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地域文化视域下二十四节气视觉设计

2022-11-24李辉周

关键词:吴敬梓习俗节气

徐 青,李辉周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一、安徽与二十四节气的渊源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随季节而劳作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所谓节气,就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为依据,指导人们的农耕与生活。《尚书·尧典》中记载古人早在4000 多年前就已经利用圭表观察太阳变化[1]。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不仅符合农耕社会的气候需要,也是我国先民智慧的结晶,节气背后集中体现了地域民俗风情。早在2016 年,二十四节气就正式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安徽可以说是渊源颇深。早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和门客在自己的封地(今天的寿春),通过对太阳规律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并收录于《淮南子·天文训》中。书中记载“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2]这是关于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文字记载。经考证,刘安《淮南子》中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排列与当代节气顺序完全一致,这对于研究二十四节气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徽地区的四季气候鲜明,二十四节气转换的规律性和特征性比较明显。因此,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在安徽地区有相对完整的实现,对于农业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节气文化本身也根植于安徽地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天文、农耕、民间文化等,除了指导气候农耕外,还形成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习俗、养生、礼仪等相关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农耕社会的需要,更是鲜活的文化传承,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从设计可行性角度上看,将安徽二十四节气文化用受众更易于接受的视觉图形的形式进行转译传达,赋予新的传播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安徽地域文化视域下二十四节气视觉化设计策略

(一)设计原则

1.地域性。节气文化所反映的是区域性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各地形成的节气习俗,也是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现有的二十四节气研究内容大都以南北方地理差异、气候差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角度去研究二十四节气的甚少。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千年的发展,主要根植于农耕文明对于气候的需求,并衍生出一系列的节气文化和民俗活动。要想让节气文化与时俱进,只有让大众理解、认同潜藏于二十四节气地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将传统节气习俗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并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思想和生活需求。

2.传承性。视觉化图形可以成为农耕文化以及安徽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用视觉方式打破传统与现代、地域差异这种壁垒,对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全新的、具象化的表达。通过视觉转译的方法,架起二十四节气与安徽地域文化融合的桥梁,以崭新的视觉形象激起受众了解节气文化的兴趣,对于保护安徽二十四节气文化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徽地域文化视域下二十四节气文化视觉元素的提炼

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筛选出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是重中之重。我们从传统的节气文化中提取设计元素时,特别需要注意当下受众的审美习惯,打破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古板僵化的印象,运用新的视觉语言去诠释具有新鲜感、时尚性的全新形象。

1.安徽地区食俗与二十四节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食俗文化是构成地域文化以及节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位于南北交接的华东地区,饮食特点上兼具了南北方的特点,种类丰富。尤其是面食的加工技法各异,不同技法具有不同地区的风味特色。比如芜湖的虾籽面、阜阳格拉条、太和板面、炉桥手擀面、淮南牛肉面等等。因此,通过挖掘安徽地域美食资源,对传统美食资源进行合理的视觉转换,提取合理视觉元素,可以成为设计的亮点并运用在餐饮业及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开发上。比如安徽亳州地区,在清明节前后会吃一种很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即用新抽芽柳条串上圆圆的、热乎乎的芝麻烧饼。这个习俗早在宋代就已开始流传。这种形式的芝麻烧饼,一方面体现了给小孩预防“苦夏”的习俗,另一方面也寓意着团圆富贵。可见美食背后是一种文化内涵的展现。

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的态度强调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相对应的节气食俗与养生文化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养生文化指顺应时节,通过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总结,从而达到养护身体、天人合一的状态。冬至缘起于上古时的“腊祭”,自古民间和朝廷都十分重视,被认为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中国古人由于物质匮乏,到了冬至都有进补的习俗。在安徽合肥到冬至都有喝老母鸡汤的习俗。冬至喝老母鸡汤,其汤鲜肉美,营养价值高,符合冬季养生进补的习俗。“肥西老母鸡汤”是安徽合肥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经为贡品。合肥本土的著名餐饮品牌老乡鸡,最早就叫肥西老母鸡,也以制作老母鸡汤而闻名。

安徽博大精深的节气饮食文化除了有养生、地域文化的影响外,还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安徽芜湖地区立夏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吃乌米饭团的习俗。乌米饭团背后还有个关于孝道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孝子目莲,他的母亲被陷害入狱,在狱中狱卒们也经常克扣食物,因此母亲饿得是瘦骨嶙峋。目莲苦思冥想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以乌米饭团为原料,去给母亲送饭吃。爱占便宜的狱卒看到黑乎乎的乌饭顿时没了兴趣,目莲总算让母亲吃上了好饭菜。后来,目莲救母的故事传扬开来。乌饭团就成为芜湖地方特色美食,也被称为“孝团子”,是儒家孝文化的集中体现。

