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特征谈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设计

2022-11-22李翠华

山西青年 2022年17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类分组

李翠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院校也不例外。相较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课程具有系统性、广泛性、高效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技巧,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心理学课程,它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对心理调适技巧的运用,而并非聚焦于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和基础知识,故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除课堂讲授外,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情境表演、体验活动、影视资料等,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并具备更强的体验性。其中团体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使用频率高,效果斐然,在教学实践中广为使用。团体教学活动是创设一种与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让学生去模拟、扮演、体会、感受和分享,使他们在情境中观察、体验,改变认知,尝试新的行为模式,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一、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很多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优秀品质——自信、乐观、精力充沛、积极进取等[1]。除这些共同点之外,艺术类大学生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

(一)追求独特,崇尚个性,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

一般而言,艺术类大学生非常注重个性,不喜欢模仿别人,渴望与众不同,在校园里,他们总是以时尚特异的服装、新潮独特的发型示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特别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这既是艺术熏陶的结果,也是取得专业成绩所必需的要素。这种独特的个性使艺术类大学生像一个个带着棱角的小石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很容易触及各自的棱角,与他人、集体乃至社会发生冲突和碰撞。苏常青的研究证明艺术类大学生总体上倾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2],强调自我,希望在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认为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集体和社会的发展。

(二)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欠缺

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是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艺术专业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经常是教师个别化指导,学生独立创作,教与学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化色彩,课堂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自由散漫的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养成了一定的随意性。他们渴望成为个性鲜明的艺术家,看重自身艺术风格的培养,除了接受教师的指导外,不太注重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整体表现为合作精神欠缺。他们自律能力较弱,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然而,若对规则熟视无睹,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碰壁,造成适应障碍,带来心理方面的困扰,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三)单纯而直率,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艺术类大学生一般比较单纯、直率,世故性差,《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其L分得分较低也体现了这一特点[3]。这种单纯和直率使他们活得真实而自然,较少压抑自己的内心,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有时也会在无意中伤及他人,或遭遇挫折,产生人际交往或情绪管理问题。部分学生因为过于直率,难以共情他人,引发人际关系冲突,导致烦恼、焦虑、抑郁,在内心深处产生孤独感。另外,在求学生涯中,大部分艺术生经常去不同的机构学习和集训,人际交往圈变化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交能力的培养,频繁更换环境也降低了其人际亲密度和归属感。

(四)专业认同感强,但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艺术类大学生多是从兴趣爱好出发,自主选择,故对所学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学习中,他们重视专业成就,崇拜本专业的权威,积极寻求锻炼和展示专业能力的机会。然而受“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课学习的倾向,导致文化基础薄弱。然而,轻视文化素养的积累与提高,过于关注外在技术和表达形式,会导致艺术作品徒具形而无神。个别学生学习仅凭爱好,缺乏生涯规划和自我管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专业高成就感的心理预期与不重视学习的现实表现形成矛盾,造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过大,容易产生挫败感。

(五)敏感性强,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

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类大学生多具有情感丰富、心思细腻、敏感、情绪波动大等特点。笔者在近几年心理普测中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在《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量表》(16PF)敏感性方面整体得分较高;也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在循环性(C)上得分较高,表现为气量小,情绪波动大等[1]。这种情绪的敏感性有助于他们捕捉珍贵的瞬间,创作出情感情绪强烈的优秀作品,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但在生活中,这种高昂而不稳定的情绪和突出的个性如果发展不当,可能会形成偏激执拗性格,需要及时加以引导。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很多特点都是双刃剑,需要正确引导,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课堂表现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具有明显差异,他们反感中规中矩、一板一眼的知识教学模式,喜欢随意、体验式的课堂。所以,融入团体活动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简单易操作的团体活动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积极参与体验,体察改变后带来的感受,从而自发产生改变,达到主动进行心理调适的目的。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设计

(一)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原则:积极正向,温暖抱持,寻找资源,鼓励个性,激发创造性

