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理路 *

2022-11-25郭紫鹏邢文利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德培育价值观

郭紫鹏,邢文利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也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1]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首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方方面面,对师德建设起着方向指导与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师德精神的养成。

一、师德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要求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师德素养关乎亿万学子的健康成长。“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2]从师德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师德集中展现着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从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终极目标三方面进行分析,师德精神是教师内化于心的高尚品质与崇高精神,是教师把教师职业上升为伟大事业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与敬业精神,是教师对于一定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要求的道德追求与自我塑造。

(一)师德精神的科学内涵

1.师德精神的逻辑起点

师德精神的逻辑起点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延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要求,要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开启了中华民族教育的先河,提出“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为人师表”等重要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是古代师德精神的集中表现。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明了教师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所谓“道”便是师道,也是对教师师德精神的高度凝练。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指明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修养的教育。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对教师这一职业始终包含着最高的道德期待和要求,始终重视对教师的师德精神的培养,师德精神的内涵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传承中华文明的逻辑起点上不断丰富发展。

2.师德精神的逻辑主线

师德精神是沿着一条逻辑主线不断发展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师德”一词的界定,侧重教师“个人道德”“职业道德”还是“专业道德”尚有争议。但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是当代师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3]师德精神是教师内化于心的高尚品质与崇高精神,是教师把教师职业上升为伟大事业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与敬业精神。师德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同样遵循由职业精神向事业精神转换的逻辑脉络,逐步从模糊、笼统的职业道德走向明确、专业的专业精神。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4]2018年教育部制定《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从十个方面对教师职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5]从两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不断丰富,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全面,教师职业道德正沿着专业化、明确化、人本化的方向逐步趋向于专业道德。因而,师德精神的内涵也更加明确,也趋向于转化为一种高标准、可视化的专业精神,更加符合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3.师德精神的终极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好老师。2018年教育部等5部门发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中指出“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6]培育师德精神对实现教育振兴,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教师的师德面貌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质、道德风貌的养成,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培育师德精神的终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师德精神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师德精神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的师德精神体现为对师德品质的锤炼与对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

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育才强国、传道铸魂为己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树立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理想,继承和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宽厚的仁爱之心。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师之本在爱,爱之本在生,以仁爱之心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施展教育魅力,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做学生良师益友;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以自身的学识风范和高尚师德启发和激励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模范的言行举止感染和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雅正,作风正派,树立优良学风教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

无私的奉献精神。要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不以“清贫”移教志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义利观,甘于奉献,甘为人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倾注心血于教育事业,增强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执着的敬业品质。要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打造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锤炼过硬的教学本领,以勤勉的教学态度潜心问道。

(三)师德精神的价值逻辑

师德精神的培育对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当前,社会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样也带来了复杂多元的各种社会思潮,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社会思潮,冲击着教师的思想领域,给一些教师的政治信仰带来影响。培育师德精神有助于教师经受住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师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培育师德精神对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塑造着学生的道德面貌。教师要时刻心存道德情怀,用行动教育学生,用高尚的师德精神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最后,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师德精神体现着教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统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源泉,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教师的师德精神是民族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师德精神养成的价值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师德精神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它的三层内容是师德精神养成的价值指向。

(一)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养成师德精神的客观要求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多样的社会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以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观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文件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8]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师德精神的养成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首要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统一的价值认同是培育师德精神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提出了统一的价值理念。当前我国师德建设正需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师获得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感悟师道,捍卫师道,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认同,成为培育师德精神,推动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能够使教师重新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重建教师确认个体自尊和社会地位、养成和践履道德德性所需要的伦理共同体,那么,教师乐于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就不再是师德建设不可能实现的光明前景。”[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精神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它的三层内容也是培育师德精神的行动指南。在师德精神养成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教师坚持统一的价值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来构建当代师德精神,既是高校师德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

(三)坚定的价值目标是铸就师德精神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包括教师在内的全社会各行各业、所有团体和个人提供了必须遵循的价值要求,也提供了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目标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也应是教师师德精神培育的新向标。“爱国”是教书育人的根基,教师只有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使命感和责任感。“敬业”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标准,教师应该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把“敬业”作为自己重要的价值标准,才能在敬业中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达到乐教。“诚信”是教书育人的标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诚信做人,以身作则,把诚信的标杆立在学生的心中。“友善”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友善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怀,才能在老师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只有积极投身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照和要求自己,才能自觉抵制社会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始终保持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先进性,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定正确的价值目标,保持不变的敬业精神,铸就师德精神。

三、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培育师德精神的逻辑自觉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10]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师德精神培育的宏观路径,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注重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师德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培育师德精神的逻辑自觉,通过不断强化师德精神内化的制度自觉,深化师德精神外化的实践自觉和提高师德精神升华的创新自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师德精神培育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师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高尚的师德精神。

(一)强化师德精神内化的制度自觉

师德精神的培育只有通过强化制度保障机制,才能扎实推进。高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第一,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师德领导机制,制定注重师德精神培育的政策导向,营造培育教师高尚师德精神的良好氛围;第二,完善教师准入机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准入制度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认同的优秀人才才能进入教师队伍;第三,完善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要根据社会师德发展的整体水平制定科学的师德评价标准,把能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对教师的政治品质和工作作风进行整体考核;第四,完善教师奖惩机制,把师德精神的内涵细化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进行考核,对于师德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于师德表现较差的教师,要查明原因,予以批评教育。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强化师德精神内化的制度保障。

(二)提升师德精神升华的理念自觉

教师师德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师德精神的培育并非把教师职业走向理想化和神圣化,而是引导教师作为师德的主体逐步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师德精神的培育要关注教师个体的精神生活,引导教师理解培育师德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引导教师认识到培育师德精神是完善自身的最好途径。一个人如果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就需要有对教师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教师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追求幸福生活的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发挥其价值导向的作用,同样要注重践行,注重落细落实,师德精神培育要注重引导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就是要激发教师热爱教育,逐步在生活中养成高尚的师德精神。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从为人处事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注重个人修养,在师德实践中领悟和养成师德精神。[11]

(三)深化师德精神外化的实践自觉

教师师德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师德精神培育中要营造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践行师德。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深入挖掘并及时宣传教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让教师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师德素养,培育师德精神;注重师德典型的选树,师德典型承载着育才强国、传道铸魂的历史使命,彰显着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社会担当,体现着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道德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反映和集中体现。注重发挥师德典型胸怀大局、行为世范的典范效应和感召力量,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师的精神追求,进而促进师德精神的养成;注重对教师队伍开展师德培训活动,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纳入课程内容中去,利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教师师德精神的培育提供丰富的价值底蕴与正确的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师德培育价值观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我的价值观
致良知与师德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价值观(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