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称谓语泛化的探讨 *
——以“师傅”为例

2022-11-25张孝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傅交际语言

张 静,张孝进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社会语言学是由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首先提出的一种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和由此引发出来的语言现象,说明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各种语言文化现象与语言系统本身之间的紧密关系。运用社会语言学去分析称谓词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如张可可就从语言和社会阶级、环境、社会交际这三个方面去分析亲属称谓词的演变[1],如徐崇清结合社会语言学理论基础,对“老师”一词进行研究[2],又如王静从语义学的角度,对“X哥”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在网络中产生并流行的动因,得出“X哥”的流行是亲属称谓泛化现象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这一结论[3]。本文亦学习前人方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师傅”这一称谓进行研究分析。

一、称谓语及其泛化的界定

“称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房玄龄所编传记《孝武文李太后传》中,会稽王司马道子上奏给他的哥哥东晋孝武帝称:“母以子贵,庆厚礼崇。伏惟皇太妃纯德光大,休祐攸锺,启嘉祚于圣明,嗣徽音于上列。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大致意思就是,母以子贵,而我们的母亲为先帝生了两个子嗣,功德无量。虽然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但她的称呼却不过是皇太妃,这有些不尽心意,远远不够用来表述圣心,以及反馈给神仙。应该详细考证过去的典章,并遵循旧例尊敬地修改她的名号。如此可见,称谓就是对人的称呼。《现代汉语词典》则将“称谓”一词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其实简单来说,称谓语就是人们在各种接触的途径中为了增进彼此的交流感而产生的语言。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双方必定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去选择合适的称谓语。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员,称谓语不仅是一种影响着人际交往质量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反映着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变革的社会现象。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和尊卑有序的文化心理定势,使得称谓语也具有了森严的等级特性,对人的称谓遵循着“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的等级原则。然而,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力量的冲击,汉语中的称谓轨迹也变得更加复杂。

从社会语言学理论上讲,一般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种。亲属称谓语又可分为直系亲属称谓语和旁系亲属称谓语。直系亲属称谓语是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例如父亲、母亲、丈夫、妻子等。旁系亲属称谓语是指直系亲属以外的、与自己在血缘上有关联的人及其配偶,例如叔叔、姑姑等。亲属称谓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划分基础,通常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不易产生改变。而社会称谓语则是以人们的社会关系为划分基础,因此也极易受到复杂的社交关系的影响,产生相应的变化。

泛化是称谓语变化的趋势之一,指的是在经年累月的日常使用中,汉语称谓语的词义以及其适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发展得愈快,称谓语泛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称谓语的泛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如用“兄弟”去称呼朋友,这类用亲属之间的称谓去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类比得知,用具有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去称呼不具有这类社会关系特征的人就是社会称谓语的泛化。这类泛化更为广泛,也最是明显,如“老师”“师傅”“小姐”“同志”等词,在日常使用中都产生了明显的泛化现象。本文选择“师傅”这一社会称谓语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泛化的演变和缘由。

二、“师傅”称谓历时所指演变

“师傅”是社会称谓语的一员,为了研究“师傅”这一称谓语其所指的演变,首先将“师傅”拆分开来进行逐字逐义分析,再合拢起来分析整个词语的含义演变,观察单字与称谓语词语的词义联系。

(一)“师”与“傅”

1.“师”的释义

(1)军队编制单位

“师”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各家对“师”的古文字字形理解不一,就带来了“师”的不同含义。有人把“师”字左边理解为“弓”,右边理解为“矢射中人足”,左右合起来理解为“弓发,矢射中人足”。从这个角度理解,“师”字给人们的第一感受当是由弓矢之威形成的军队之威[4]。正如《周礼·地官·小司徒》中所述“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两千五百人为一师,“师”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现代军队仍沿用“师”为编制单位,隶属于军,下辖若干旅或团。

(2)军队

有人又根据军队编制单位的含义,将“师”延伸出军队之意。如南宋陆游《示儿》一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指的就是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

(3)掌握专门知识或精通某种技艺的人

《新唐书·阎立本传》“太宗尝与侍臣泛舟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再三。诏坐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这里的“师”指的是画师。又如《孟子·告子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檟,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这里的“师”指的是古代园艺匠师。除了画师、园艺师之外,还可指琴师、技师等精通手艺之人。

(4)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

唐朝韩愈《师说》中的一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极为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含义,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师也都是此意,也可以引申为老师。

(5)对僧、尼、道士的尊称

《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佛印乘机又劝子瞻弃官修行。子瞻道:‘待我宦成名就,筑室寺东,与师东隐。’”从禅师、佛印可以看出,该句中“师”是对僧侣的尊称。

