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俗与礼仪的交织:《红楼梦》“名帖”考

2022-11-24崔健健施惠芳

关键词:贾政官场礼仪

崔健健,施惠芳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名帖”是应古人的交际需求而流行起来的标识有姓名、乡里、官爵等个人信息的书帖,可以“通姓名于主人而为之先容者也”[1],作用类似于今日的名片。明以前,其称“谒”“刺”“名纸”“门状”等,名号实繁;明清以后,方始通行“名帖”一称[2]。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它抓住康雍乾社会的一角,描绘了庞杂的社会场景,其中对人们书写、投送、答复“名帖”的场景也有较为集中的描写,是解读当时“名帖”的重要线索。本文拟以《红楼梦》出现的“名帖”为出发点,对学界鲜有关注的清代“名帖”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一、“名帖”之习俗

《红楼梦》对社会各阶层人物书写、投送、答复“名帖”的场景都有较大篇幅的描写。纵观全书,作者提及的“名帖”多达五种,包括“拜帖”“请帖”“贺帖”“请安帖”“禀帖”,形形色色;描写人们“投帖”通名的社会场景接近百次,形象生动,是对康雍乾时期“名帖”发展状况的全方位展示和历史细节的图绘式再现。

“拜帖”是入谒前向主人通传姓名的书帖,也是清代社会最常见的“名帖”。第六十三回说,贾宝玉发现“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拜帖”,责怪丫鬟没有告之,此时袭人的心理活动是“不知当是那个要紧的人来的帖子”,四儿则不以为意地说道:“昨儿妙玉并没亲来,只打发个妈妈送来。我就搁在那里,谁知一顿酒就忘了。”[3]875从丫鬟们的反应来看,“拜帖”是当时主流的通名工具,在荣国府这种官宦人家里十分常见。“拜帖”盛行,“名帖”一度成为其代名词。贾雨村初入京都,“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贾政“即忙请入相会”[3]36。可知其所投“名帖”,主要起到向荣国府的最高男性掌权者贾政通传姓名的功能,与赵翼“以纸通名,谓之拜帖”[4]526的说法吻合。

“请帖”又称“请柬”“请书”“邀帖”,是邀请客人赴宴、观礼、聚会等的书帖。书中出现的“请帖”,按用途可分为五类:①尊长会晤。贾母应允薛蝌与邢岫烟的亲事后,薛姨妈“忙命写了请帖,补送过宁府”[3]788。②亲友聚会。第二十五回说,林黛玉看到李纨、王熙凤等都在房中,笑道:“今儿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3]342③请客应酬。薛姨妈吩咐薛蟠给同去江南的伙计摆桌酒,“薛蟠听了母亲之言,急下了请帖。”[3]929④请大夫出诊。秦可卿卧病后,小厮拿着贾珍的“名帖”,请张太医看脉,张太医以贾珍为“府上大人”,不敢受帖。[3]146⑤作为聘书。探春邀请香菱入诗社时,说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3]648

“贺帖”是客人向主人恭贺新禧的书帖,用于婚嫁、祝寿、乔迁等喜庆场合。书中关于投送“贺帖”的场景描写,主要集中于两次“拜寿”:第一次是在贾敬的寿宴上,贾蓉道:“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都差人持了名帖送寿礼来,俱回了我父亲。”[3]152第二次是北静郡王做寿时,贾赦、贾政等“去与北静郡王拜寿”,“递了职名候谕”[3]1191。从两次“拜寿”的“贺帖”看来,其实质是“拜帖”的衍生物,主要起到向主人通传姓名的功能,如贾赦、贾政等所投“职名”,类似于明中后期官场盛行的“官衔帖”[5],属于“拜帖”的一种。不同于“拜帖”的是,“贺帖”后面附有礼单,以便于主人“上档子”,应是清代“执挚礼”的新发展在“名帖”层面的重要体现。

“请安帖”是晚辈向长辈、下属向长官问安的书帖,是在严格讲究尊卑有序的清代社会里,旁系晚辈、后学晚生受血缘亲疏、官场体面等限制而不能亲临请安,以书帖代为示意的礼仪行为。起初贾宝玉戏称贾芸“倒像我的儿子”,“最伶俐乖觉”的贾芸便以“亲男”的名义上“请安帖”,书:“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奉书恭启,并叩台安。男芸跪书。”[3]486-487随着荣国府败落之象显露,贾芸也已安身立命,向贾宝玉请安时改称“叔父”而不认“父亲”了。第八十五回也说:“小太监进来回道:‘外面诸位大人老爷都在前殿谢王爷赏宴。’说着,呈上谢宴并请午安的帖子来。”[3]1192-1193

