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的潜力: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2022-11-24刘晓丽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组员生命

游 河,刘晓丽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三留守”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三留”人群之一的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年迈,疾病多发,身边无人照料,其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更甚于一般老年人,这影响了农村留守老人享受生命和生活,因而迫切需要为他们提供生命教育服务。生命教育是对于个体的终极关怀,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人性要求、对生命本身意义予以关注的人本教育[1]。生命教育可以协助农村留守老人意识到生之珍贵及死之价值,引导其了解衰老与疾病对身心的影响,接受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珍惜此时此刻,活在当下,探寻合乎自身需要的晚年生活方式,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感受幸福、快乐的能力,享受积极的老龄生活。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助人方法之一,它是在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支持、互动、分享,激发组员的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和行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发展[3](P6)。在理念上,小组社会工作尊重服务对象独特的价值,确信他们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这与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高度吻合;在方法上,小组社会工作擅长利用小组动力开展服务,并采用与服务对象相适应的模式、理论、方法提供小组工作服务,触动服务对象的心灵,引发服务对象对生命的领悟,因此在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上极具优势。本文将对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的实务过程开展研究,探索小组社会工作改善留守老人晚年生命质量的路径与方法,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命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服务设计

(一)服务对象选取

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拥有数量众多的留守老人,他们身边无人照顾,往往生活态度消极,生活质量不高,对于衰老、疾病与死亡深感焦虑。本研究选取吉安市C镇Q村的10位留守老人作为服务对象,开展生命教育小组社会工作服务,并对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的实务过程开展研究。

(二)服务对象问题分析

在与农村留守老人的交流中,社会工作者发现,不少老人心境低落、空虚寂寞、精神状态不佳。由于儿女不在身边,无人照料,他们中的很多人拥有不合理的生死观,生命质量不高。

1.生活态度消极,对晚年生活缺乏热情。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对待晚年生活比较消极,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生活缺少了应有的热情。“我一个老太婆,一脸皱纹,不管穿什么好衣服都难看,还是不要浪费钱。”“我们老人家,多病多灾,活得没味道,说句实在的,活着也不过是等死。”

2.对衰老与疾病过分担忧。衰老与疾病是老年人无法避免的。但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对此过分焦虑,尤其是需要照顾孙辈的留守老人,担心自己年老生病无儿女照料,又不能照料孙辈,对衰老与疾病尤感焦虑。这样的想法使得不少农村留守老人表现出疑病倾向,身体一有状况就四处求医问药。

3.恐惧、逃避死亡。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死亡有诸多忌讳,不少留守老人在访谈中都不乐意谈及“死”这一字,无法避免时就用“过”“走”“去”“老”等字来替代。在交流中,不少老人也会说自己或其他伙伴“年纪越大越怕死”“最担心像XX那样死了好多天都没人晓得”等,农村留守老人对死亡尤其是“孤独死”是非常焦虑、恐惧的。尽管有一些留守老人会说“哪个没有这一天?有什么好怕的”“我们七八十岁了,走也走得”,但要学会辨别这些话语的真实含义,在后续的交流中容易发现这种“超脱淡然”更可能是因为不愿“丢面子”,而非自身真实想法。

(三)服务目标制定

研究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的路径和方向,摸索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生命教育服务时扮演的角色,帮助农村留守老人缓解对衰老、疾病与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找到适合自己的晚年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命质量。

(四)服务模式及理论基础

1.服务模式

本次服务基于服务对象问题,选择发展性模式。这一模式关注人们的社会功能,当人们遇到发展问题或陷入危机时,发展性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掘潜能,寻找缓解困境的方法,助其发展。因此,该模式适用于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死迷思。