2.“傅”的释义

(1)辅佐

《汉书·张良传》:“子房虽疾,强卧傅太子。”张良虽然生病了,病卧在床仍然辅佐太子,取得就是辅佐之意。通常也可引申为辅佐的人、负责教导或传授技艺的人,古时特指帝王将相的老师,如太傅、少傅等。

(2)跟随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这里的“傅”取的是跟随之意,强调的是伴随的动作与状态,因此又引申出附着之意。虢射曾用“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来形容两国关系,从字面意思上看其实描绘的是毛发附着在皮肤上这一现象。

(3)古时称男子登记其名于籍以备服役

《史记·孝景本纪》:“男子二十而得傅。”说的是男子二十就需要去服兵役。《汉书·高帝纪上》:“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说的是京索之战中,刘邦屯军荥阳,萧何也把关中没有载入兵役名册的老弱人丁全部都送往荥阳,使得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二)“师傅”之演变

与“师”和“傅”相类似,“师傅”一词最早是对老师的尊称,正如《谷梁传·昭公十九年》中所述:“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又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写:“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这两句中“师傅”与“师父”含义相同,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后来,“师傅”又成为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如《史记·儒林列传》中:“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汉书·疏广传》中的“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也是官职的名称。再后来,“师傅”还可以指僧侣,《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离此间三十里,有个白鹤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个寺刹,请师傅到那里去住。”又可以指衙役,清代纪晓岚所著《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提及“又一吏恒得贿舞文,亦一生无祸,然殁后三女皆为娼。其次女事发当杖,伍伯风戒其徒曰:‘此某师傅女,宜从轻。’”

到了工人运动高潮时期,“师傅”一词又开始指代工厂中辛勤劳作、具有手艺的工人,特别是年龄较大、具有足量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的老工人,尊称其为“师傅”,一方面表达对其本人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对手工艺的崇拜。人们通常习惯以“姓+师傅”的形式称呼他人,如“李师傅”“王师傅”等。当然,还可以在师傅前面加上“老”“小”,称之为“老师傅”或“小师傅”,以拉近说话者与被称呼者的距离,增加亲昵感。

再到文革时期,“汉人称谓发生的第二个巨变就是‘师傅’这一称谓迅速扩大适用范围……甚至有人管警察、解放军战士也称‘师傅’”[5]。足以见得这一时期中,师傅这一称谓所用范围之剧增。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放开以及思想上的解放,使得“师傅”一词的“老师”意义更加弱化,开始用于工厂劳作工人以外之处,例如,对搬运工称“搬运师傅”,对装修工称“装修师傅”,对清洁工称“扫地师傅”等诸如此类的用法屡见不鲜。

到如今,“师傅”用法更加泛化,然而最初的“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这一含义却已不复存在,而转化为“师父”一词。“师傅”这一称谓语现多用于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用于问路,人们在进入陌生的环境中遇到不认识路的情况,除了手机导航,一般会选择向当地人问路。对路人进行搭讪的称谓通常是用“招呼语+称谓语”,如“您好,师傅!”此种倾向下,师傅是一个泛指的称谓语,不限定年龄、性别等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征。二是用于指代一些手艺工人,与之前称“搬运师傅”“装修师傅”相类似,是对手艺人的一种尊重和礼貌。时至今日,“师傅”一词不再局限于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尊称,而是逐渐演变成为口语交谈中的礼貌用语。

三、“师傅”称谓泛化特征及原因

使用称谓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亲切感,说话人和被称呼者双方的亲密程度能够从称谓语中体现出来。前文提及,“师傅”一词作为社会称谓语存在泛化现象。所以社会称谓语的泛化,存在两种泛化特征:

(一)泛化特征

1.适用范围和使用群体的扩散性

曾有学者归纳并总结了称谓语使用的三条准则:一是亲密原则,要拉进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二是尊重原则,要表达出对他人的尊敬;三是不去探究称谓语的真实性,只要称谓语的使用不让人反感即可[6]。这三条准则极大地放松了对称谓语使用的束缚,扩大了称谓语使用的范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社交关系之间。比如“姐”不仅仅只能用来称呼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与自己同辈的且年龄比自己大的女性,也可以为了表示亲昵称自己的女性同事为“姐”,甚至在与陌生人拉近关系时,也可称其为“姐”。另外,网络用语“X姐”则略带一些调侃之意。于是,“姐”就从亲属称谓语泛化成为社会称谓语,并在适用范围、使用人群上都呈现扩散的趋势。同样,“师傅”这一称谓语也不再仅仅用于表示对传授自己知识和技艺的人的尊敬,更多场合下则是礼貌用语。

