不是“空对空”的理论,而是贴近实际、因材施教的务实课程。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企业、专业HR或者学校优秀毕业生从专业发展、人际交往、面试技巧等方面给学生讲课指导和做创业分享,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这样更具备实战参考价值。

二是教师应从学生将来就业的可能方向入手,将出国、考研、公考、就业、创业等各个方向利弊给同学们详细分析清楚,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给出具体指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够买专业性的职业分析测试软件,让学生在合理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如多数学生不清楚与用人单位签约时应重点关注的条款和事项,如果用人单位存在违约行为,学生该如何维权等非常现实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劳动法》常识、正确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注意事项和劳动者应有的权利,教会大家如何合理维权,如何和同事处理人际关系等。

2.量体裁衣: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和专业特点开展教学

一是将专业教育同就业指导教育有效衔接。“生涯规划的历程,并非放诸四海皆准;不同的人在做生涯规划时,都会有不同的考虑”[3]。有一些高校在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时,更多地从整体着眼,缺乏关注个体的微观意识。职业指导课程既是一门课程,也是就业指导的一环,它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建议。满足大学生多样化职业发展需求,解决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可以预见的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才是有效的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借助专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测评和探索,准确自己的定位,提前矫正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比如,针对医学生专业性强且思维严谨的特点,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主要解释创业精神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影响,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则更侧重对创办企业的具体常识的学习。

二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要更加多样化。课程建设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质量。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建设就业指导金课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使用“混合式”“翻转式”等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解决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比如,学生创业会面临意志薄弱、意识落后、思维陈旧、诚信意识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关键因素。想要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教师首要解决的是他们的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创业的激情和热情,提升大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譬如,在教学中引入创业公司的案例和就业实例,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讨论分析案例情景,体会并带入案例决策和进程,以拉进学生和社会的距离,让其更好理解就业和创业情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决策能力。

3.高屋建瓴:构建更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一是强化课程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 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制订实施路径和策略。”[4]国内虽然也有像南京大学这样的高校用高质量精准化就业助力大学生的入职匹配度和就业满意度,但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就业指导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多数高校在分配教学资源时,很少往就业指导课倾斜,因此,就业指课程离“开好”还有较大差距,甚至沦为“水课”。就业指导课不一定会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社会,进而在大学期间早作准备,提升职业竞争力,具备应对将来职场中的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各部门要形成联动机制,全面分析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改进工作方式,提升毕业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就业能力,使毕业生快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求,同时,要提升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把握就业机会。学校要以教育部就业创业“一帮一”活动为契机,因地制宜,认真研究国家和高校属地的就业政策,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开展多渠道合作,帮助和推荐毕业生精准把握就业机会。

二是多管齐下拓宽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除了就业指导课程,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支持还有很多其他形式。不论是主动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引介用人单位到学校展开宣讲,还是为就业焦虑期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都是高校力所能及且对学生有较大帮助的措施。可以由教师、学生、环境、信息与外部条件等要素互联互动,整合构建的互动式教学生态系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案例要求设置相关问题情景,引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分析,既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也有基本的教学逻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体现主动性和进取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锻造名师:培育专业程度高学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能力建设。大学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关键在于依赖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中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学校应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培养,进行梯队建设。高校应乘着教育部2019年开始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东风,下大气力多渠道引进既有学科背景且又有从业经验的教师,专职、专注、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研究。

二是加大就业指导师专业化培养。在师资配备方面,要按照教育部规定标准,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既要引进受过科班训练的教师,提高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水平,又要设置一条专门面向就业指导教师的晋升路径,稳定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相关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南开大学在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师资培训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2006年就开始聘请专家对全体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其中不少人获得了高、中级职业指导师资格,以及不同机构颁发的各类资质证书。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和学生前途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指导,培养低年级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加强高年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职业选择,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布局相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于党和国家的需要中,在职业选择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就业指导课建设成学生追捧的高质量“金课”,变成助力毕业生就业择业的有效武器,助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深度融合,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实质性的指导效果,把就业指导课从“公共课”上成“专业课”。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职业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职业写作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