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渊源

2022-11-24胡宝元

关键词:现代化法治国家

苏 敏,胡宝元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治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为人们认识国家治理问题提供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国家治理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大胆的预测与设想,从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国家治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

1.关于国家起源和实质的认识

对于国家起源问题,恩格斯指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1]174由此可见,国家一开始是不存在的,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起源是在三次分工中完成的。首先,分工是国家的开端。第一次分工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随之,产品出现大量剩余,进而私有制产生了。而在政治领域社会成员则被分为两大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其次,第二次分工表现为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由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人的劳动力价值得到重视,使“奴隶们不再只是简单的助手”,他们都被主人赶到一些农场和田间进行劳作,进而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巩固。最后,第三次分工表现为商业与其他产业的分离。这次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1]166商人虽不参与生产但是有领导权。第三次分工的出现,使人类进入到了奴隶社会。这表明旧的氏族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基础。”[1]168国家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形式,但马克思认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即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2]。由此可见,马克思并不认同这种共同体,他认为资本主义只是打着“共同体”的幌子,掩盖了剥削的事实,它的实质就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关于国家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张

在马克思看来,人民是国家活动的主体,是国家治理的实行者、决策者。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了人民,而是人民创造了国家制度。这就意味着国家制度必须体现一定的人民性。对此,马克思指出:“国家的全体成员同国家的关系就是他们同自己事务的关系。”[3]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管理国家是人民自己的事,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正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人民立场出发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对此,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4]可以说,离开了人民,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举步维艰。

(二)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

在列宁领导俄国近7 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国家有效治理积累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首先,在政党建设方面,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政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无论在革命还是在建设中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要加强党内思想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各国实际来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线、新政策。这就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引领。

其次,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要尊重党员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列宁在《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现在公认的原则。”[5]民主集中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党员干部必须参加党内要求的一切事务,党内的各项决策都由全体代表或党员干部决定。这对我们党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在法治建设方面,列宁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保障。列宁领导起草或指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颁布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根本法(宪法)》《苏俄刑法典》和《苏俄民法典》等重要法律文献,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规范为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体系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借鉴。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立足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实际,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不断创新与发展国家治理思想。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中,以民本思想、法治思想、吏治思想则最具代表性。

(一)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是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理念与核心,也是传承至今的一条真理。传统的民本思想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在重民爱民方面,儒家主张以民为本,其中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就充分体现了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可以说,以民为本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得民心、顺民意是自古以来国家长久发展的真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合理的借鉴,同时对民本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在主体方面,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摆在首要位置;在价值方面,我们党坚持建立服务型政府,打造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二)法治思想

法治思想是由法家提出的,其核心理念就是依法治国。《韩非子》的“按法以治众”“按法治官”,即主张法律凌驾于众人之上,不仅能够管理民众,而且能够管制官员。在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传统法治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首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思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其次,我们党一直主张,完善法治监督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最后,我们党一直注重完善党内法规体系,运用党内法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法守法、带头依法办事;强调党员、干部要运用法治的方式深化改革,推动法治的发展,自觉把党内法规体系落到实处。

(三)吏治思想

吏治思想是由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提出的治国策略,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选官、用官、治官的程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明君重视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不允许官吏铺张浪费、贪污受贿,一旦发现立即受到严厉的惩罚。北魏孝文帝推行了班行俸禄的整顿吏治的政策。正是基于此,在此期间国家呈现出了一片祥和的政治清明状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深知吏治问题的重要性,强调要“把干部管理和吏治整顿……融入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6]。只有如此,才能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从而完成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任务。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治理思想

1949 年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国家治理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源泉。

(一)毛泽东的国家治理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虽然其中遭受了一些挫折,但还是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治理思想,为后任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国家治理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张,在思想上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在对待人民问题上,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主张,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前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者比前者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此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加强执政党建设上,要十分警惕党执政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消极腐败问题,共产党员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两个务必”,必须让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等。这些思想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家发展的实际,总结了过去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教训,丰富了国家治理理论。首先,邓小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提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其次,邓小平主张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市场活力,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使“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效配合,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为新时代国家经济治理理念提供了思想借鉴。最后,邓小平强调要完善党内领导制度,这对于加强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江泽民的国家治理思想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国内外局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唯有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凸显出来;同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进而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充分需求。最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执政要求。

(四)胡锦涛的国家治理思想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由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的治国方略。首先,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实现更好地发展,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再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社会系统中的各行各业都得到发展,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同时向前推进。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要求既要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国家治理思想与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来看,两者是继承与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充足的思想借鉴与价值引领,而后者中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等,正是对前者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现代化法治国家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