2.理论基础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晚年期面临的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若能妥善处理,老年人即可获得成就感、完善感,若处理不当,则会陷入绝望[4](P351)。很多处于人生最后阶段的农村留守老人不能正确对待衰老、疾病和死亡,未能达到自我完善,内心冲突剧烈,因而可以运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导实务开展。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他人的行为,改变原有的行为反应方式[5](P267)。很多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对待晚年生活的热情,未能建立正确的生死观、生命观,需要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他们向生活方式健康积极的老年人学习,改变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3)缅怀疗法

缅怀疗法是指有意识地引导服务对象回忆人生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往事,以促使服务对象达到自我完善和整合[6](P173)。农村留守老人处于生命的衰退期,自我价值感不高,需要运用缅怀疗法帮助他们提升尊严感和价值感。

三、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的实践

本次服务历时二个月,为了不打乱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节奏,一般都选择他们闲暇的时间开展服务。

(一)组建小组,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在农村社区宣传、介绍留守老人生命教育小组;分析预估留守老人有关生命教育的真实想法与需求;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留守老人本人意愿,招募组员;并准备开展小组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小组组员第一次相聚是明确小组规范并促进组员认同小组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营造相互信任、温馨和谐的小组氛围,初步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制订小组规范并达成协议和契约。

组员们首次相聚,他们渴望获得友善的回应,才能感到安全并逐步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7](P216),社会工作者感受到组员的真实需求,用温暖、真诚、同理心不断进行响应,并通过开展破冰游戏,有意识地营造轻松、温馨、和谐的小组氛围,破冰游戏要求组员密切配合,有助于培养组员相互之间的默契,形成小组向心力、凝聚力,非常适合老年人开展,同时也可让组员们体会到被他人欢迎和接纳的感觉,初步建立起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之间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并增进组员对小组的认同、理解,引导他们关心小组的后续发展。商议制订小组规范也是重要的一环。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一起协商,达成了准时、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互助协作、关注安全与互信友爱的小组规范。

(二)引导组员学习积极的同龄人,重燃生活热情

社会工作者以视频《时尚奶奶》与《不老骑士》引入小组讨论话题。《时尚奶奶》讲述了一群七十到九十岁的奶奶们不为高龄所困,组建模特队,积极投身于训练和表演的励志故事。社会工作者又接着用小剧场生动形象地把农村留守老人不注意外表,也不积极参加文娱活动的情景演示给组员看。对待晚年生活的迥异态度令组员反思。大家热烈地讨论了起来。社会工作者概括了一下组员们的观点,对老年人的社会刻板印象对老人的生活热情起到了限制作用。大家觉得“老人得有老人样”。这个观念障碍了老人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乐享晚年。而积极生活的同龄人让组员领悟到他们认为的“老人样”是狭隘和不可取的,老年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心态决定了生活方式,也决定了晚年生活质量。“心态确实重要,那个九十岁的老太太当模特以后心脏病都没有了,心态好身体就好,人就年轻。”“老了一样可以学新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组员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重新认识和定义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学习同龄人热情投身生活的精神,引发组员反思自己为年龄所困消极生活的态度,讨论该从哪些地方开始改变自己,怎样改变自己。

而纪录片《不老骑士》讲述了一群平均年龄八十多岁的台湾老人不惧高龄、衰老与疾病,骑着摩托车,开展环岛逐梦之旅的故事。这一路上有很多感人至深的细节和瞬间。他们当中不乏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心脏病、晚期癌症的老人,受不住了就吃点药打个点滴然后继续赶路。组员们被深深地感染了。开展讨论时,组员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派觉得不老骑士太偏执。“这个年龄、这样的身体怎么能这么任性?要是突然犯病或是跌倒就糟了,亲人肯定也很担心……”另一派却对不老骑士表示理解。“一个人不管多大年纪生了什么病,都不能混吃等死,有梦想就要去追求……”社会工作者进行了总结,“骑着摩托长距离旅行有一定的危险,并不适合高龄老人,但不老骑士的精神却令人敬佩,值得学习!哪怕生命只剩下一分钟、一秒种,也要紧紧把握住,活出灿烂……”组员们都表示同意。社会工作者进而引导组员重新认识和理解积极的生命观在应对衰老、疾病时起到何种作用,通过不老骑士的案例反思、挑战消极的生命观,逐步建立健康的生命观。

