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价值定位和实践路向

2022-11-24耿富云

关键词:思政考核政治

陈 静 耿富云

(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考核评价对考核对象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应该能够引导思政课教师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同时激励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主动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这为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现针对考核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价值共创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谈几点我们的想法。

一、有关研究略述

(一)关于考核评价的基本内容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关于考核评价的基本内容,有研究者认为,从受教育者角度看,主要包括教师的信仰、学习能力、以身作则情况、教学感染力和教学指导情况等[1];从同行或专业角度看,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学情分析能力、与学生互动情况、对教学工作的反思总结等[2]。2020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提出了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3]。按照这份文件的精神,思政课教师的岗位履职情况应该是考核评价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为学为人的表率作用、把握和转化统编教材的能力、开展课程教学研究的能力和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果。

(二)关于考核实践中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有关研究指出,考核评价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取向,对思政课教师科研成绩的考核过于看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未能做到工具性与价值性评价相结合,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评价相结合,个人成果和团队发展评价相结合[4]。评价标准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要求不足,评价方法也较为单一。要优化考核机制,应更加重视政治建设,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建设,强调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5]。考核评价中还存在主导性和主体性分离的问题,忽视师生互动情况,不重视教师的数据素养。考核评价应当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重视教师的数据素养,重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使考核评价能够激励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

现有研究多是从师资和教学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和优化路径,强调教师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二、考核评价的价值定位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塑造其思想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等多个因素。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实质上是按照满足师生共同成长的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程序和方法,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这3个维度,对教师角色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生成长需求和自身专业发展要求的程度进行价值判断,促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因此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价值判断,也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维度来考虑。

从教育者维度看,考核评价应关注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如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反思能力等)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师作为为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引导者,自身应重视理想信念、师德师风、道德情操的修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传授知识、传递正向观念、以身作则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同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还要通过不断反思、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活动研究者。

从受教育者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要义应聚焦教育对象即学生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是教师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因此,在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学生应当是最具有发言权的评价主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进步应当成为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从教育活动维度看,任何教育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社会人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存在之基和发展之本[6]。培养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目标的契合度如何,教育效果的达成度如何,学生发展状况如何,这些都应该是考核评价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内容。

三、考核评价指标的问题

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活动目标定位、岗位职责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考核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目前尚未建立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通常采用的学术导向考核评价体系,与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工作性质之间存在冲突,它的观测点主要集中在论文、课题、获奖等科研成果方面,而相关师德师风、教学投入、育人实效的指标处于“弱势地位”。

(一)偏重学术成果而轻视教学业绩

考核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是引导和激励教师行为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指挥棒。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会期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发展。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职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优秀的教师应是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兼备的教育者。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的绩效奖励占比较高,学校的目的是要借助绩效问责的推力和绩效奖励的拉力,引导教师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借以提升学校的综合排名,并应对学科评估等。考核评价已经成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一种权力,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7]。在这种评价理念影响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难免会与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考核评价一样,存在过于看重“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的倾向。教师个体精力有限,受发展专长、职称评审等因素影响,往往在权衡利弊后,会侧重关注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那些可能对考核评价结果有更大影响的活动中,而忽视与考核评价结果关系不大的活动。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等绩效指标都是教师决策和行动的重要依据[8]。教师为了更好地符合既定的指标,必将逐项对标,使行为趋向产生更多效益的科学研究活动,而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从而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这种情形在根本上制约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并进一步影响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二)关注学生发展而忽视教师自身发展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与教育管理者都较为重视通过考核评价去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不够重视通过考核评价去激发教师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这是将考核评价作为甄别鉴定的手段,而非激发主体内生动力的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应然状态是让教师在“教育者”和“发展者”两种角色定位中切换,他们有实施相关教育活动而完成培养学生的角色职责,也要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成长自觉。考核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应助推形成“教师主动发展—环境支持发展—教师得以完善”的支持体系,激发教师对于主体性价值的追求,实现教师工作状态与学校组织发展目标的深度契合。从这个视角看,考核评价自然应该体现教师促进学生发展和自我专业发展两方面的内容,关注对教师本人专业发展的影响,关注教师实现增值发展的现实需求。

四、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

考核评价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属性的活动,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改进”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达到一种“求善”的理想化状态。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活动,要满足促进教师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满足学校提高教育活动效率的需要。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要赋予学生、教师成长发展的价值意蕴,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归宿,实现考核评价活动的多重效应。为此,必须在考核评价的价值定位上实现从“管理手段”转向“专业指导”,将考核评价作为引导和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遵循共同发展、价值共创的原则,建立健全适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考核评价的价值导向