2.安徽地区民俗活动与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民俗文化的种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不同的地区孕育了人们不同的民俗活动。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每年立春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为新一年的风调雨顺而祈福,最有特点的民俗活动就是鞭春牛。寓意开春伊始,万物复苏,牛也需要从冬天懒洋洋的状态中出来,进入繁忙的春耕时节。谷雨时节,安徽大部分地区最有特点的民俗活动就是采茶、喝谷雨茶。十大名茶中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都是来自安徽。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正是芽叶肥硕之时,这时的春茶香气怡人。这一时期也是茶农最繁忙的时期。

从明中期开始,徽商占据了重要的经济地位。安徽特有的惊蛰吃梨的习俗就源于祁县民间徽商。惊蛰之日,父亲都会拿出梨让已经长大的儿子吃。“梨”与“离”谐音,一方面有追忆祖先贩梨创业之艰辛,另一方面也提醒已经长大的孩子“离家创业”。富甲一方的徽商鼓励后代勇于创业,不惧挫折正是徽商精神的体现,它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也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启示。

3.安徽地区的二十四节气故事。民间故事朴实、通俗,却寄托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情感。安徽地区很多有关节气的故事都和安徽名人故事有关,这些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已成为一个地方最核心的文化旅游优势。受限于这些名人事迹多以故事性的流传方式为主,以图像作为载体,更利于地域文化的信息传播。

秋分时节的中秋节,合肥人除了吃月饼外,还要吃来自包河的无丝(私)藕。传说包拯晚年,不好拒绝皇帝赏赐,爱民心切,看到护城河里的藕荷便规定只能吃不能卖。从此,合肥地区便有了吃藕的习俗。秋分节气背后的习俗,也反映了包拯的事迹影响深远,甚至形成了包青天文化,其蕴含着丰硕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及思维方式。

另一个节气故事是关于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其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卓越地位。吴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中记载:“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3]作为世家子弟、饱读诗书的吴敬梓却遭遇家族变故,尝尽人间冷暖。流传于安徽全椒一带的节气故事就是关于吴敬梓六月六晒肚皮。传说吴敬梓家道中落后,他的邻居看不起他,觉得他饱读诗书却穷困潦倒,所以总是借机会讥讽吴敬梓。小暑节气因为日照时间最长,所以在这一天有着“晒伏”的习俗,通过日光的强烈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所以邻居借晒伏搬出全部家当故意炫富,于是幽默的吴敬梓直接搬着凳子在阳光下晒肚皮。这个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吴敬梓的性格特点,正如他的《儒林外史》一样以幽默的方式对于社会的黑暗进行辛辣的反讽。

(三)表现形式

在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方面都需要遵循我们前文所介绍的设计原则,在视觉设计形式上选择喜闻乐见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以传达抽象的文化概念,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借鉴砀山年画的配色。年画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砀山年画中多运用红绿、黄紫、蓝橙、黑白等互补色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给人的感觉喜庆、明快。结合现代的视觉心理在现代设计中借鉴砀山年画色彩运用与搭配的基本规律,采用传统年画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现节气主题,既体现年画质朴的民间韵味,又大胆突破了传统年画的风格,使其更具现代设计美感。

三、地域文化视域下二十四节气的应用

(一)科普读物绘本设计

民族自信源于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自豪。二十四节气背后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千年智慧的结晶,将节气文化传承于下一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针对低年龄段孩子,绘本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绘本能让孩子避开硬科普读物的枯燥乏味,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不仅只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简单的文字加上生动的画面,恰如其分的节气文化内涵让低幼年龄读者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绘本内容选择中,从人物活动、生活物件、生活环境、时空关联四个方面入手,根据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特性,提取典型的视觉元素进行绘本的设计。绘本设置节气古诗、节气神话故事、节气民俗活动等环节,帮助孩子们沉浸式了解节气的形成过程,加深对于节气文化的理解。在文字解说及其排版上尽可能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进行版面设计。

(二)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当下文创产品开发设计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的趋势,选择“节气文化”作为设计的切入点,有利于整个安徽地区文化的传播拓展。立足二十四节气文化,去开发相关的旅游文创产品,以安徽节气的民俗故事,借助互联网络打造流行IP。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工作不能停留在视觉形象的借鉴上,还要不断拓展二十四节气信息传播的媒介与方式。将提取的安徽二十四节气文化视觉元素使用在安徽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不仅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和发展探索新的方向,还可以引起人们对于节气文化的传播和关注。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安徽节气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传播。

四、结语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瑰宝,在新时期也衍生出来各种研究方向。本文着重探讨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中蕴含的视觉符号,以安徽地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节气文化的视觉转译和设计原则的探讨,以期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真正实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

猜你喜欢

吴敬梓习俗节气
吴敬梓“休说功名”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
吴敬梓“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