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仝小林院士“心系”疾病辨治要诀

2022-11-23高泽正杨映映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系病机脉络

郝 瑞,高泽正,杨映映,李 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仝小林院士结合现代解剖学,在古人“三焦”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焦八系”辨治体系,即从“四焦八系”的角度认知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并依此指导辨治各部疾病的方法。其中,顶焦(神系、髓系)以刚柔辨证为总纲,上焦(心系、肺系)以气血辨证为总纲,中焦(脾胃系、肝胆系)以升降辨证为总纲,下焦(溲系、衍系)以阴阳辨证为总纲;顶焦(髓系、神系)以济(刚柔相济)为健,上焦以畅(气血周流)为要,中焦以衡(升降出入)为顺,下焦以平(阴平阳秘)为期[1]。本文所阐述的“心系”为“四焦八系”体系中“上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行气血以养全身。

1 心系的生理特征

“上焦”为胸腔,心肺所居,主气血循环,是机体之气血精微循环和交换的场所[2]。心居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1)主血脉,《素问·痿论》言:“心主身之血脉”。脉管作为心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的作用[3]。心脏的搏动,脉管的统摄,使得血液能供养到人体各部濡养脏腑官窍。心、血、脉共同形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其中充沛心气是血液循环系正常发挥作用的关键,从而推动心血畅达血脉。2)主神志,《医学入门》所言:“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除血肉之心,还强调“神明之心”,即具有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4]。心血充沛则有助于调畅情志,维持一身之气机。

2 心系的发病特征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主要起主宰人体精神情志、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心主血脉有赖于心气心阳推动,心阴心血可濡养心神。心的病理表现可有阴阳两端,病理机制可分虚实两面,但究其根本为气血周流异常。

2.1 脉络瘀阻为病理基础

《灵枢·痈疽》云:“血和则孙络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环、周流,逐级细分、支横别出、网状分布以滋养布散全身脏腑筋肉,在各种内外病因影响下出现不同临床表现[5]。“初病络滞、久病入络”,随着疾病病程发展,心系疾病多具有“络滞-络瘀-络闭(损)”渐进性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由络入经,由经传络,由浅至深,由轻至重,贯穿疾病的始终。因此,脉络瘀阻为心系疾病的病理基础。情志或饮食不节可见心气逆乱,血行不畅而为滞;痰浊水湿等有形实邪聚积体内,沉积脉络血管可碍阻血行,致脉络瘀阻,瘀血内生;而瘀血又可与痰饮湿浊相胶结,进一步加重脉络瘀阻,耗损胸阳,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虚实夹杂,痰瘀锢结,久则直损心之脏腑精微,发为各种心系疾病[6]。

2.2 气机郁滞,心神失养,情志失司燥烦倦

《灵枢·口问》有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变化可以影响心之功能,不同情志异常导致人体不同的气机变化,仝小林院士概括为“诸眠焦躁,烦倦压抑,皆属于心”简述其发生的临床表现及核心病机,即情志疾病的病机核心为气机郁滞,郁滞不畅而导致心推行气血运行的功能障碍,心神失养,引起不寐、焦虑、烦躁、抑郁和疲劳等,发为心因性精神障碍[7]。

2.3 脏腑风湿,伏邪引动,有形实邪相搏结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院士基于《黄帝内经》“伏邪”和“痹证”理论基础上延伸拓展而来。指出人体感受外邪侵袭后,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风寒湿邪留而不去,或产生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久积体内,伏于脏腑而成痼疾。一旦机体复感外邪,则可引动伏邪,使病情加重或复发。除此之外,体内多种有形病理产物相互搏结,阻塞脉络,气血输布障碍,使得脏腑功能进一步失调[8]。

2.4 胸阳不振,温煦不力,虚实相因心脉闭

《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曰:“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心血周流有赖心阳的温煦,若外邪直中或病久伤阳,可导致心阳受损,温煦不力,则经脉不得温养,寒凝血瘀,瘀阻血脉,不通则痛,发为心痹;严重者阳气衰微,无以温煦气化水液,则水湿痰饮泛溢。仲景言之“阳微阴弦”,“阳微”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指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象,亦为心系疾病核心病机[9]。

