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施路径初探

2022-11-22马胜男

山西青年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辅导毕业生

马胜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键,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群体数量空前增多,随之而来就业危机问题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倍感就业前景一片渺茫,进而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和渗透大学生就业指导整个过程中,围绕学生学业情况,发挥教育潜移默化功能,增强学生抗挫折意识,保持健康乐观心态,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价值观。因此,高校应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主阵地用,为国家、社会培养和输送一批批高能力、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进程加快,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形势发生巨大转变,从最早的国家统包统分制度逐渐过渡到自主择业主流模式。自主择业就业道路,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专业能力及素质较强的学生有着更多就业机会和选择,而专业能力素质不高的学生则面临着诸多就业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尤其是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为考虑现实情况,往往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做法。具体地说,即事先选取一个工作岗位,以此满足实际生活问题,后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渐追求和实现就业愿望[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加强调和突出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需要毕业生以明确择业就业方向为基本准则,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为今后的就业道路指明方向。

(二)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择业就业中的抗挫折意志

无论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还是就业应聘形势的千变万化,都使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感到空前压力,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一些毕业生感到现实情况与自身掌握的专业理论不符,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表现为较大的压力,进而增加无助感。关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道路,既要处理好各种问题及矛盾,又要勇于克服一系列考验和挫折,尤其是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就业择业进程快慢。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加学生对现实因素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观,从而形成坚定的理念信念和意志力,增加对择业就业道路的自信,勇于突破自我、克服困难,坚持自身的不断努力,去追求、实现自身的就业愿望。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及素质的综合考量,学生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好的道德素质及心理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寻找实现自身抱负的平台。

(三)有助于大学生实现高精准自我定位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就业选择中会出现的迷茫和自我怀疑现象,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心理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和评定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倾向等,对于具有就业困难、自我怀疑的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避免这类学生出现更多的畏难情绪[2]。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高精准的自我的定位,学生经过加强自我认知,防止出现极端化错误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主客观结合的准确分析,以毕业生准确的自我分析为依据,使其处理好求职意向和就业目标的关系,这对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统筹规划职业道路尤为重要。

(四)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就业愿望短时间内不能实现时,部分学生会出现消极心理,如悲观懈怠、烦躁忧郁、自我贬低等,从而阻碍正常的就业和生活。心理因素在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每个人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若是不能采取合理化的排解和疏导措施,久而久之会增加心理危机,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对学生起到心理防范作用,促进潜在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应避免表面化、形式化,而是应给予学生高度的人文关怀,注重教育潜移默化的功能,经过对学生展开体贴入微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就业时的心理障碍,消解其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而保持一颗平和心态来面对择业就业过程。

(五)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新型自主就业创业机制的创建,使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具选择权,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征等选取适宜的就业平台,这与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相符。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过程,加大人才培养专项投入,制定一系列融入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就业机制,给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行情下,对人才提出更多要求,择业的自主性既要满足企业硬性需求,又要符合大学生个性需求。在大学生择业就业中,若是对自身职业背景认知不准确、自我评估不合理,自主择业、就业意识匮乏,学生就会处在被动地位,呈现盲目从众的心理,甚至面临着被就业市场淘汰。

围绕大学生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其自主就业意识,选取与自身实际相符的职业岗位。期间心理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避免学生出现从众、攀比心理,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根据自身专业能力素质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值,逐步调整和扩充就业范围,进而在提高择业就业自主意识的同时,能够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当今社会用人需求呈现多样化,大学生存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职业岗位的情况,对此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切实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既能明显缩减职业适应时间,又能减轻择业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率的提升[3]。

二、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抑郁情绪

大学生毕业时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尤其是在求职时,怕自己错失较好的工作机遇,由此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消沉等,甚至部分学生存在失眠问题,进而行为反应迟钝,导致就业成功概率降低。一些学生迫切走入社会,在自主择业就业中有着亢奋心理,往往未能做好充足准备,错失就业机遇,或是随意选取就业岗位,造成就业愿望与实际目标严重不符,甚至出现解约、违约等不良现象。现阶段大学生的工作岗位竞争空前加大,面临较大的身心压力,一些学生在就业面试中屡屡碰壁,抗挫折意志力低下,长期处在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心态中;甚至少数学生我行我素、自暴自弃,不就业、啃老族等层出不穷。如果大学生找工作受挫严重,既会丧失兴趣爱好,又会对周围环境表现得过于冷漠。久而久之引发抑郁症心理疾病,给其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困扰[4-5]。

(二)过于自负或自卑

大学生过于自负自大或消极自卑,都是临近毕业时客观自我评估分析不合理的结果。一是过于自负,很多学生会高估自己的专业能力素质,对工作岗位、薪资待遇提出较高要求,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导致这类学生找不到匹配的工作;二是自卑,部分学生在就业求职自我认知较低,任务自身专业技能及素质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缺乏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客观自我评估较低的结果,若是就业面试失败,这种消极自卑的心理逐渐加大,引发学生严重的自我否定。

(三)过度依赖随波逐流

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他人,自理能力低下,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心理素养在就业时表现较差。临近毕业就业时求职准备还不足,存在过度依赖、侥幸心理,这类学生在就业上完全听从于老师、父母、同学的意见,未能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学生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现象,一些高校毕业生自我评估不准确,社会实践实习不足,就业形势认知不清,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面临择业就业时很容易出现随大流现象。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火热岗位,在没有深入分析岗位与自身专业能力是否相符的情况下,盲目投递个人简历,使得其他就业机会和岗位被搁置下来[6]。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施路径

(一)创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机构

围绕大学生群体,在高校中创建就业心理辅导机构,科学规划就业指导方向,切实解决学生择业就业时潜在的心理问题,这是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心理障碍的有效方式。在一些高校中专业课程占据主导,很少匹配就业心理辅导机构,造成学生在毕业就业前夕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若是未及时得到排解疏通,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创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机构迫在眉睫,心理辅导教师应以身作则,加强自身建设,运用先进的心理辅导理论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困惑,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择业就业意识,为后续的就业道路做好铺垫。高校围绕心理辅导教师,应加强专业理论培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针,积极引入先进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方法,强化与学生毕业就业息息相关的实训环节,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可行性研究。

(二)持续关注毕业生心理情况,落实个性化跟踪防御体系

职业规划与心理辅导这两项工作都需要经过长期的指导与引导,相较于校园,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要更加复杂,可能对其心理造成影响的干扰因素也更多。所以需要辅导员在学生毕业之后持续性地对其就业发展动向、心理变化、行为习惯等进行跟踪记录[7]。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平台与学生达成对话,在了解其现状的同时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另一方面针对心理或行为出现明显异常的学生,需要辅导员有意识地与其家人、朋友等进行沟通与合作。在尽量不惊扰学生本人的情况下对其现状、忧虑等进行调查,而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梳理与干预手段。需要教师与家长明确的是,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往往来源于就业、家庭、社交等多个方面,在此情况下只凭借辅导员单方面的干预无法达到预期。可以搭建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线上心理平台等,邀请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日常讨论中,借助多方力量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指导与心理疏导。

(三)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择业就业意识。学生平时面临较大的学业课业负担,在校外实习上显著不足,对此高校应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围绕学生创设实习基地,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8-9]。

四、结束语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围绕毕业生群体,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排解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又要给予相应的就业指导,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毕业生的顺利择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辅导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