(三)引导组员坦然面对衰老、疾病与死亡,建立健康生死观

社会工作者以秦怡的经历作为导入案例与组员分享。秦怡是知名的电影演员,婚姻家庭生活十分不幸的她四十多岁就确诊了癌症,七次上手术台,多次与绝境、死亡抗争的经历让她对死亡有了透彻的理解,“死亡并不可怕,当死亡来临时,我会微笑迎接,但只要我活着一天,我还是会努力做我该做的事”。秦怡的故事令组员感动。“真坚强!不怕死不怕难!患了癌症动了那么多次手术还能活得这么好,要是我早就挺不住了!佩服佩服!”社会工作者随后运用缅怀疗法引导老人们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以及面对衰老、疾病与死亡的往事,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智慧和成长。“我的哥哥也很厉害!去年得了胃癌,还是早期,但是他不愿意手术,觉得活了70多岁,已经满足了,人终有一死,不想去医院挨刀受罪,只愿用饮食调养,现在每天过得很开心,身体也不错!”社会工作者还和组员分享了庄子等先贤哲人对死亡的看法。“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气聚则生,气散则亡[8]。死亡从出生就已经注定,既然如此,何必在意?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社会工作者进而与组员分享了临近死亡时个体的心理、生理变化,舒缓医学对于临终个体的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破除组员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坦然面对死亡。社会工作者继续分享了作家琼瑶对于身后事的理性安排,引发组员的讨论和思考。

(四)引导组员守望相助,积极乐龄

社会工作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最害怕生病时无人照料,尤其担心自己会孤独地死去。留守老人独自留守在家,子女不能守在身边,生活中有诸多不便,如果能够互相帮助,就能解决很多困难。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服务中,一直注意营造组员相互支持的小组氛围。“我们可以互相照顾嘛,都是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乡里乡亲,互相照应,对谁都好,是不是?每天互相串串门,有什么事情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大家互相做伴开开心心过日子,打打牌、跳跳舞,学点爱好,村里有什么事可以一起商量。”组员对这种观点非常赞同。促成组员认知重建、能力增长是小组重要目标[9](P287),当组员表达新认知和新观念时,社会工作者予以鼓励和赞赏,帮助他们从小组互动中产生领悟并将领悟转换为实际行动,为生活带来改善。小组工作方法在引导组员互助方面有特殊优势,因为在小组活动开展期间,组员进行充分、深入的互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容易形成情感依恋。这种情感依恋和支持可以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即使小组结束,组员依然可以保持互助的惯性,并不断从中受益。

(五)认可组员的收获与成长,引导组员告别小组

社会工作者和组员一起回顾小组成立以来开展的所有活动,归纳总结活动的要点,强化组员从小组服务中收获的知识及向日常生活的转换。请组员评价小组服务,调查组员满意度、评估他们的收获和改善[10]。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强化他们的积极感受,巩固他们的正向改变,鼓励他们分享告别小组的感受,舒缓离别情绪。另外,在结束期为老年组员赠送照片有特殊意义和价值。与年轻人喜欢数码照片不同,老年人偏好传统照片。社会工作者通过以往的实务经验,发现老年人喜欢欣赏自己的照片,并据此了解年纪增长对自己外貌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认为这是老年人爱自己爱生活的表现,也可能是因为照片包含着岁月和历史的积淀,对于社会活动大大减少的老年人来说,一张自己的照片往往承载着一段过往的生活和经历,所以非常有纪念意义。因此,在服务结束期,为老年人赠送活动照片和单人照片是结束期重要的环节,可以让老人通过照片更好地缅怀有关小组的美好记忆,并将他们在小组中获得的领悟和改变延续到生活中去。在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表达、交流在小组中的感受、收获及对他人的感谢。社会工作者对组员的成长表示肯定,并鼓励组员将学到的知识化为行动,以高度的热情回应生活,以利于小组服务成效的延续。