总之,心系之病,其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邪气、戾气等)与内伤(痰饮、七情、瘀血、虚劳等)两方面;其病位为心脏、血管、血脉等心系相关部位,可延伸至肺系、脾胃、小肠、肾等多个脏腑的相关部位;其病机主要为在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心系的主血脉、藏神、通明等功能紊乱或受损;其病症主要包括舌红生疮、面色白、舌强、语謇、谵语、潮热、气短、自汗、盗汗、心悸怔忡、心律失常等症状。

3 心系常见疾病的辨治心法

“心为君主关乎命,心病上焦气血辨”,仝小林院士认为,气血辨证是上焦疾病的辨治总纲[10]。清代王清任亦认为,上焦胸腔为“血府”,在《医林改错》中言道:“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依此创立的血府逐瘀汤则深刻体现了上焦气血辨证的思路[11]。因此,仝小林院士亦首推血府逐瘀汤和丹参饮为调理上焦气血的“靶方”[12]。就心系而言,其病种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肺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循环系统疾病,其总治则为调畅气血[13]。其中大多数病种均已形成完善的辨治体系,此处重点介绍仝小林院士有特殊见解或独特治法的病种,详述如下。

3.1 心因性精神障碍

仝小林院士认为,该病核心病机为气机不畅,因此治疗多从“调理气机”着手,并辨识疾病虚实以对证治之。实证多用四逆散、黄连温胆汤、丹栀逍遥散等理气兼以清热化痰消除体内郁滞痰热,虚证多用归脾汤、二仙汤、安神定志丸或黄连阿胶汤等温补脏腑虚损[7]。

3.2 冠心病

仝小林院士认为痰瘀阻结脉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冠脉与中医之“脉”相应,微血管与中医之“络”相参,痰瘀互结,脉与络同病,致使心阳不彰,胸阳不升,脉络瘀阻,痹而不通。提出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为主要治则,常用瓜蒌、薤白、丹参相配以宽胸通阳、活血行痹,这三味小方,寒热并用,气机合调,通达血络[14-15]。

3.3 高血压

仝小林院士认为高血压的基本病机为热、湿、瘀、虚,病位以肝为核心,同时与肺、脾、肾、心皆有关联[16]。在现代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概括“三期六态”的高血压病中医创新辨治体系:1)根据高血压病的病程,将其分为“病气血-病脉络-病脏腑”三个阶段,并指出了各阶段的核心病机分别为“气血乱、脉络痹、脏腑损”。2)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特征,结合“态靶辨治”理论,将其分为“壅、寒、郁、水、虚、革”六个基本态型,并指出了各态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调态”主方、降压“靶药”。仝小林院士对高血压病的“病-期-态”辨治模式,是以“六态”为抓手,即空间认识;以“三期”为参照,即时间认识;并通过“六态”之间的因果联系前后互参,即“审因防果”[17]。3)“壅”态可见痰湿热壅滞体内,“寒”态可见筋脉束裹拘紧,“郁”态可见情志郁结,“水”态可见水湿内盛,“虚”态可见因精血无以濡养血脉而致脉管弹性减弱、脉压差大,“革”态可见病久脉道僵硬、脉管硬化等,治疗都应以“疏”为要,清除水湿、痰湿、瘀滞等病理产物,调理机体寒热状态,滋补脏腑,以养血脉。再结合靶方靶药,精准治疗,降低血压[18]。

3.4 心律失常

仝小林院士常以“态靶结合”指导辨治此类病症,即首先辨识人体之态,如热态、寒态、湿态等;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提出了不同类别的靶药,如心动过缓者用人参、麻黄、淫羊藿等温通心阳的药物以提高心率,心动过速及早搏者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黄连、苦参等苦寒清心药,紫石英、生牡蛎等重镇宁心药,白茅根等利水宁心,临床合理用药、合理用量、合理配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的关键[19]。

