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与困境

2022-11-24徐泉辉

关键词:应用型考核师生

徐泉辉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应用型高校有着诸多共同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归纳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服务地方为主”。[1]专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产业特征的人才是应用型高校必然的新时代使命任务。这就决定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高校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承担的使命任务与其在经费支撑、师资资源、课程设置、学生素养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和非对称性,使得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既蕴含机遇也包含诸多挑战。

一、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的优势

1.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优势

应用型高校是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需要、产业转型趋势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同质化、同构化、同一化的危机,进而引发大学生就业难、质量低、动手弱、创新差、创业少、创造缺的矛盾。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构建创造意识的教育,既是“双创”教育也是“三创”教育,还是学生生存发展能力的教育。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中“不求大”,不是简单的“丢弃大”而是具有深层的战略定位考量,应用型高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聚焦自身资源优势,需要“以小博大”,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要环节、关键节点,要在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上大投入、深投入。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中的“求优”既是面向其他高校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比较而言,也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发展规律而言。与顶尖高校建立差异化的人才竞争优势,是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的基础。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需要尊重市场需求,面对产业结构对人才的内在要求。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具有自身特有的气质和性格特征,具有创新创业的内在冲动。应用型高校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凝聚办学资源优势、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创造意识,最大程度、最佳效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

2.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发展新要素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优势

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发展理念正在深刻影响经济发展的动能和产业发展的要素。伴随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创新性、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创新创业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它影响着学生从操场转向市场的脚步,从学业转向职业的维度、从实习转向实践的梯度。“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是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育人目标的新要求,也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学校培育的人才从理论积累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人过渡到社会人并且逐步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科技进步、终身发展、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在此种角度上来说,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至关重要。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转换不再是依靠人口的规模优势,而是人口的创造优势,不再是资源的供给优势,而是人才的创新优势。“创意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是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创意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打造高校‘双创’教育升级版的迫切需求。”[3]同样,随着工业4.0战略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应用,智能制造和“无人工厂”正在代替人力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新经济和新产业中,人的作用不是在弱化,而是对人知识性、价值性要求的加强。普通工人需要向“智慧工人”转变,传统劳动需要向智能劳动和数字化劳动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培养创业者的教育,而是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否愿意创业,能否成功创业,是一个结果论意义上的问题,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然是时代趋势必须、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升级要求。

3.应用型高校学生整体性特征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优势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是关键。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素质教育和互助提升的实践教育过程,教师主导性的发挥需要依赖学生主体性的认知和配合才能实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师生共创”。[4]“师生共创”不是立足师生共同创业的目标,而是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进行共同的知识互补与意识共振,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进行共同的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塑,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高校创业师资的角色应该定位为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创业知识的传播者、创业信息的传达者、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创业过程的指导者。”[5]从这一观点来看,“双创”教师依然是教育者和树人者,而不是风险投资人和创业合伙人的角色。因此,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其主动性、能动性、互动性才是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发挥的最大落脚点和关键点。应用型高校学生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但如何规避劣势,尽最大努力将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的趋势和胜势,才是检验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和价值所在的根本依据。有学者通过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创业人格4项一级指标以及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14项二级指标研究认为,“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学生的核心创业能力和基本创业能力亟待提升;不同性别、学科类别或实习时间的应用型高校学生其创业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或学科类别的学生在核心创业能力方面差异显著,不同实习时间的学生在社会应对能力方面差异显著。”[6]从应用型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展现的能力差异来看,虽然应用型高校学生总体创新创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其具有鲜明的实践精神和敢打敢拼的创新潜质,他们的自律性相对较弱,自我施压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结合学生这种实践精神,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环节、实习实训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提升创新创业主动性,通过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提升求真务实和脚踏实地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挫折教育和道德建设培养积极心态和职业道德认知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困境