积极的表达、安全的环境和温暖的抱持是团队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团队成员需要做出并一直信守的承诺。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一个赋能的过程,所以必须积极正向,具有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寻找、挖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从积极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与建构以往经历、自我评价,使个人体验到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信心,接纳、欣赏自我,并进一步推己及人,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没有个人风格的艺术独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艺术生命,对于艺术人才培养而言,所有教育教学都要立足于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故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较,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多了一层更高的使命,既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尊重、呵护学生的独特性,激发创意。所以,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可以融入一些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非利手表达、脑力激荡、创意表达、自由绘画、立体创作等,发散思维,使学生自由地思考,随意地表达,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内容:注重自我成长、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内容对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艺术院校大学生团体活动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设定相关内容模块。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弱的特点,团体活动可以设计自我管理模块,如时间管理、生命线、生涯规划、自我管理15天计划、紫手环不抱怨运动等。也可以加入规则体验环节,帮助他们体会遵守和不遵守规则的不同感受,以及两种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益处和损失,学会约束自我行为。情绪管理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弱项,他们情绪波动大,在遇到压力事件或冲突情景时,容易出现情绪调适不当。可以在课堂教学团体活动中通过倾诉、涂鸦、绘画、书信、树洞、冥想放松等多种形式进行情绪宣泄,采用认知疗法技术纠正非理性信念,减少不良情绪的形成;采用冰山理论,帮他们揭开情绪背后的层层面纱,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满足内心的真正需求,丰盈自己,不再被表面的情绪所困扰,从根本上消除不良情绪。

人际交往也是艺术类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重点课题之一。因为自我、单纯、直率、个性凸显,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较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需要重点设计人际关系主题单元,传授人际交往技巧,模拟人际交往场景,在具体的情景中使用、训练与人沟通的要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被聆听、被理解的感受;进行角色互换,学习倾听、理解他人,看到别人的心理需求,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满足。通过反复练习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避免攻击性、指责性的语言,体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绪,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减少冲突。比较常见的活动包括滚雪球、萨提亚沟通模式体验、心理情景剧、角色互换等。通过团队合作与竞争活动,促使内部成员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增加团队凝聚力,体会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常用活动包括同舟共济、诺亚方舟、信任之旅、你说我画、月球传输等。

资源取向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人本主义、叙事疗法、积极心理学、家庭治疗、支持疗法等很多流派都非常注重寻找个体自身的资源,帮助他们挖掘、体验自己的优点,或者寻找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梳理这些人和事带来的正面影响,然后把这些积极因素与他进行链接,使之真正成为个体自身的资源。常见的团体活动包括优势大比拼、20个我是谁、戴高帽、独特的我、绘制家庭树、影响轮等。积极心理学常用的活动如三件好事训练、一周积极情绪体验、优势自我分享等,对于学生发现自我优势、体验积极情绪具有明显的效果。这些活动积极向上、形式灵活、易于实施,非常适合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更多的团队活动方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形式:分组平行实施,注重体验,可以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等多种方式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都是大班模式,为提升教学效率,顾及到所有学生,团体活动需要分组平行开展。分组时,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可以同质分组,组间异质,具体分组形式由活动内容决定。如在自我成长章节,为让学生看到自己这一类型人的性格特点,感受到支持,可以采用MBTI性格测试分类,将同一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讨论各自的爱好、特点、优点和缺点,并进行汇总。学生在组内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具有众多的共同点,同时会意识到原来别人与自己一样具有类似的不足,从而降低焦虑和自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组间分享,他们可以看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类型,以及他们的优势和缺陷,认识到世界上既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改变非此即彼的两极认识,悦纳自己,欣赏他人。在人际交往章节,为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性格类型人的交往风格,则可以实行异质分组或随机分组。异质分组有助于相互理解和互补,随机分组本身就具有意义,因为学生在班级、宿舍里即是随机分派的,无法选择,这种分组情景更接近现实。成员在小组内参加活动,分享体会和感受,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学生在组内活动中可以认识新的朋友,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尝试用与平时完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感受不同情绪的流淌和来自他人的善意与包容,即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独特,在教学团体活动中,老师应重体验、少说教,让学生融入活动,进入角色,有感而发,由悟而变,由此获得成长。所以,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重点在于创设各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去参与、体验。多项研究证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因其非语言优势可以减少参与者的抗拒心理,有效改善人际关系、社交回避及苦恼[4],显著提升团队的归属感和个体的自尊水平[5]。而且在艺术院校,创作材料随手可得,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熟悉而亲切,故艺术院校大学生课堂教学团体活动可多采用此种形式。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宣泄情绪,调整认知,也可以将艺术创意融入不同环节,增加创造性,在作品结束时构建心理完型,达到自愈。常见形式包括涂鸦、个人和团体绘画、曼陀罗、OH卡牌、色彩体验、综合材料创作、手工作品、剪纸等,将情绪宣泄、认知改变、行为调整和专业学习相结合,发挥美育的心理学功能,使心理调适和专业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艺术熏陶中实现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艺术类分组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