“禀帖”是下位者向上位者禀明原委、陈说事实的书帖。根据使用对象,可将书中的“禀帖”分为三类:第一,官场言事。衙役抢走荣国府的租子后,贾琏“写了一个帖儿”,叫家奴“向拿车的衙门里要车去”;知县回言:“明儿连车连东西一并送来,如有半点差迟,再行禀过本官。”[3]1285-1286第二,家奴或家中晚辈向家长传递书信。第一〇〇回道:“家人奉命赶到京中,回明了王夫人,便在吏部打听得贾政并无处分……即写了禀帖安慰了贾政。”[3]1368第三,“庄头”年底向主家汇报账目时,一道请安。除夕日“庄头”乌进孝向贾珍进呈的“红禀帖”写道:“门下庄头乌进孝叩请爷、奶奶万福金安,并公子小姐金安。”[3]719

从全书各色各样的“名帖”看来,其社会交际功能、使用时间与场合等都已定型,是康雍乾时期人们对“名事里”“谒”“刺”“名纸”“门状”等传统通名工具完整继承后进一步改良的结果,具有集大成的性质。同时,这一时期的“名帖”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特点,既广泛用于下属向长官、晚辈向长辈通传姓名、慕名申敬、毛遂自荐、问安祝好、庆贺吊慰、条陈事实等,也是上位者拜访下位者,或者平辈、平级交际往来中经常投送的礼仪性书帖,逐渐形成“上”与“下”互通、“良”与“贱”共流的传播渠迳,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阶层的交际互通。

二、“名帖”之礼仪

刘献廷《广阳杂记》有云:“凡言谒见,谓先帖而后见也。”[6]“名帖”作为清代社会最重要的通名工具,应人们日常的交际需求而盛行于世,“礼”的性质至为明显。其自材质、形制、称谓等基本规制,至投送的礼节与禁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以区分尊卑、上下、长幼、亲疏的礼仪体系,这在《红楼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材质而言,除了“削竹木以为刺”的木牍,“名帖”皆为纸质。清以前,交际“尚用白帖”[4]527,“单红全柬,非新亲不用;单红单帖,非京官不用”[7]190。清以后,价格高昂、色彩艳丽的“红帖”取代“白帖”,成为“崇礼”的表现,“单柬全红古折,俱用双红;单红或用京式衢红,其先各色花单帖及花红全折,市中几不屑卖矣。”[7]190-191考察书中出现的“名帖”,可发现其皆为“红帖”。第七十四回道:“便看那帖子是大红双喜笺帖,上面写道:‘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3]1033-1034第八十五回说,贾政见丫鬟“递上个红单帖”,写着吴巡抚的名字[3]1193。此外,前文提到“庄头”乌进孝敛呈贾珍的“禀帖”为“红帖”,妙玉投送贾宝玉的“拜帖”为粉红笺子“做帖”。可以说,《红楼梦》对于“名帖”材质的反映,是当时普遍以“红帖”为“尚礼”表现的重要佐证。

形制对“礼”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单、双帖。受封建尊卑等级思想影响,“名帖”有“单帖”“双帖”之分:“单帖”不加折叠,用单纸书写;“双帖”也称“折帖”,分“双折帖”“六折帖”等,经折叠、粘糊后用于书写[8]。王世贞《觚不觚录》有云:“(明)六部尚书、侍郎、大小九卿于内阁,用双帖,报之单帖;五部及九卿于冢宰,用双帖,亦报之单帖。”[9]可知“双帖”在交际礼仪层面的尊崇程度,远在“单帖”之上。从书中看来,上位者拜谒下位者时,因官场体面尊崇,通常使用“单帖”,如吴巡抚拜访贾政,即投送了“红单帖”。平级或平辈间交际,互用“单帖”。贾宝玉发现“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原是妙玉所投“拜帖”。而书中不见“双帖”的踪影,应是其过分注重与统治者贯彻奉行的尊卑等级制度相呼应,流行度远不及“单帖”。即震钧《天咫偶闻》所言:“寻常往来,用单帖……凡我同寅,愿言共守。有不如约者,众相正之。”[10]