价值共创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消费者通过合作互动而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是一种师生价值共创及社会化人的“生产”活动,他们以特定方式进行合作互动,对教学成效和学习效率产生影响[9]。思政课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实现自身德性的成长和升华。价值共创理论强调,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参与的形式来实现价值的共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遵循价值共创的原则,通过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促进教育资源和师生自我价值的转化,从而实现教育价值的增值发展。依据价值共创的逻辑定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促进教与学能力的提升,并指引着价值产出的方向,沿着“实现自我价值需求产生—教育资源和师生教学投入—教与学能力提升—价值产出—实现自我价值新需求产生”的循环路径,不断进行教育活动实效的优化[10]。在多主体参与、多阶段交织的互动机制中,教师和学生付出时间、精力、知识、技能,借助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等,在学校外部推动力作用下,通过规划安排、协同配合、取得共识、资源整合、互动参与等环节实现价值共创。教师作为教育生产者,通过与学生积极协同配合,实现自身专业素养提升、高层次需求满足,促进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消费者,通过主动参与和投入教育活动,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二)考核评价的实践思路

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问题,除了要克服价值取向的学术化倾向外,还要考虑思政课教师工作性质和职业发展诉求的相对复杂性,不宜套用传统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属性、职业角色定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指标的构成具有一定独特性。在选择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要素时,应做到学术成果与教学工作业绩兼顾、育人与自育兼顾。

1.价值遵循:聚焦育人实效

价值取向是考核评价体系的灵魂所在,它对考核评价的主体选择、指标构建、权重设置、方法选择等各个层面产生决定性影响。坚持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全面揭示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的本质与规律,纠正或摒弃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中的“五唯”倾向,引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促进社会规范、理论知识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内化,促进学生知识深化和德性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组织功能不断丰富,高校承担的社会职责也会变化发展,但教书育人始终是高校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和根本职责[11]。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事业的参与者,其育人实效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影响。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应更加关注立德树人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程度,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知识传授、德性养成和行为表率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好地完成高校教师的使命[12]。因此,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以育人实效为基本价值导向,将开展有效、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

2.路径选择:抓牢核心要素

考核评价活动具有管理和服务双重功能,实践中往往因强调其管理功能而使得其服务功能被遮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要以学生个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彰显考核评价的服务性功能。

(1)以考核评价政治素养为核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关键课程中的关键主体,他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学生引路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六种素养”,其中列于第一位的是政治素养。能否立德树人,能否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政治素养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必须首先考核其政治素养,从而使教师个体处于积极向上的激活状态,激励教师更加自觉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

教师的政治素养是教师在社会环境、系统教育等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在思想认识、工作态度、教学行为等方面。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首先关注和重视政治素养,从思想认识、工作态度、教学行为这3个维度选择指标要素、确定权重分值,使其发挥科学合理的正向激励作用。首先,要遵循问题导向思维,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存在的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来凝练相关指标,以期对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进行更好的形塑。其次,要保证指标要素的合理性,客观反映教师政治素养的真实水平。指标项目要紧扣教师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及其在思想认识、工作态度、教学行为上的表现,在正确解读内涵的前提下选择对应的指标,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作出定性判断。

(2)以学生学习获得感为着眼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主观能动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在了解学生行为特征和思想需求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和自身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认同并践行主流价值标准。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转换,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教育层面来看,学生获得感的生成过程是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被感受和认同的过程。从社会层面来看,学生获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理性回归。从个人层面来看,学生获得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价值观、世界观的提升,是对教师教学投入、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考核评价思政课教师,应当主要考察他们在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程度。

以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为评价指向,可为考核评价注入“获取理论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良好道德品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多维元素。基于学生获得感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更多地赋予了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选择的内涵[13]。评价维度依次递进,多点结合,通过全面系统地评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感知、获得,评价教师在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这使得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具有了新的内涵。通过考核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乐于接受的氛围中提升素养,教师在乐于育人的激情下专注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获得感应成为新时代评价思政课教师育人实效的主要指标。

(3)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考察重点

目前,政府和各高校正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教学素养。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遵循增值性和发展性原则,要多维度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自我发展的动力。在考核评价指标中确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帮助教师明晰发展方向,激发其发展动力。为此,要科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比量表,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详细记录每位思政课教师执教以来的成长情况,鼓励教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五、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战略性意义。考核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属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要对教师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价值判断,而其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教师成长。因此,在考核评价的价值定位上,应从“管理手段”向“专业指导”转变,在发挥其管理功能的同时突出其服务功能,抑制学术化的价值取向,将考核评价真正作为引导和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在确定考核评价指标时,应聚焦政治素养、育人实效、教学投入、教学研究成果等要素,以考核评价政治素养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为着眼点,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要维度,引导和激励教师注重专业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知识传授、德性养成和行为表率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考核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政治攀附”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