四、反思与讨论

(一)发展性模式的应用

发展性模式注重发展个体的社会功能,它不是问题取向和病理取向的,而是通过帮助遇到发展困境、危机和压力的人们挖掘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助其成长和发展[11]。发展性模式认为可以通过小组宣泄障碍组员实现其社会功能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等;营造安全、温馨的小组氛围,使组员互相关心、互相接纳、互相支持,并由此获得归属感;分享生活故事和经验,使组员领悟他人与自己有一样的经历和挣扎,欣赏自己和他人,学习他人良好的应对方式,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由于发展性模式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将其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小组非常合适。在小组中,社会工作者与组员共同商量小组的服务目标、内容并达成协议,通过需要相互配合与信任的游戏来拉近组员心理距离,当组员以支持、合作、冲突、反对等工具性互动方式以及敌视、斥责、关怀、喜爱等表达性互动方式阻碍或促进小组达成目标时,及时地向组员指出,引导其反思,并领悟到互动与交流的意义和价值,鼓励组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组员一起培育小组凝聚力和向心力,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为组员提供了依靠和支持,促进了组员的共同成长。可见,发展性模式在小组中得到了合理的应用。

(二)服务理论的应用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老年人在成年晚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我整合与绝望感的冲突,若能妥善解决即可获得完善感与成就感,否则可能带着绝望离开人世。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受各种因素限制,不能主动积极地面对“生”又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死”,没能制定适合自己的晚年生活规划,因而无法实现人生的完满。本次小组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方法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调整认知,调动潜在的智慧和能力接纳自我、勇敢面对衰老、疾病与死亡,协助农村留守老人利用群体的智慧与经验,应对自我整合与绝望感的冲突,解决晚年期的矛盾与问题,促进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完善和整合,让他们能够度过幸福、充实的晚年。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和他人的互动、交流,观察、模仿与学习他人适应环境的行为,塑造新行为,替代不合理的行为。小组中每一位组员都具备各自的优势与资源,在小组互动中个体的智慧与经验可以上升为群体认知和意识,通过共享知识与行为学习引发农村留守老人的正向改变。本次小组将积极生活的同龄人树立为组员学习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组员积极投入老年生活,建立健康生死观,正确对待衰老、疾病,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命质量。

3.缅怀疗法

缅怀疗法是指通过服务对象对人生中最具意义、价值、最成功的事件进行回忆,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更好地应对面临的压力和困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缅怀疗法对于老年服务对象非常适用。在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命教育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发现缅怀疗法通常效果良好,当老年服务对象在回忆一生当中重要、有意义的事情时,自然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达到自我整合。引导老年人回忆与分享过往生活中难忘经历,能够促进老年人建构自我认同,能使其适应现在情绪状态,提高幸福能力[12]。同时,回忆往事能帮助服务对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老年服务对象一般都经历过非常艰难的时刻,但当时都解决了,这对于缓解现在的困境有启示意义。