1.“专创融合”的困境

走“专创融合”发展之路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所谓“专创融合”,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以专业教育支撑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检验专业教育实效。“专创融合”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教育中缺少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因和融合基因,专业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专业性输出,专业知识是一种既有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相较于快速发展的时代和产业迭代的知识类型和需要而言,专业知识稍显滞后,这绝不是说专业知识已经失效,而是说有些专业知识因未能及时更新内容和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趋势,显示其不适应性和不专业性。“一门科学的严格性展开出来,是以行动(着眼于课题领域)和做法(研究和描绘的执行)的方式完成的,是在‘方法’(Methode)中完成的。这种行动总是把对象区域带入某个特定的可说明方向上,后者基本已经保障了某个‘成果’的必然性。专业知识中固有的问题域与时代发展的问题域之间的嫌隙,决定了专业教育是传递既有知识而非时代问题的解释性知识,而创新创业所需知识是基于时代的实践问题,需要给出创新性解释和创造性解答。

2.“课堂融合”的困境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堂窄化为“就业课堂”,分化为“创业课堂”,弱化为“实践课堂”。不可否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应对就业困境,也需要提升创业实践能力,但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培养“职业经理”或“老板”,它的根本目标是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培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创新创业教育窄化为“就业课堂”的弊端在于,课堂功能就会从培养创新思维转变为塑造就业思维,陷入就业求稳的陷阱,虽然就业也是人生的“创业”,也会铸就辉煌人生。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堂将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功能化和格式化为“就业技能指导”,显然这种课堂是一种“工具主义课堂”范畴。以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例,工科学生培养所需要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日益薄弱,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更是缺乏,此种意义上,工科课堂依然延续知识传递的旧有模式和经验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仍然是知识导向型的,利用已有知识实现创新活动的可能性很小。”。它不是简单的创业实操课堂或者是财务、物流、商业法制课堂。探索与发现、兴趣与创意、功能与价值需要始终围绕在创新创业课堂全体系、全过程、全领域之中。另外,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课堂定义为“实践课堂”,实践课堂的考核方式演变为以虚拟公司模拟训练、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的数量为旨趣的变相替代,高校提供给实践课堂的领域也常常限于有名无实的合作基地,创新创业教育非常依赖实践基地和平台,需要切实而又价值的产学研合作,不需要“作秀式”“过场式”的虚拟实践课堂。

3.“考核评价”的困境

多数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依然围绕课程考核的旧模式,作为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其考核形式是固化的、限定性的,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能力-兴趣-个性-动力-实践”“五维”层面进行考核,有学者将创新创业所培养的人才分为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定义为成功创造企业价值的企业创立者,将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新颖的想法以及能够创造出价值的综合胜任力人才”,[7]如果依据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标准,原有的考核方式很难完成考核的目的和实现考核的价值。创新创业教育主张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以课程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是一种记忆考核和结果考核,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考核结果,不能有效发掘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不可否认,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很多以旧有模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中表现不佳。因此,应提出一种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课堂模式,“大学应注意创设合作课堂: 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存在感及很高的参与度, 师生及生生之间密切配合, 和谐合作, 在对具体问题的思考 研究 讨论 分享中互相学习与启发, 实现共同发展与提高。”[8]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能力-兴趣-个性-动力-实践”为基础的“五维”开放考核模式,打破将学生客体化的考核机制,以主体性创新、个体性创造作为考核的依据,

4.“师生共创”的实践困境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生共创”不是简单指向“师生共同创办企业”,而是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师生互动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共同的知识创新及其转换、共同的意识创意及其培养、共同的能力塑造及其提升来实现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师生共创”。”[7]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师生共创”的真正难点在于形成普遍适用的共创机制。比如,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衔接机制,学生的创新创业与教师指导的保障和收益机制,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园、众创空间)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机制、退出机制等等。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简单指向学生在新行业、新赛道的创新创业,它同样具有岗位创业、择业创业的意味,在岗位创业认知中,创新创业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协调互动,共同将知识前景、专业前景和就业前景呈递给学生,让学生在领悟岗位基础上,进而激发创新创业兴趣,为可能的岗位创业提供教育指导。在择业创业中,创新创业教师需要通过前沿的行业分析、市场分析、趋势分析学生带来真实需要的创新创业背景知识,以便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就业择业趋势选择自主创业与岗位就业。在“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胜任力,构建自身的胜任力模型。

猜你喜欢

应用型考核师生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