称谓不单是一种符号,更是双方主客社会地位、尊卑等级和亲近关系的又一重要体现。全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兴衰为背景,其往来“名帖”也以家族称谓为主。贾雨村与贾府的血缘、亲戚关系极为疏淡,但“投帖”荣国府时自称“宗侄”;潘又安送司棋的“大红双喜笺帖”,署名曰“表弟潘又安”;乌进孝所上“禀帖”,称贾珍为“爷”、称尤氏为“奶奶”,自称“门下庄头乌进孝”,其实质都是宗法制在“名帖”层面的反映。除家族称谓外,“名帖”使用的社交称谓也是解读交际礼仪的重要线索:第一,重视礼仪是社会常态。贾珍差人请张太医出诊时,“名帖”称其“张先生”,相见后称“老先生”,自称“小弟”,张太医尊称贾珍为“大人”,自称“晚生”[3]146,符合官场中下位者向上位者称“晚”称“后”的固例[11]。第二,称谓使用不规范,会被视为失礼的表现。邢岫烟见妙玉署“槛外人”的“拜帖”,笑其“成个什么道理”,带有戏弄意味地指教贾宝玉投送一“槛内人”的“回帖”。

“名帖”的材质、形制、称谓等基本规制,往往是“礼”的重要折射,而其投送时的礼节与禁忌,则是交际礼仪的直观呈现。若“投帖”者位高权重,或与主人身份地位对等,可差遣后辈儿孙或家奴小厮登门造访,投送于主家门房。第十回说,贾珍差人拿着“名帖”去冯紫英家,恭请张太医为秦可卿看脉;又贾敬的寿宴上,南安郡王、东平郡王等四家王爷,镇国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送来“贺帖”。在一些官宦富贵人家里,由“书启相公”代写“名帖”的现象也已十分常见。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道:“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3]235而位卑言轻者“投帖”,多要亲笔书写,且亲自登门敛呈,以表示足够的诚意。“名帖”由门者转交给主人后,需等待有“回帖”或明确示意,方能入谒。显然,“名帖”的投送礼节已成为当时社会普遍遵守的交际准则,其在深受传统“礼”文化影响的同时,亦为森严的尊卑等级制度所约束、操纵。

投送禁忌主要表现在“职名”的使用规范,其实质也是突显官场尊卑等级的礼仪制度。“职名”是官员书写有官衔名的“名帖”,作用如同“拜帖”。主人回复客人所上“职名”时,也需以自己的“职名”致意。第一〇五回道:“赖大急忙走上荣禧堂,来回贾政道:‘有锦衣府堂官赵老爷带领好几位司官说来拜望,奴才要取职名来回。’”[3]1420按“名帖”的称谓礼仪,下位者“投帖”上位者,要称“晚”称“后”,这却难免与人伦亲情发生激烈冲突。如元春既是贾政的嫡长女,又是皇室的贵妃;贾赦、贾政作为元春血缘关系上的伯与父,在统治秩序里又属于下层的臣工。贾赦、贾政请见元妃时,若投送“拜帖”,需直言长辈名讳,严重违反人伦纲常;不投送“拜帖”,不符合统治者维护尊卑秩序的强大意志。而通过投送“职名”,以官衔代替名讳,则“圆满”地解决了这一矛盾。第九十五回说,贾母、王夫人奉旨进宫,“奏些宽慰的话”,“少时贾政等职名递进”[3]1312。既不失皇家颜面,又不至于损害人伦亲情,可谓“两全其美”的折中之法。

三、结语

“名帖”展现出来的一系列礼仪特质,是审视清代社会生活和官场生态的一个全新视角。本文通过《红楼梦》关于“名帖”的所书、所绘,对康雍乾时期“名帖”的习俗性和礼仪性进行了初步解读,而对其与官场生态之间的关系特征,则缺少较深层次的探究。不难发现,《红楼梦》出现的“名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因素,如官场交际专用的“职名”,“名帖”反映的官员获取名利的欲望之心和政治诉求,“名帖”材质的奢华程度与官场风气之间的关系特征,“名帖”形制、称谓、投送礼节对官员体面的影射作用等。后续研究中,若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文史资料,最大程度揭示“名帖”与康雍乾时期官场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贾政官场礼仪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红楼梦后四十回贾政形象的转变
贾政也有温情时
也说贾政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贾政缘何被奴才拉下水?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