(三)服务方法与技巧

本次小组服务采用了社工小剧场、游戏开展、观看视频、相互分享、讨论等方法。社工小剧场将老人们受年龄和世俗观念困扰,只能用“老了的样子”生活的情景展示给留守老人看,让他们直观地体会到自己对于晚年生活的消极态度所存在的偏差,产生领悟。社工小剧场所模拟的场景是社会工作者根据对留守老人的观察设计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老人们开心一笑的同时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念;而游戏是为了营造小组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氛围以及活动暖场而设计的,游戏可以帮助老年人宣泄情感,满足被压抑的需求,对老年人比较有利[13](P298),游戏的活动量和内容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视频则是引入话题的重要手段,视频内容是精心挑选的,与老年人生命教育的内容高度吻合,可以将生命教育的理念透过视频传达给组员,并引发其反思、感悟及讨论。社会工作者发现在和老年服务对象开展生命教育会谈时,单纯的建议和劝告很难触动他们的心灵,而以同龄人的事例开启生命教育更容易得到他们积极的回应。根据人际沟通的相似原则,处于同样处境的人们彼此更容易产生人际吸引[14](P395),进而相互学习。组员会很自然地关心和他同样面临衰老、疾病、死亡的同龄人是如何做的,同龄人对待生死的豁达和坦然更容易触动组员内心,并让组员获得领悟;分享和讨论是引发组员正向改变的重要方法,在分享和讨论中,组员们的个人经历、生活故事、感悟和体会能够促使老人们思维碰撞,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引入新的适应性的认知,并带来行为的改善[15](P147)。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起到引领作用,使得分享和讨论不偏离主题,将组员个人的领悟和体会转化为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在小组中,社会工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小组工作技巧,如开启、鼓励与支持、设限、澄清、对质、联结、自我表露等[16](P327)。例如当小组形成期小组动力缺乏,组员互动不足时,社会工作者运用开启技巧,通过鼓励的眼神和话语请没有发言的组员发言,并在其发言后,给予掌声鼓励,这样就及时保证了小组互动的持续性和广泛参与性。由此可见,本次小组方法、技巧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组员的参与热情,提升了组员的小组参与度,符合组员文化程度不高的特征,强化了组员对小组活动目标和内容的理解。

(四)社会工作者承担的角色与任务

小组的实施过程分为筹备期、形成期、转折期、成熟期和结束期五个阶段[17]。

在筹备期,社会工作者承担组织者的角色。进行服务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活动的主题需要围绕着生命教育的目标来展开,应对需求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还必须准备服务中需要的各项资源。在形成期,社会工作者应以联结者、示范者的角色[18]促进组内的交流、互动,化解小组内部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误会,通过协商形成大家认可的小组规范,引导老人组员遵守小组规范,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形成期,老年组员首次进入小组,希望加入群体又担心不被他人接纳,这种矛盾心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工作者应以同理心关注和把握组员的内心冲突,鼓励组员表达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并真诚回应[19](P177)。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少年儿童相比差异明显,记忆力衰退,活动时间长就容易感到疲倦,为了鼓励老人组员积极参与小组,社会工作者应以温暖、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的态度平等对待老人组员,培养包容、温馨、和谐、相互信任的小组气氛。

在转折期,社会工作者应以使能者、协调者的角色推动小组动力的发展,妥善应对小组活动中发生的冲突,要注意的是,冲突往往是改变的契机,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识别并善加引导,将冲突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导向组员不合理的信念,促其反思;鼓励组员分享自己晚年生活中的心态和行为,分析、讨论哪些心态、行为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促使组员产生领悟和改变。

在成熟期,社会工作者主要以支持者与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开展服务。一方面,要鼓励组员表达和分享深层次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小组共同的精神财富,帮助组员从这些智慧和经验中汲取营养,与不合理的信念辩驳,产生领悟,重建认知结构,改变不适应的行为,与外界环境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组员构建互助网络,这也是组员内在的需要。对于留守老人来说,独自生活是无奈的现实,发生意外是他们最担心和恐惧的,而互助是缓解这一困境的有效手段,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资源。农村留守老人之间守望相助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独自生活的压力和焦虑[20],在有需要时随时可以获得邻居、亲友的援手,这对独自留守的老人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安慰,能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结束期,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评估者的角色,评估小组的成效以及组员的改善与成长。此外,如何巩固组员的正向改变,并促使其应用于生活中,是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后续的跟进中,继续巩固小组工作的成果,并为Q村的留守老人链接资源寻求进一步的支持,保证老人们获得持续的成长。

(五)小组动力的形成与发展

小组动力指的是小组在达成服务目标的过程中,推动小组向前发展的各种复杂要素及其交互影响及交互方式,包括小组的形成、转折、成熟、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21](P162)。