3.5 风湿性心脏病

仝小林院士常以脏腑风湿理论指导治疗此类疾病,认为该病属于“心系风湿病”。风寒湿多重病邪合而为痹,邪毒不驱,久则累及于心,《素问·痹论篇》曰:“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故在治疗时,注重透邪外出。在具体用药时则需根据不同的证候特征以选择不同的治法:1)辨清寒热,若患者多恶风畏寒,胸闷心悸,关节酸胀,得温而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紧。常用麻黄、桂枝、薏苡仁、羌活、鸡血藤等药物散寒祛风,化湿通络;若患者关节红肿,口干不欲饮,汗出,或可见风湿结节,或环形红斑等,舌红淡,苔黄腻,脉濡数。

治以清热祛湿、凉血透邪之法,常用生石膏、金银花、牡丹皮、知母、独活等[20]。2)攻补相兼,若患者常气短乏力,胸闷心悸,伴见咳喘,甚则喘不得卧,口唇紫暗,舌底瘀滞,脉沉涩或结代等。应加强补益之功,治以益气活血、利湿除痰为主,常用黄芪、党参、川芎、桂枝、枳实、制半夏、丹参、瓜蒌、益母草等;若见四肢水肿,皮肤湿冷,倦怠嗜卧,畏风寒,舌淡暗苔白,脉沉弱无力。当治以温阳散寒、利水活血。温阳常用附子、桂枝、鹿衔草等,利水常用车前子、茯苓等,活血常用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等。3)若病程较长,寒湿内滞常与痰瘀相结难解,治疗时当兼顾祛痰化瘀通络之法[21]。

3.6 难治性心衰

仝小林院士治疗难治性心衰时,多顺应患者病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认为其本在于温阳,振奋人体脏腑阳气,壮火以抑水,促进气化功能;其标在于痰浊水饮,可用大剂量温阳化饮之类以治其标。善用大剂量附子与他药配伍治疗心衰,《本草正义》言:“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临床多见与大黄、桂枝、人参、甘草等药物配伍;并嘱患者先煎、久煎以减其毒性,以入口无麻味为度[22]。温化痰饮之辈多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猪苓汤,尤以大剂量的茯苓与桂枝的配伍为要,通利小便,治一切阳不化阴、阴气发腾之症[23]。

4 小结

“心系”位于“四焦八系”中的“上焦”,为心肺所居之处,运行全身气血以养全身,“心”为功能作用的核心。心主血脉,推动血液畅达脉络,主神志,疏解情志,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以畅(气血周流)为要。

心系的发病特征与多脏腑相关。仝小林院士总结“诸眠焦躁,烦倦压抑,皆属于心”概括出心因性精神障碍的辨治纲领。此类疾病初发多实,久病则虚,气机不畅为其核心病机,因此辨治多从“调理气机”入手。心血运转不利,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病气血-病脉络-病脏腑”的病程变化,进而损及脉络、心脏等脏器,根据其致病因素的差异,可导致不同的疾病,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等常见疾病。治疗应注重“疏其血气,令其条达”,再结合不同疾病的病理特点选方用药。

针对以上疾病,仝小林院士经大量临床实践,形成独特的辨治思路。如针对高血压,仝小林院士概括“三期五态”构建高血压“病-期-态”辨治模式;针对冠心病,指出其病“脉”的病理核心;针对心律失常,基于“态靶结合”理论调态打靶;针对风湿性心脏病,以脏腑风湿理论为治疗指出该病属于“心系风湿病”。但究其根本,都抓住以“畅”为要的生理特点,清理痰湿瘀等病理产物,调理机体病理状态,补充气血阴阳等物质基础,以调畅气机,疏通脉道,保障脉道通利、气血周流,尽早截断其损及脏器的疾病进程。

猜你喜欢

心系病机脉络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童心向党 心系祖国
心系桑梓 最是情浓
心系“国之大者”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偏 得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