2.语用功能的深化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交换更加频繁,对语言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往往趋向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和符号去表述尽可能多的信息,同一语义内容能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的,人们通常趋向选择最简单的形式。语言发展的类推性规律和效率性规律使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在确保达到交际效果的前提下,总是希望用固有的形式来表义,如此一来信息发出者省力,也易于信息接受者理解,以保证“效用最大化”地达到交际效果。一种称谓语能适用多种场合与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称谓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前者。这种求简心理在横向上扩大了某一称谓语的适用范围,在纵向上则是深化了语用功能,赋予了称谓语新的含义。

(二)社会称谓泛化原因

称谓语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人们在日常的交际中需要通过称谓语来进行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复杂,“师傅”一词的泛化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一称谓语的普遍应用确实为日常的言语交际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师傅”的泛化现象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它也有自己产生变化的条件:

1.历史文化变迁

汉语称谓语的泛化体现着我国的社会文化底蕴。“师傅”这一称谓语与“师”密不可分,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社会层级,君权授予下的尊师观念突出了师的政教合一功能,因此军权、师权和父权在古代是一个密切相连又利益相关的圈层结构[7]。纵观中国历史,一直存在着尊师重道的传统,“师”这一身份除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处于社会上层的,是令人尊敬和敬畏的。正是由于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使得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在社会地位等方面要高出其他职业。因此,但凡是在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或阅历等高出自己的,都会受到尊重,这也是后来师傅泛化为对手艺人的尊称的原因。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解放开阔,人们开始追求平等,师傅也逐渐褪去了对上位者的崇拜色彩,转为普通的礼貌称呼。

2.大众心理因素

汉语称谓语是一个面向社会交际的开放系统,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与更迭,它会产生新的称谓语或是给旧的称谓语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产生新的社交意义。因此,这是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活动的过程。语言是供人类使用的交际工具,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交际中人们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大众的心理和观念变化会对这一敏感的系统带来质变。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出于不同的动机,人们可能会进行非常规性的称谓方式,使得称谓语与被称呼者的角色并不相吻合,这就给称谓语语言系统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然而当使用的人足够多,它又能将不稳定转化为稳定,恢复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这就产生了一些时代流行的称谓语。

3.社会的变化发展

“所谓时代性是指称谓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使用,反应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8]。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也招致了人际关系之间的变化,称谓语作为人际关系沟通的语言助手,也会随之进行调整。因此,可以说称谓语的使用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师傅”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的原理,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政治因素对称谓语的产生和使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封建制度下传统的三纲五常道德标准以及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存在尖锐的对立。于是,带有明显封建色彩的称谓语被淘汰。后来随着阶级斗争的白热化,“师傅”一词呈铺天盖地之势被使用起来。一方面,这一时期工人阶级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呈现出褒义色彩。“师傅”一词因为获得了高价值地位攀附的心理支持而成为全适的称谓语[9],以“师傅”去称呼对方,显示出对对方的尊敬。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等级制度被废除,人与人是平等的关系,各职业一律平等。“师傅”一词,由于本身反映了对称呼者的尊敬,打破了传统宗法制度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因而被人们所青睐。人们可以不再顾忌封建传统的束缚,平等地称呼彼此。

四、以“师傅”称谓泛化展开的思考

“师傅”称谓泛化以其自身特性与优势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使得在后来的演变中其词义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所变化,“师傅”称谓泛化在历史和现实的综合作用下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在自身特性与现实需求不断契合的过程中拓宽道路。然而正如有些学者所担忧的,这一过程也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对“师傅”过度泛化与滥用会导致其走向庸俗化,使得“师傅”这一称谓语的边界日益模糊。称谓语在无障碍的泛化过程中滥化现象越发突出,例如当“宝贝”过度泛化成为寒暄的称谓后是否还能指对亲爱者的昵称,当“爸爸”过度泛化成为调侃的话语后是否还能指对父亲的称呼,当“你妈”过度泛化成为骂人的指代词后是否还能指对对方母亲的称呼,这些都是需要引发思考的问题。人们在运用一称谓语的过程中需要理清思路,正确把握,不能囿于词典解释,更要考虑日常生活的交际效能,以使其异化现象得以规整,并积极探索其他称谓语的泛化特性以分担“师傅”称谓语泛化过程中面临的重担。

综上,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伴随着社会变化和发展而更新,因此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我国的称谓文化复杂多变,称谓语选择使用的得当与否关系着社会交际是否能顺利开展并取得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如何跟紧时代潮流,把握称谓语的变化和应用,就应该了解称谓语泛化,以达到彼此和谐交流的目的。

猜你喜欢

师傅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交际羊
语言是刀
两块磁的交际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我有我语言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