形成期是小组规范形成并促进组员认同小组的阶段。形成期初步形成的相互信任、温馨和谐的小组氛围,是构成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文化的重要内容,会对小组成员产生吸引,并对组员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控制。而通过社会工作者与组员共同商议形成的小组规范,如按时参加小组活动、积极投入讨论、重视其他人意见,不打断他人,不随意聊天等契约、协议,会对组员产生约束。随着小组向前发展,作为小组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群体凝聚力、群体文化以及群体规范会不断增强完善并对小组成员产生更强的影响、约束与控制。

当小组进入转折期表示小组进入中期,意味着小组逐渐转入正轨并逐渐实现小组目标。进入转折期后,冲突会逐步出现。组员常因观念不同发生冲突,而且常以自己的体验和偏好出发,容易影响小组进程、偏离主题,维持以实现小组目标为中心的高效互动对社会工作者而言是个难题。社会工作者使用设限这一技巧,打断、引导组员偏离主题的言语和行为,将小组带回预设的轨道。当然,冲突还可能意味着改变和成长,社会工作者应进行分辨及引导其良性发展。社会工作者还应通过活动的开展,让组员得到他们在他处难以得到的地位、尊重,让他们感受到作为群体成员的荣耀,使群体凝聚力不断增强。

小组成熟期也被称作小组后期,是指小组趋于凝聚、整合,组员之间加深了互信与理解,小组凝聚力增强,组员沟通效率较高的阶段。在沟通方面,有些组员比较活跃,善于表达自己,而有些组员却相对沉默。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做到照顾所有组员,鼓励和邀请不活跃的组员发言,注意营造有助于交流、互动的小组气氛,引导组员围绕着小组目标进行讨论,保证了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在互动与交往模式方面,组员相互之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交往模式,受小组动力影响,组员互动更为深入。在成熟期,为了促使组员成长,社会工作者尽量避免以权威的面目出现,让组员能够对小组共享共治。不过在实务操作中,社会工作者偶尔会从边缘地位到中心地位来回转换,从而影响到组员行使权力,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社会工作者有意识地培养组员的决策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小组的管理。在成熟期,组员常常为了自己在组内的权力和地位展开竞争,矛盾和冲突逐渐呈现,还有组员尝试向社会工作者的权威发起挑战,社会工作者及时、妥善处理,让小组动力推动小组向前发展,力争实现小组目标。

结束期则意味着小组作为一个实体即将解散,但小组给组员带来的心理、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将长期存在,并对其未来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五、结论

(一)小组社会工作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命教育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组社会工作和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契合度高,小组社会工作相信服务对象都具有独特的尊严及价值,认为他们是缓解自己困境的专家,这和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高度一致。此外,小组社会工作善于运用小组动力,用群体智慧感染服务对象,促使服务对象领悟生命的真谛,激发生命的潜力。实践证明,小组社会工作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命教育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性模式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小组非常合适,效果良好

发展性模式认为可以通过引导组员宣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来促进组员的社会功能;营造安全、温馨的小组氛围促使组员互相接纳、互相支持,并从中获取归属感;通过共享生活经历与智慧,帮助组员认识到他人和自己一样有痛苦的过往,赏识他人、赏识自己,从他人积极的应对方式中汲取营养,发掘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力[22]。实践证明,发展性模式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小组非常合适,效果良好。

(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缅怀疗法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小组效果良好

小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农村留守老人重建认知,运用群体智慧、经验,缓解自我整合和绝望感的冲突,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与整合,让他们晚年生活过得充实、幸福;引导农村留守老人学习生活态度积极的同龄人,树立健康生死观、生命观,以平常心对待衰老、疾病、死亡,提升其生命质量;引导农村留守老人回忆重要与有意义的事情,帮助他们体会价值与尊严,促进自我整合。实践证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缅怀疗法应用于农村留守老人生命教育小组非常合适,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组员生命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